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陀螺是什么?如何走红的?泡沫如何形成并破裂的?
指尖陀螺是什么?如何走红的?泡沫如何形成并破裂的?
什么是指尖陀螺? 指尖陀螺是由一个双向或多向的对称体作为主体,在中间嵌入一个轴承的设计组合,可以转动,基本原理相似于传统陀螺,但是需要用手指把握和拨动才能旋转,因此被称为“指尖陀螺”。指尖陀螺的英文名为fidgetspinner,中文直译就是“烦躁者”。据说可以提供镇静的效果,缓解多动症、强迫症、焦虑和创伤后应激障碍,让人冥想和打发无聊。但无明确的证据证明该产品具备这种功能。
指尖陀螺是如何诞生的?
凯瑟琳·赫廷婕被认为是指尖陀螺原型的创始人,上世纪90年代初她用报纸、胶带和其他一些材料为女儿制作了一款非机械结构的指尖陀螺,并于1997年获得了相关的设计专利。后来由于无力承担400美元的专利续费,她于2005年放弃了这项专利。
2016年,一家叫做Antsy Lab's Fidget Cube的公司,发明了一种指尖玩具,公司两个创始人希望通过Kickstarter众筹平台获得1.5万美金的融资,结果获得了15万人的出资支持,共融资6,465,690美元(约4500万人民币),是该平台创建以来的第二大融资项目。
随后MD Engineering's Torqbar和EME Tools' Rotablade Stubby两家美国公司抓住指尖玩具的势头,推出了“指尖陀螺”(Fidget Spinner),售价虽然高达199和135美元,但是迅速受到市场的关注,被评论为玩具界的“苹果”和“安卓”。
指尖陀螺
指尖陀螺是如何走红的?
指尖陀螺最早的定位属于一种EDC装备(everyday carry,就是“每天带”的意思),属于小众消费,价格昂贵,目标人群是军友、户外爱好者等专业发烧友。2016年底,福布斯网站把指尖陀螺称为2017年必备的办公室玩具,市场逐渐从小众向大众渗透。
除了旋转,全世界的网友们还开发出了各种花式玩法,有些陀螺还可以进行DIY拆卸组装,增加了产品的传播度和可玩性,引发了指尖陀螺在普通人群的流行。
社交平台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指尖陀螺最早流行于Instagram,随后YouTube等所有社交平台开始讨论“指尖陀螺”,大量发布指尖陀螺介绍、花式玩法、产品测试、DIY自制等类型的视频,成为病毒式营销的重要推手。
国内指尖陀螺的推广者最早从Instagram搬运产品视频,在百度贴吧发布问答,还开启了指尖陀螺等微博话题,随后“快手”“美拍”等短视频平台都出现了大量关于指尖陀螺的内容。
为什么轴承生产企业被推上风口浪尖?
指尖陀螺靠的是轴承对称机构,其核心部件便是轴承,有一套质量好的轴承,就能制作一个优质的指尖陀螺。
最早的指尖陀螺采用R188轴承,有的还采用了不锈钢材料和陶瓷球,珠子比普通同型号的轴承要多出几颗;没过多久,市场上就冒出一批使用608轴承为核心部件的陀螺,并逐渐成为主流;当608轴承也供不应求时,625轴承价格也跟着水涨船高。
608轴承规格8×22×7,是最普通的轴承,一般用于滑板车、溜冰鞋等,却是这场“指尖陀螺”泡沫膨胀和破裂的关键因素。
泡沫是如何形成的?
2017年2月开始,中国供货商在亚马逊上抛出价格为30多美元的指尖陀螺,一举突破价格防线。随着越来越多的商家蜂拥而入,从4月起,大量仿制品被生产出来,价格从一开始的200元跌至几十元,而608轴承变得奇货可居,从最初的0.24元/个,炒到1.8元/个;微信群里、论坛上求购轴承的单子满天飞,不少轴承厂家加班加点全力以赴生产微型轴承。
某媒体调查发现,5月上旬的义乌市场指尖陀螺的竞争已近白热化:做宠物的做陀螺,做相框的做陀螺,做海运的也做陀螺,做胶带的也做陀螺,做五金的也做陀螺,做餐具的也做陀螺……
泡沫是如何破裂的?
大量的山寨品成为了市场的隐形助力者,也是导致市场崩盘的直接原因。由于中国制造的指尖陀螺轴承问题太多,一摔就坏,引发一连串的封杀、没收、退货事件。
5月8日,指尖陀螺的热度达到高峰。5月8日之后指尖陀螺的价格开始暴跌,大量囤积指尖陀螺的商家也开始疯狂抛售。到5月14日左右,西班牙、葡萄牙、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市场的指尖陀螺价格直接崩盘;到了5月17日,指尖陀螺的价格直线下跌了73%。
各方怎么说?
“一个全新的产品、一次融资的神话、一次极佳的机会却因为中国卖家在不考虑任何市场规律的情况下,用急功近利的方式增加曝光量,当市场不买单时又开始互相杀价让一个完全蓝海的市场在2个月不到的时间里损失殆尽。”
——亚马逊论坛卖家
“如果都是良性地生产加工,没有工厂恶性争夺订单,都能保质保量地完成,那么这场财富神话所惠及的就不仅仅几个工厂,而是整个产业和品牌。这回指尖陀螺带来的608轴承机遇,原本可以带动江浙一带轴承产业在世界的影响力,但最终,市场盲目的逐利行为,又让这个机会沦为国货争相竞价的闹剧,着实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