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仙芝一万人灭一国小勃律,高仙芝到底有多牛?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www.tl6.net
一万人灭一国,高仙芝到底有多牛?第一批想展开反攻的人就是刚刚吃了败仗的高仙芝和封常清,他们退守潼关之后,一方面积极组织防御,一方面抓紧整顿军务、训练士兵,希望固守疲敌之后,再和叛军决一死战。
从实力上看,他们在休整之后,能否打败安禄山的主力也许存在争议,但让他们守住潼关,不使叛军攻入关中,一千多年以来,从来没有人怀疑过。
哦不对,除了一个人——李隆基,因为几天之后,李隆基就把他们给杀了。
李隆基为什么要杀了他们?他们到底死得有多么冤枉?要讲清楚这些问题,我们还得把时间拨回到几十年前,详细地讲述一下这两位名将的一生。
高仙芝,出生于军人世家,籍贯大唐高句丽,必须加上“大唐”两个字,因为他出生的时候,高句丽早就成了大唐的领土。
不过他并没有在高句丽待几年,便跟着他爹高舍鸡,跨越10000多里,跑到了最西边的安西(今库车)。
高鸡舍的名字虽然不太好听,但为人鸡贼的很。
到达安西没多久,他就立了大功,小小高仙芝便跟着鸡犬升天,被授予了游击将军的职位(从五品下)。
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之下,高仙芝20岁的时候,便成了一名优秀的军人,不仅长得帅,还勇于冒险,善于骑射,妥妥的小兵王。
后来,在安西节度使夫蒙灵詧的提拔下,他又升为了安西副都护、四镇都知兵马使(安西四镇)
自从公元692年,王孝杰率军大败吐蕃,收复安西四镇之后,唐朝与吐蕃在中亚地区的争夺重点,就转移到了帕米尔高原以南的勃律国(今克什米尔地区)。
下图红色方框中的勃律
吐蕃想要控制中亚,就必须从勃律国经过,唐朝的势力想要发展到如今的巴基斯坦,也必须控制勃律国。
至于印度嘛,这时候早就被王玄策灭了,所以没有实力来凑热闹。
挤在几个大国之间的国家,一般都比较欠揍,勃律国就是如此。
原本它是唐朝的属国,但是大概720年的时候,吐蕃出兵把它给揍了一顿,使其分为了大、小勃律两个国家。
小勃律位于今天克什米尔地区的吉尔吉特(巴基斯坦控制),距离唐朝近一点,仍然依附于唐朝。
大勃律位于今天克什米尔地区的巴尔蒂斯坦(巴基斯坦控制),在小勃律东南300里处,成了吐蕃的势力范围。
图中红线是我国的国道,为什么克什米尔地区对我国那么重要?它是我国新疆进入西藏国道219的必经之路。
公元736年,也就是李林甫当上首席宰相的那一年,吐蕃又趁机攻下了小勃律国。
至此,原来属于唐朝势力范围的勃律国全部姓了吐。
更可恶的是,原本依附于唐朝的中亚20余国,也不得不在威逼利诱之下向吐蕃称了臣。
从来都是打别人,而且还不喜欢别人还手的李隆基自然忍受不了这种事情。
、所以,在之后的十年时间里,他连续更换了三个安西节度使,命令他们收复大小勃律。
但是,由于帕米尔高原环境恶劣、极难跨越,所以,这些人全都无功而返。
公元747年,这个艰巨的任务便落到了高仙芝的身上。
李隆基命令高仙芝为行营节度使、太监边令诚(注意这个人,后来就是他整死了高仙芝)为监军率领1万唐军,远征小勃律。
从安西(今库车)出发到小勃律,今天走中巴友谊公路,即314国道的话大概是3000里左右,大概路线如下图所示。
黑线是另外几条公路,蓝线是河流,红线是中巴友谊公路
不过,唐朝的时候葱岭守捉(今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到小勃律并不能走中巴友谊公路,因为这里海拔太高,山势陡峭,气候过于恶劣,别说走人了,就是牲畜走起来都很困难。
所以,当年需要向西通过瓦罕走廊绕到如今的阿富汗、塔吉克斯坦,然后再向东到小勃律,这段距离差不多还得1000-2000里,也就是说,高仙芝这一次要带着1万人行军4000-5000里。
蓝色为河流,红线为中巴友谊公路,黑线为高仙芝的行军路线
超远距离的行军,对于任何一支部队来说都是一个十分巨大的挑战。
它要消耗大量的粮草,一个士兵在前线打仗,需要三个民夫在后方运粮!1万唐军,就是3万后勤。
它要消耗大量的士气,风餐露宿、辗转数千里,生病、掉队、摔伤甚至牺牲都在所难免。
见到敌军之前,士兵们必然会精疲力尽、元气大伤,如何让这群哀兵重振雄风,极其考验将领的领军水平。
