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十日惨案:扬州十日死了多少人?
扬州抵抗很轻微只是满清想屠城作为消遣:1645年5月20日扬州城破之日,在往后的十天里,清军对城内居民进行了大屠杀,史称扬州十日。
扬州十日很简单,只是清军无数次屠城的一个而已。
随着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皇帝自杀,大明已经覆灭。
史可法担任南京兵部尚书,为留都百官之首。南京的这套朝廷,可以被看作为今天的看守内阁,作为备用。一旦北京朝廷垮台了,这个看守朝廷就会发挥作用,重建王朝。
崇祯究竟死没死,还没有能够彻底确定,史可法并没有敢于另立新君。
此刻局势混乱,大明主要军事力量已经覆灭,剩下的只是地方武装力量,实力很弱。
同时,直到此时,大明内部矛盾仍然激烈。
史可法根据规矩,决定拥护聪明、贤良的泰昌帝继位,东林党一派也支持。
实力强大的军头凤阳总督马士英等人,却要求立福王朱由崧。
朱由崧的辈分不对,好酒好色、能力平庸,不是乱世皇帝的好人选。
只是,史可法手中没有实权,无法反对,最终还是朱由崧继任成为监国,随后立即提拔马士英为首辅大臣,掌握实权。
马士英嚣张跋扈,为人粗鲁,加上他从来和东林党为敌,史可法知道难以和他共事。于是,史可法主动要求放弃兵部尚书职务,去扬州、淮安驻守。在当年,这两个城市就已经是南明的边境了,北方全部沦陷。
扬州情况,也非常不好。满清已经写信告诉史可法,南明必须迅速投降,不然必将发动进攻。
而面对满清强大的兵力,依靠扬州等地区区军队,根本是挡不住的。
而扬州驻守的土皇帝高杰,残忍好杀,军心不稳。史可法来了以后,虽知道高杰不堪用,却不愿意让他带兵投靠满清,大加安抚。
即便如此,扬州也稳定下来,军民士气有很大恢复。
然而,战局却在还在恶化。满清在一片石大战中,一举击溃李自成主力,随后赶鸭子一样追着他打。
李自成根本无法站住脚,在满清追击下逐步溃散。这边,山东等地老百姓杀死李自成任命的官员,开始自治。史可法认为机会难得,应该趁着清军和李自成战斗的机会,派兵北上收复山东、河北大部。
马士英借口粮饷不足,按兵不动,坐失良机。
由于这番拖延拖延,时机失去了,清军占领山东全境,随后猛攻江苏。
双方在苏北地区开始鏖战,徐州一度被清军占领,南明部队奋力反抗才夺回。
清军主力还在追击逃往陕西的李自成,进攻兵力有限。
经过几次战斗,南明军队暂时阻挡了清军的推进。
史可法分析局势,认为如果单单防御江苏,孤掌难鸣,派遣高杰去河南联络河南总兵许定国,作为侧翼兵力,互相协同。
高杰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一旦扬州被占领,他也要完蛋,立即赶赴河南。
没想到,许定国是个奸贼,暗中投降满清亲王多铎。高杰被许定国杀死,将首级献给多铎邀功。
高杰死后,他留在扬州的旧部大乱,有人要投降,有人要撤退。
史可法紧急赶到扬州,任命高杰外甥、总兵李本身统领扬州防务,勉强稳住了局势。
此时清军再次攻打苏北的徐州,明军经过上次的鏖战,兵力损失很大,无力对抗,只能向南撤退到扬州。
清军迅速南下,扬州保卫战迫在眉睫。
而就在这种节骨眼上,马士英同左良玉还在窝里反。左良玉本来是农民军,后投靠明朝成为官兵。
左良玉有一定统帅能力,部下虽形同匪盗,军纪极差,也是能够打硬仗的部队。
在崇祯自杀前,左良玉刚刚被李自成击溃,逃到武汉地区抢掠了武昌,作为军费。
崇祯死后,左良玉同李自成、张献忠都有冤仇,只能继续投靠南明。
马士英本来就是拥兵自重的军阀,不愿意手握重兵的左良玉来夺权。
