车莎莎货拉拉跳车事件,车莎莎为什么跳车?女孩才懂她的“怕”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www.tl6.net
大家可能多少都看到了这两天的货拉拉女生跳车事件—— 湖南年仅23岁的女孩莎莎,在叫货拉拉搬家的途中,疑似因为车辆3次偏离导航路线,而从车窗里跳了下来。
导致后脑勺着地出血被送往医院,最终在2月10日抢救无效身亡。

而事发之后,司机及平台甚至一直没来探望过这个女孩。
货拉拉公司没有直接和家属见面沟通,只是在2月21日发了一封公关稿,标题《关于长沙用户跳车事件的说明》,将舆论推到了沸点。
直到今天上午事件持续发酵,在全网引起了广泛关注,货拉拉公司才出具了道歉信,并在道歉信里说明了整改措施。

看着视频里女孩花一般的年纪,我们太容易揣测,一定是司机图谋不轨。

23岁的莎莎
而这让很多人都无法相信。

最新的消息是,2月23日晚上,涉事司机因为“过失致人死亡”而被刑拘。

更多的事实真相还没有浮现,我们根据现有的证据试着给大家分析一下。
首先,警方对事故现场勘查的结果中反馈:女孩是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司机没有采取刹车措施的时候跳车的。
在这一点上,司机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虽然网友也在争执是否发生了司机对乘客的性侵害。
但是女生9:24在手机上和同事聊天,9:30司机拨打110和120,中间只有短短6分钟。
至少在当时女孩和同事的聊天过程中,并没有类似的求助反馈。

莎莎跳车6分钟前和同事的聊天记录 有人会质疑,是不是手机被抢? 但手机上会留下指纹,专案组也会在车内痕检时发现争执痕迹。
如果有,司机一开始就不会被释放了。
其次,是导航路线偏离。
本应该按照原定绿线的行程,结果却走在了曲折到红色的小路上。

但根据一些居住在附近的网友的说法,其实司机的选择是有道理的——

网友@杨子虚的分析(绿A线、红B线)图源:知乎 而且很多导航软件给出的推荐路线,会有很大的bug。
事件中,货拉拉给出的原定绿色路线中,有一个必须经历掉头、多开一公里,并且经过多个红绿灯的地方。

而这段路,在行程路线中看起来是短短4公里的路。
但不仅要在立交桥下周转,堵车的话还不一定要多久,所以很多司机都会选择红色的那条线。

可见,路线3次偏航的原因,有其合理性。

网友@杨子虚的分析图源:知乎 而事实上这个搬家的司机,确实是家住在附近,很熟悉这些路线,所以很可能因此做了这样的选择。

荒诞的是,一条本来更快的红色路线,最后成了女孩的噩梦。
尤其是在媒体重走事故发生路段的视频中,可以看出夜晚车流很少,而且有多个漆黑路段。
可以想象黑灯瞎火的,每偏离一次航线,都会让女孩加深一层恐惧。
有网友说就在女孩跳车地前面的100米,就是灯火通明的大路,但是23岁的莎莎没能等到这100米的到来。

图源:凤凰网 最终,3次偏航的恐惧,成了压垮女孩心里的最后一根稻草。
虽然目前警方还在补充调查中,但至少说明在现有的证据下,事件可能真的有另一种面貌: 熟悉路况的司机选择了女孩不知道的捷径,而双方又存在沟通偏差,或者语言冲突。
在环境、对话、曾经看过的各种事件的心理暗示下,缺乏安全感的女孩,选择了可能未经实践的自救方法——跳窗。
结果全身重伤,没能醒来。

如果真是这样,实在荒唐得令人唏嘘。
但是莎莎当时的感受,我又真的太能理解了。
想起自己之前一个人去泰国的时候,语言不通又不熟悉路,去芭提雅4个小时的车程中,全程一刻也没敢放下过手机。
别说3次偏航,当时就算是1次,我觉得自己的小心脏可能都受不了。

一切都是因为现在女性的社会安全感太低了,每天都被女性被害的新闻包裹,被深夜尾随,被泼硫酸,被性侵。
女生很容易在现实的某一刻,对应到曾经看到的案件,而产生同样的恐惧。
在莎莎跳窗事件后,网上的女孩们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强共情。
很晚下班回家,会因为周围莫名的声响而怀疑被尾随;

会因为突然的敲门声,浑身发抖;

在停车场,会等到没人的时候,才快速离开;搭乘电梯时,会因为进来男性而不敢按楼层;

甚至出门不敢穿短裙,不敢化妆等等,都成了我们生活里实实在在会注意的事儿。

这里面存在一种失衡,女性一边被各种焦虑包裹,一边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办法。
虽然类似的热点新闻之后,经常有很多建议贴,甚至防身术的推广。
但我必须说这些屁话在关键时候真的没用,女孩跳车的结局就是答案。

之前滴滴司机奸杀女乘客,解决办法是深夜取消滴滴,这次呢,让女孩没事别搬家吗? 女孩在承受风险的同时,还在被迫承担背后的成本,凭啥?司机及平台方呢? 为什么货拉拉APP平台方及涉事车内,没有可以取证的录音及录像设备,以支持记录和取证呢?

