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睡过虞姬吗?虞姬也许没有自杀
公元前202年,四面楚歌,虞姬而死,项羽渡过淮水行至阴陵(今安徽定远西北),被田父欺骗导致汉军追及,无奈之下突围到东城,来回冲阵,向南疾走,行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长江边的乌江浦)边上,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最后自刎而死,刘邦成为最后的胜利者,至此垓下之战也以汉军胜利宣告结束。
在记载中,项羽在生命中的最后时刻,给我们留下了悲怆的故事,这震撼人心的一幕幕,早已定格在中国文学的字里行间和中国戏曲的舞台之上,成为中国古典史中荡气回肠的灿烂传奇。
不过关于项羽兵败垓下,率部突围,最后于乌江自刎,这一历史结局历来存在争议,有的人认为项羽的结局并没有那么凄惨,今天我们就来看看那一天发生了什么。
虞姬自刎
历史记载楚汉相互争斗,楚王项羽被困于垓下,四面楚歌,当项羽被围困之时心中想必已然明了:楚汉之争失败的结局已经注定。
但项羽不甘就此服输的心促使他依然奋力奔逃,不过彭城回不去,刘邦又杀过来,留给项羽的生存可能几乎是“零”。
项羽面对的是外无援兵,内无粮草的绝境,除了择机突围别无他法,同时我们熟知的“霸王别姬”也发生在此时。
但是虞姬可能并没有在垓下自刎,与之相反,虞姬当时很可能是随项羽一起从垓下突围,因为且不说重要的史料都未曾记载虞姬在项羽突围前自杀一事,就算《和垓下歌》有流露出虞姬的自杀之意,但是这首五言诗的作者是否出自虞姬也无从可知。
在汉、魏时期时的五言诗没有固定的格律,不但不限长短、平仄,用韵也相对自由随意,而《和垓下歌》却是一首很工整的五言诗,与唐代相似。
因此《和垓下歌》很有可能成型于唐代,并非虞姬所作,再者,如果虞姬是在垓下自刎的,但虞姬墓却在濠州,从地理位置上来看两者相距太远,并不合理。可见虞姬应是跟随项羽一起突围,在突围途中不幸身亡。
农夫指路
项羽突围目的就是逃生,但为何在生机就在眼前的时候,他选择和汉军打最后一战?毕竟按照记载他到乌江时,汉军还未追击到,他本有机会渡江。
在《史记.项羽本纪》中有这样的记载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馀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
意思是在项羽逃跑的途中遇到了一个农夫,他指了一条错误的路给项羽,导致他们被困于沼泽地中,迫不得已而折返向东,农夫的欺骗直接导致他最后陷于汉军的包围,让本来严密的计划变得不堪。
项羽本就心思缜密,有了前车之鉴之后,当他抵达乌江边上,汉军即将围攻他时,此时的他依然有希望渡江,但是他却无法全然相信乌江亭长。
因为当时的刘邦早已立下悬赏,杀掉他的人可以得到巨额财富,于是他担心乌江亭长会和农夫一样,戏弄、伤害他,在无奈之下他选择了自刎,这一悲惨的遭遇也让人人感到唏嘘。
不过这件事情的真实性也同样让人感到疑惑,因为项羽在逃跑的途中不可能太过于招摇,这个农夫自然不会知道项羽的真实身份,他就没有必要给项羽指一条错误的路。
并且知道这件事情的人只有农夫和项羽的部队,项羽死后,只有其军中的人知道,但是在事后,刘邦却没有给这个农夫嘉赏,也没有出现过关于农夫的话题。
所以我想,加上农夫指路的故事,只是为了增添项羽的落魄、悲壮,让人们对项羽的死感到惋惜。
性格决定命运
不过我想即使农夫给他指出的是正确的路,项羽也依然斗不过刘邦,因为项羽的命运并不是由那农夫决定的,而是他的性格。
如果他真渡河成功,他依然会以一种孤傲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纵使他是江东人,在兵败山倒之后,谁又会继续为他效死力呢?
再者,从春秋战国到六国统一再到灭秦楚汉期间争霸几百年,最希望天下太平的莫过于平民百姓,他们本能地排斥战争,更何况在当时没有物资的情况下。
我们再退一步讲,就算江东父老肯拼命,也未必能卷土重来,彭城之战前,刘邦就坐拥三秦旧地加上汉中巴蜀,这是当年秦灭六国时的版图,再加上刘邦约法三章,三秦旧地人心归附,基本盘已经打的稳稳当当,跟当年秦国的实力不相上下。
项羽杀义帝、欺盟友,导致他无法像当年六国合纵那样攻打刘邦,反而被刘邦结了一手联盟,全盛时期的项羽都未必会赢,更何况抱头鼠窜时期的项羽呢?
可见,乌江亭长说的话不过是纸上谈兵,因为刘邦不可能给项羽东山再起的机会。
项羽依旧辉煌
项羽对于历史的功绩不可磨灭,项羽失败是必然的,但能流芳千古自有其难得可贵的性格魅力。
以前学历史也受到过课文和老师解说的影响,觉得项羽小气、优柔寡断,会中反间计,会弄得良将尽失,后来看生平年历表才发现,项羽自刎于乌江之时才三十一岁,之前一直在伯父项梁的保护伞之下,项梁死后他才登上历史舞台,成为一个被家人寄予厚望,能力出类拔萃的二十几岁的首领,这样一来很多事情就理解了。
项羽赢在年轻气盛,丝毫不惧秦朝百万雄狮,敢破釜沉舟杀出一条血路,一个二十几岁的年轻人从一个落魄贵族到分天下的霸王,他真的把秦朝扳倒了;也输在太年轻,不谙世事,很多事情需要历练,需要时间沉淀,才能百折不挠,而不是过刚则折,他在人生阅历上输给刘邦太多,也活得太理想主义,不懂世道人情世故,所以他必定得不了天下,就算没有刘邦也还会有后来者。
在项羽眼里的世界是非黑即白的,他和刘邦两人本质上都是枭雄,但信念和眼界不同,所导致的结局和名声也就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