但这还不是最要命的,最要命的是海拔4000—7700米的帕米尔高原,道路险峻、天气变幻莫测,即便绕到了阿富汗也是如此。
当年唐僧取经回来的时候,就经过了帕米尔高原,他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了这里的严酷环境:“东西千余里,南北百余里,狭隘之处不逾十里,据两雪山间,故寒风凄劲,春夏飞雪,昼夜飘风。
地碱卤,多砾石,播植不滋,草木稀少,遂致空荒,绝无人止。
” 注意,寒风凄劲,春夏飞雪,昼夜飘风这12个字。
去过西藏的朋友,看见它们,估计就能想起,寒风吹着后脑勺的酸爽。
雪山之中的大小勃律
道路和天气可能还不是最要命的,最最要命的是这支庞大的军队,还不能被小勃律国过早地发现。
否则他们必然会向吐蕃求援,如果吐蕃援军提前赶到并埋伏起来,唐军轻则无功而返,重则有去无回。
所以,与其说这是一次远征,不如说这是一次赌博,以身家性命为赌注,赌一次丰功伟业、名垂青史。
747年4月,高仙芝在做好了充分的物资准备和心理准备之后,便带着1万名士兵开启了漫漫征程。
经过一个月的行军,他们绕到了塔里木盆地的西南角疏勒(今新疆喀什),完成了第一阶段的行军。
在这里,休整了几天之后,他们便开始了长达三个多月的翻越帕米尔高原之路。
刚刚进入帕米尔高原,唐军便感受到了环境的严酷。
越来越稀薄的空气,让很多人的呼吸变得困难起来,再加上强烈的紫外线照射,不久之后,每一位士兵的皮肤都像经历了一场大旱的土地一样,裂开了一道道长长的细纹。
这些伤痕在大风的吹打之下,让人疼痛难忍。
长时间的行军,也让大家的双脚犹如灌满了铅一样沉重,每一步都走得颤颤巍巍、疲惫不堪。
甚至很多人的脑袋开始出现天昏地转的错觉,这让本就险峻的道路,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有时候,原本晴朗无云的天空,还会突然下起雪来,白皑皑的雪花犹如白色的幽灵,霎那间就掩盖了脚下的危险,有些战士一不小心就会跌入万丈深渊。
可是,军队并不会因为几个人的意外牺牲而停下脚步。
他们来不及寻找兄弟的尸首,将兄弟的亡灵带回家乡。
他们甚至来不及伤心,好好地痛哭一场。
因为没人知道,自己能否活着回去。
就这样,这支视死如归、意志坚定的军队,在经过了一次次酷热、一次次严寒、一次次雷电风雪之后,终于用了两个月的时间,赶到了今天的瓦罕河,这里当时是五识匿国,也是唐朝的势力范围。
精疲力尽的唐军,在此又休整了几天之后,又开始第三阶段的艰苦行军。
出了五识匿国,便进入了敌人的势力范围。
为了保险起见,高仙芝将军队分为了三路,分别从北部、南部、中部向着几百里之外的,敌军的第一个要塞连云堡(喷赤河南源附近)扑了过去。
又经过将近一个月的苦行军,三路唐军终于在当年7月中旬悄悄地抵达了连云堡附近。
连云堡三面环山,地势险要,北面有大河婆勒川作为天险,易守难攻。
据密探探知,堡中有1000吐蕃军驻守,15里外还有9000吐蕃军与之形成犄角,遥相呼应。
1万对1万,如果放到平原上对冲,吐蕃军大概率不是唐军的对手。
但如今,唐军经过100多天的艰苦行军,早已疲惫至极,想通过硬攻拿下连云堡无疑于天方夜谭。
所以高仙芝决定改用偷袭之法,他命令士兵磨好兵器、喂饱战马,只带上三天的军粮,准备在第二天黎明时分悄悄地渡过婆勒川。
将士们一听到军令,都觉得高仙芝疯了(将士皆以为狂),因为这是一场非常冒险的赌博行为,万一吐蕃军发现了唐军动向,半渡而击之,唐军必然大败无疑。
但高仙芝知道,他已经别无选择。
5000里的行军,就为了眼前一搏,如果此时退缩,必然功亏一篑。
此时不押上性命,更待何时? 幸运的是,吐蕃军正好是一群糊涂蛋,唐军在帕米尔高原行军了4个月,如今都到眼皮底下了,他们竟然还不知道。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唐军便很顺利地渡过了婆勒川。
把高仙芝高兴地直拍着边令诚的大腿感叹道:“如果渡河一半,贼兵来袭,我们必将失败,如今渡河成功,真乃天赐良机。
” 说罢,他便任命中郎将李嗣业为陌刀将,带领唐军向连云堡冲了过去。
李嗣业,出生日期不详,幼年经历不详,今天陕西人,身高七尺,力大无穷,擅长使用陌刀。
早年间,他曾跟随安西都护来曜征讨西突厥,每次作战,必然身先士卒,所向披靡,被称之为“神通大将”,后世也有人称他为“人形坦克”,安史之乱中,他也立下了巨大的功劳。
