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睡过虞姬吗?虞姬怎么死的?
然而,从虞姬的《和垓下歌》还应该看到很重要一点,虞姬深知刘邦的为人,项羽兵败后,她担心自己成为汉军的俘虏,那样,就有惨遭刘邦蹂躏的危险。
“贱妾何聊生”一句,真实生动地反映了虞姬处于生死之际的复杂感情。
而虞姬这种宁愿死也不愿意成为刘邦战利品的复杂感情,被清朝一位诗人演绎得淋漓尽致:“君王意气尽江东,贱妾何堪入汉宫;碧血化为江边草,花开更比杜鹃红。
”而清朝诗人何溥的《虞美人》也表达了同样的意蕴:“遗恨江东应未消,芳魂零乱任风飘,八千子弟同归汉,不负君恩是楚腰。
”
姬葬处,生草能舞,人呼为虞美人草。
”古往今来,还有比“虞美人草”更为动听的名字吗?但是,虞姬究竟是什么样的女子?今人已经无从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她至少拥有美貌、才艺与风情。
一部家喻户晓的古典文学书籍的开篇说:“只因撞着虞姬……豪杰都休。
”虞姬让天下英雄豪杰不惜折腰的美貌、才艺和风情,可见一斑。
尤其与缺乏诚信又花心好色的刘邦相比,就显得更真、更善、更美。
这也许就是虞姬宁死不入汉宫、不愿成为刘邦战利品的真实原因。
垓下之战前,项羽是无敌的存在。
刘邦输的老婆孩子和老爹,就差内裤。
只有韩信才在垓下之战胜了一盘。
他敢对虞姬怎么样?最后一战 虞姬项羽双双赴死。
此情不感天动地,才让虞姬流传千古么?刘邦敢糟蹋虞姬,鸿门宴时项羽早把他砍了。
虞姬怎么死的?
公元前202年,项羽被围于垓下,四面楚歌,最终惨败于刘邦和韩信之手,自刎乌江。
项羽死后,他心爱的女人虞姬去向何处,千百年来,似乎都在说虞姬自刎。
元朝诗人张可久写下一首《卖花生·怀古》,开头第一句就是:美人自刎乌江边,战火曾烧赤壁山。
从汉朝至今,甚至所有人都认为,虞姬在项羽自杀时,也在乌江边自刎了。
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描述:於是项王乃悲歌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项羽临死前,写下这首《垓下歌》,表达了自己的无奈。
而同时“美人和之”,这里的美人,指得是虞姬。
也就是说,项羽在吟唱这首《垓下歌》时,虞姬也在吟唱。
西汉时期陆贾在他的《楚汉春秋》中,干脆把虞姬当时在和唱的内容写出来,即:“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
但虞姬的这首诗,很明显是成熟的押韵五言诗,看起来和《垓下歌》完全不搭。
而且,秦末没出现过这类的诗歌,因此被人认为,是后人加上去的。
司马迁写《史记》时,对项羽颇为敬重。
项羽并不是皇帝,他把项羽写在本属于帝王的“本纪”中,而不是“世家”或“列传”,可见他对项羽的态度:虽然惋惜,但还是充满肯定。
那司马迁既然写到虞姬,却只提到“美人和之”,若是虞姬真的是自杀,司马迁肯定会写下虞姬的去向。
北宋时期的大史学家司马光,写史较为严谨,在《资治通鉴》中,压根就没有提虞姬,也就是说,司马光写史时,也没有找到虞姬相关的结局。
可见,后世史学家对于“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这句诗句并不认同,不认为这是虞姬所做,多半是后人为了中国式的唯美结局而杜撰的。
例如,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派西施前往吴国施美人计,最后吴国被灭。
人们普遍认为,西施的结局是:和范蠡一起遁隐江湖了。
实际上,《吴越春秋》和《墨子》都说,吴国灭亡后,大功臣西施被沉入湖中而死,并非和范蠡携手隐居。
只是中国文人一直喜欢沉浸于“唯美圆满”的大结局中,所以才被传出这种结果。
同理,虞姬当时若不随项羽自杀,她的结局无外乎有两种,第一是逃脱(可能性很小),第二种是被汉军所获,那接下来虞姬不管是被刘邦霸占,还是被汉军将领掳走,这种结局都不不够圆满。
所以,既然项羽自尽已成事实,那虞姬也随他自刎,这种结局才更容易被大家接受。
除了上述两种结果,还有一种结局,虽然残忍,但比较符合逻辑。
宋朝编撰的《太平寰宇记》并不是史书,而是一本地理志,只是广泛引用各朝的史书、碑刻等资料,这本书的第一二八卷记载了虞姬冢的相关情况,记载了这样一段文字:虞姬冢于县东南六十里,高六丈。
即项羽败,杀虞姬葬此。
这就是傲视群雄的西楚霸王,演绎了一段英雄美人的爱情传奇。
最终却四面楚歌,走上了英雄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