这种教训对我们来说是一条扼腕的社会新闻,对莎莎来说呢,23岁的年纪,刚准备订婚,就这么离开了。
真的,加强防范不是对女孩说说而已,而是整个社会的议题。
“保护女性”的大头在于整个社会的努力,更实在的一点就是男性、机构、平台是否可以拥有这个同理心。
如果货拉拉司机能有这点同理心,完全可以在绕路之前先好好说明白,解释清楚,避免悲剧。

有网友重走第三次偏航的路线,讲真,太可怕了 这里我想到自己17岁时的一件事,那时候在北京的偏远郊区上一所寄宿制学校,周末在市区里玩了一天,晚上在路上打了十几辆车,没有司机愿意跑一趟怀柔。
终于找到一位开出租车的大叔愿意带我回去,按理说人家够帮忙了,我只能选择无条件信任。
但车子离开灯火通明的市区驶向黑洞洞的郊区后,大叔坦诚说出他其实并不熟悉这一片的路,边开边给我宽心,说咱们还剩几公里,时间大概还需要多久。
在黑暗中,出租车大叔跟我聊他女儿的事儿,时不时播报一下路况。
我们在黑暗里行驶了40分钟,这期间我是有安全感的。

再回过头来看莎莎这个事,要一个被裹挟在焦虑里的女性,给出这几公里的信任,太难了。
向内看,社会个体能否给出共情?而向外看,环境能不能提供“解决方法”,而不是提供焦虑。
货拉拉事件中,我并不认为司机是“无辜”的,而是可惜莎莎也许过激了一步的自保。

我想到,以前和我妈聊起她那时候,考完试一个人背着书包坐火车就敢自己出去玩的事。
不禁想,坏人是我们这一代才变多的吗? 是也不是。
我们确实早早地透过手机,“看”到了更多的坏人。

坏人的典型形象 在某个夏天的深夜,不得不选择硬座火车,半夜被空调冻得缩在角落里的我,能清晰听见周围所有的声响。
然后有个脚步声停在我身边,紧接着是衣服摩擦的声音,那时候脑子里一瞬间闪过的都是曾经看过的各种列车偷窃、猥琐,甚至谋杀案。
结果是,有个男人,把掉落一半的被子披到了我身上,一句话也没说。
那一刻真实地感觉到,如果焦虑,就放下手机去感受真实的社会吧。
好人不会比坏人少的。
导致后脑勺着地出血被送往医院,最终在2月10日抢救无效身亡。

而事发之后,司机及平台甚至一直没来探望过这个女孩。
货拉拉公司没有直接和家属见面沟通,只是在2月21日发了一封公关稿,标题《关于长沙用户跳车事件的说明》,将舆论推到了沸点。
直到今天上午事件持续发酵,在全网引起了广泛关注,货拉拉公司才出具了道歉信,并在道歉信里说明了整改措施。

看着视频里女孩花一般的年纪,我们太容易揣测,一定是司机图谋不轨。

23岁的莎莎
而这让很多人都无法相信。

最新的消息是,2月23日晚上,涉事司机因为“过失致人死亡”而被刑拘。

更多的事实真相还没有浮现,我们根据现有的证据试着给大家分析一下。
首先,警方对事故现场勘查的结果中反馈:女孩是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司机没有采取刹车措施的时候跳车的。
在这一点上,司机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虽然网友也在争执是否发生了司机对乘客的性侵害。
但是女生9:24在手机上和同事聊天,9:30司机拨打110和120,中间只有短短6分钟。
至少在当时女孩和同事的聊天过程中,并没有类似的求助反馈。

莎莎跳车6分钟前和同事的聊天记录 有人会质疑,是不是手机被抢? 但手机上会留下指纹,专案组也会在车内痕检时发现争执痕迹。
如果有,司机一开始就不会被释放了。
其次,是导航路线偏离。
本应该按照原定绿线的行程,结果却走在了曲折到红色的小路上。

但根据一些居住在附近的网友的说法,其实司机的选择是有道理的——

网友@杨子虚的分析(绿A线、红B线)图源:知乎 而且很多导航软件给出的推荐路线,会有很大的bug。
事件中,货拉拉给出的原定绿色路线中,有一个必须经历掉头、多开一公里,并且经过多个红绿灯的地方。