高仙芝带他前来,要的就是他身上的这股猛劲、狠劲。
刚刚睡醒的吐蕃军,看到唐军乌央乌央地朝自己跑了过来,还以为是在做梦,遇到了一群鬼。
等唐军由远及近,冲到连云堡跟前的时候,他们这才意识,原来眼前的不是鬼,而是一群准备让自己做鬼的敌人。
于是,他们急忙搬起滚木擂石,以及身边能用的一切,向唐军的头上砸了过去。
唐军虽然占据了先机,但由于连云堡地势过于险要,在经受了如雨般的滚木擂石之后,也不得不减缓了攻势。
更要命的是,15里外的吐蕃军听到连云堡的厮杀声之后,也急急忙忙地赶了过来,准备内外夹击,将唐军囫囵吞下。
高仙芝看到这种情况之后大怒不已,他意识到必须尽快攻下连云堡,一旦进入持久战,唐军必将陷入危险的境地。
所以,他又给李嗣业下达了一条死命令:“中午破贼,否则提头来见。
” 李嗣业接到命令之后,来不及擦拭额头上的汗水与血水,便一手拿着令旗,一手握着陌刀,亲自向连云堡又一次冲了上去。
一时之间,喊杀声、惨叫声充满了整个山谷,双方打得是天崩地裂,难舍难分…… 两个小时之后,李嗣业终于以斩首5000、俘虏1000、缴获战马1000余匹的辉煌战绩,占领了连云堡。
高仙芝大喜过望,还没等唐军休整,就准备再接再厉攻入小勃国的都城,灭了这个国家。
但就在此时,监军太监边令诚却不干了,因为前方的道路过于艰险,一般人看了都会两腿发颤,更别提没胆的太监了。
从连云堡到小勃律的都城孽多城还需要经过一个阿弩越城。
阿弩越城的前面,有一座海拔高达4688米的坦驹岭,蹬上此岭需要爬一座长达10公里的冰川,下此岭还有一条长达40里的悬崖峭壁。
唐军跨高山、渡大河、穿沙漠都不是问题,问题是如此大的冰川谁也没有爬过,如此陡峭的悬崖谁也没有下过。
所以,边令诚听说前方的道路如此危险之后,打死也不再往前挪动一步了。
无奈之下,高仙芝只好给边令诚留下了3000老弱病残,让他驻守在连云堡,自己带领大军向着危险重重的坦驹岭爬了上去。
为了鼓舞士气,高仙芝在向导的指引下一马当先,爬上了冰川,其他士兵见老大都这么做了,顿时也充满了勇气跟了上去。
经过三天的艰苦攀登,唐军终于到达了坦驹岭的顶峰,阿弩越城就在脚下,只要冲下去胜利必然属于唐军。
但是接下来,唐军士兵们却像边令诚一样,死活不再往前走了,因为悬崖的陡峭程度超出了所有人的想像。
他们抱着严重怀疑而又惊恐的目光,纷纷跑到高仙芝的面前问道:“将军,你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 高仙芝没有回答,他远远地望着悬崖的下面,逐渐露出了一副得意的笑容,因为悬崖下慢慢地走出了20个穿着小勃律国服装的胡人,他们敲锣打鼓,迎接唐军来了。
原来早在登顶之前,高仙芝早就预料到了士兵们登顶之后会畏惧不前。
所以,他便提前派出了20名士兵,伪装成了小勃律国使者的模样,让大家误以为阿弩越城已经投降了。
看到这些“使者”前来,刚刚还畏惧不前的唐军士兵顿时就像打了鸡血一样,欢呼了起来,他们争先恐后地跟着“使者”跑到了山下,生怕到晚了,抢不到胜利的果实。
阿弩越城的小勃律士兵本来还想借助险要抵抗一下,但看到唐军士兵一个个兴奋地从悬崖上出溜下来之后顿时懵了,见过不要命的,没见过这么不要命的。
所以,唐军刚到山下,他们便真的投降了。
入城之后,高仙芝没有做片刻的停歇,又急忙派出了1000名骑兵,火速赶往了小勃律的首府孽多城。
因为他得到了一条十分不好的消息,吐蕃的援军已经在赶来的路上了。
三天之后,席元庆一行终于到达了孽多城。
小勃律国王此时已经带着吐蕃籍的老婆逃到了山谷之中,唐军兵不血刃便占领了该城。
随后,席元庆又狂奔60里,在吐蕃援军到来之前,砍断了孽多城南边的藤桥。
由于此桥是吐蕃到小勃律的必经之路,当年吐蕃修建此桥花了整整一年时间,砍断此桥,也就意味着彻底阻断了小勃律国反抗的可能。
绝望之中的小勃律王,只好从山谷中溜达了出来,投降了唐军。
当年9月,高仙留下了3000士兵戍守小勃律,押着小勃律国王及吐蕃公主,吃着火锅唱着歌回到安西。
至此,投靠了吐蕃11年之久的小勃律国,终于又一次回到了大唐的怀抱。
中亚原本依附于吐蕃的20多个国家,也随风又一次倒向了唐朝,高仙芝也因此一战成名,挤身于名将之列,被西域诸国称之为山地之王。
但是,取得如此大胜的高仙芝并没有高兴多久,到达国内之后,他不但没有得到嘉奖,还差一点丢掉了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