双方斗争激烈,最终干脆火拼开战。
左良玉拥兵20多万,马士英只有5万多嫡系部队,不是对手。
这种情况下,马士英抽调所有对付清军的部队,西进和左良玉开战,还命令史可法也要将赶来助战。
马士英是借着监国发布命令,史可法不敢不来。
激烈火拼中,左良玉战败,他急火攻心,旧病复发死了。他的儿子率领余部,全部投降清军。
清军不费吹灰之力,得到20多万大军。
而史可法匆匆率领部队回到扬州,却发现清军趁机占领盱眙、泗洪,距离扬州近在咫尺。
到了这种地步,扬州想要守住几乎是不可能了。
4月,多铎的数万大军开始合围扬州。而史可法守军仅有一二千人,根本没法守住。
清军在北方就多次屠城,扬州居民大多逃散。史可法向南京请求援军,但马士英并没有派遣一兵一卒。
只是,清军见扬州城坚固,加上红夷大炮尚且没有运来,并没有立即攻城,而是反复诱降。
史可法拒绝投降,却允许总兵官李栖凤、监军副使高岐凤等人出城投降,防止他们在城内通敌。
24日,清军大炮运到,在上午起开始攻城。
双方实力悬殊,到夜晚扬州城墙被轰开,清军涌入城内,扬州城破。
史可法割颈自杀一时未死,被送到多铎面前。多铎劝他投降,认为史可法已经为大明尽了全力,只要愿意投降一样会有很好的官职。
史可法断然拒绝,随后被杀。
清军占领扬州没有费什么力气,伤亡轻微,多铎却下令屠城。
这并没有什么难以理解的。
清军入关南下后,连续作战,非常辛苦。尤其八旗子弟长期生活在东北,对于南方炎热气候非常不适应,又有天花、痢疾等恶性传染病肆虐,病死者众多。
清军军心不稳,官兵颇有怨言,认为打下江山对自己也没有好处,反而会送了性命,荣华富贵都是军官和贵族享受。
这种情况下,多铎认为应该找一个南方比较繁荣的城市屠城。通过奸淫烧杀抢掠,给士兵们发泄发泄,捞一些好处,重振士气。
于是,清军在扬州和周边地区连续屠杀长达5天,不分男女老幼一概杀光。
扬州城内很多老百姓逃到乡村,清军也去周边乡镇屠杀。整个扬州地区人口约为百万,此次屠杀死亡几十万人。
古代的屠杀和今天不同,刀砍枪刺,终究有幸存者逃出来。
大家口口相传,扬州大屠杀几乎成为全国皆知的事情。
虽清代严禁讲述扬州大屠杀,仍然有很多资料记载。
如清初小说《雨花石》中也提及扬州大屠杀作为背景:“大清兵破了扬州城,只因史阁部不肯降顺,触了领兵王爷的怒,任兵屠杀,百姓逃得快的,留条性命,逃得缓的,杀如切菜一般。”
而清代关于扬州屠杀的地下诗歌,至少有50首之多。
其中,还提到了清军对妇女先奸后杀的恶劣行为。“深闺日日绣凤凰,忽被干戈出画堂。弱质难禁罹虎口,只余梦魂绕家乡。”(张氏《绝命诗五首》之一)
蒋士铨“明日还家拨余烬,十三人骨相依引。楼前一足乃焚馀,菊花(婢女名)左股看奚忍!”
甚至,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满清以扬州屠杀为荣耀,认为是清军的威风。
多铎在《谕南京等处文武官员人等》的布告中,露骨地宣称:“昨大兵至维扬,城内官员军民婴城固守,予痛惜民命,不忍加兵,先将祸福谆谆晓谕。迟延数日,官员终于抗命,然后攻城屠戮,妻子为俘。是岂予之本怀,盖不得已而行之。嗣后大兵到处,官员军民抗拒不降,维扬可鉴。”
翻译一下就是:清军杀到扬州,城内军民固守,拒绝投降。我考虑到老百姓,不忍心立即进攻,先派人招降。但扬州军民不投降,于是我就派兵攻入城后进行屠杀,将男人杀死,将女人、孩子掠为奴隶。我本不想这么做,也是不得已为之。以后清军所到之处,如果汉人军民再敢于抵抗,不迅速投降,就会落到扬州同样的下场,被彻底屠城!
四个字可以形容:丧心病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