而这段路,在行程路线中看起来是短短4公里的路。
但不仅要在立交桥下周转,堵车的话还不一定要多久,所以很多司机都会选择红色的那条线。

可见,路线3次偏航的原因,有其合理性。

网友@杨子虚的分析图源:知乎 而事实上这个搬家的司机,确实是家住在附近,很熟悉这些路线,所以很可能因此做了这样的选择。

荒诞的是,一条本来更快的红色路线,最后成了女孩的噩梦。
尤其是在媒体重走事故发生路段的视频中,可以看出夜晚车流很少,而且有多个漆黑路段。
可以想象黑灯瞎火的,每偏离一次航线,都会让女孩加深一层恐惧。
有网友说就在女孩跳车地前面的100米,就是灯火通明的大路,但是23岁的莎莎没能等到这100米的到来。

图源:凤凰网 最终,3次偏航的恐惧,成了压垮女孩心里的最后一根稻草。
虽然目前警方还在补充调查中,但至少说明在现有的证据下,事件可能真的有另一种面貌: 熟悉路况的司机选择了女孩不知道的捷径,而双方又存在沟通偏差,或者语言冲突。
在环境、对话、曾经看过的各种事件的心理暗示下,缺乏安全感的女孩,选择了可能未经实践的自救方法——跳窗。
结果全身重伤,没能醒来。

如果真是这样,实在荒唐得令人唏嘘。
但是莎莎当时的感受,我又真的太能理解了。
想起自己之前一个人去泰国的时候,语言不通又不熟悉路,去芭提雅4个小时的车程中,全程一刻也没敢放下过手机。
别说3次偏航,当时就算是1次,我觉得自己的小心脏可能都受不了。

一切都是因为现在女性的社会安全感太低了,每天都被女性被害的新闻包裹,被深夜尾随,被泼硫酸,被性侵。
女生很容易在现实的某一刻,对应到曾经看到的案件,而产生同样的恐惧。
在莎莎跳窗事件后,网上的女孩们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强共情。
很晚下班回家,会因为周围莫名的声响而怀疑被尾随;

会因为突然的敲门声,浑身发抖;

在停车场,会等到没人的时候,才快速离开;搭乘电梯时,会因为进来男性而不敢按楼层;

甚至出门不敢穿短裙,不敢化妆等等,都成了我们生活里实实在在会注意的事儿。

这里面存在一种失衡,女性一边被各种焦虑包裹,一边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办法。
虽然类似的热点新闻之后,经常有很多建议贴,甚至防身术的推广。
但我必须说这些屁话在关键时候真的没用,女孩跳车的结局就是答案。

之前滴滴司机奸杀女乘客,解决办法是深夜取消滴滴,这次呢,让女孩没事别搬家吗? 女孩在承受风险的同时,还在被迫承担背后的成本,凭啥?司机及平台方呢? 为什么货拉拉APP平台方及涉事车内,没有可以取证的录音及录像设备,以支持记录和取证呢?

这种教训对我们来说是一条扼腕的社会新闻,对莎莎来说呢,23岁的年纪,刚准备订婚,就这么离开了。
真的,加强防范不是对女孩说说而已,而是整个社会的议题。
“保护女性”的大头在于整个社会的努力,更实在的一点就是男性、机构、平台是否可以拥有这个同理心。
如果货拉拉司机能有这点同理心,完全可以在绕路之前先好好说明白,解释清楚,避免悲剧。

有网友重走第三次偏航的路线,讲真,太可怕了 这里我想到自己17岁时的一件事,那时候在北京的偏远郊区上一所寄宿制学校,周末在市区里玩了一天,晚上在路上打了十几辆车,没有司机愿意跑一趟怀柔。
终于找到一位开出租车的大叔愿意带我回去,按理说人家够帮忙了,我只能选择无条件信任。
但车子离开灯火通明的市区驶向黑洞洞的郊区后,大叔坦诚说出他其实并不熟悉这一片的路,边开边给我宽心,说咱们还剩几公里,时间大概还需要多久。
在黑暗中,出租车大叔跟我聊他女儿的事儿,时不时播报一下路况。
我们在黑暗里行驶了40分钟,这期间我是有安全感的。

再回过头来看莎莎这个事,要一个被裹挟在焦虑里的女性,给出这几公里的信任,太难了。
向内看,社会个体能否给出共情?而向外看,环境能不能提供“解决方法”,而不是提供焦虑。
货拉拉事件中,我并不认为司机是“无辜”的,而是可惜莎莎也许过激了一步的自保。

我想到,以前和我妈聊起她那时候,考完试一个人背着书包坐火车就敢自己出去玩的事。
不禁想,坏人是我们这一代才变多的吗? 是也不是。
我们确实早早地透过手机,“看”到了更多的坏人。

坏人的典型形象 在某个夏天的深夜,不得不选择硬座火车,半夜被空调冻得缩在角落里的我,能清晰听见周围所有的声响。
然后有个脚步声停在我身边,紧接着是衣服摩擦的声音,那时候脑子里一瞬间闪过的都是曾经看过的各种列车偷窃、猥琐,甚至谋杀案。
结果是,有个男人,把掉落一半的被子披到了我身上,一句话也没说。
那一刻真实地感觉到,如果焦虑,就放下手机去感受真实的社会吧。
好人不会比坏人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