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为何不能效仿东晋、南宋,与清朝划江而治?
作为明朝的延续,南明建立之初,依然占据黄河以南十余省之地,拥有的总兵力不下百余万,抗清局势仍然大有可为,就算不能光复故土,但效仿东晋、南宋两朝,长期割据江南似乎没有任何问题。然而,这种局面并没有出现,南明仅存在17年时间便走向灭亡。在笔者看来,南明之所以难以跟清朝划江而治,原因大概有以下4点:
首先,南明诸王喜好内斗,始终无法形成统一、稳固的抗清核心。南明存在的17年间,充满了诸王内斗的“黑历史”,起初是潞王朱常淓与福王朱由崧之间的皇位之争,紧接着便是隆武帝朱聿键与鲁王朱以海之间的“同室操戈”,很快在绍武帝朱聿鐭和永历帝朱由榔之间又爆发大规模的内战。总之,每次皇位的更替,都必然引发诸王之间大规模的内斗,以至于南明始终难以形成统一、稳固的抗清核心。
南明初期与其他政权对峙图
反观东晋、南宋则不然,这两个朝代从一开始便形成极为稳固的领导核心。东晋建立之前,司马睿以亲王身份坐镇江东多年,并赢得北方流亡士族和江东本地士族的一致拥护,毫无争议地成为最有资格称帝的藩王。至于宋高宗,则是“靖康之变”中唯一幸免被俘的皇子,并且官居天下兵马大元帅之职,论合法性和地位,整个宋朝再没有一人能超越他。
其次,南明内部党争异常激烈,对凝聚共识、合力抗清事业极为不利。跟晚明的情况相似,南明各个小朝廷内部党争同样很激烈,主要是东林党与阉党余孽之间的斗争,但也有代表不同地方利益的党派之间的互斗。这些党争大都不问是非曲直,纯属为斗争而斗争,而且务必要将对方斗倒、斗臭才罢休。如此一来,南明各个政权内部矛盾极其严重,根本无法凝聚共识,团结一致抗清。
南明东林党重要首领钱谦益
反观东晋,虽然存在着北方流亡士族与南方本地士族之间的矛盾,但在大名士王导的极力调和下,最终实现搁置争议、一致对外的良好局面,对于稳定新生帝国的局势起到关键作用。至于南宋,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也存在着党争和地域分歧,但在整体上却并不足以影响救亡图存的大局,只有等到宋金两国的战事渐进尾声时,抗金派与议和派之间的矛盾才开始日益尖锐。
再次,南明军队来源复杂,派系纷争严重,喜好内斗甚于携手御敌。南明军队的来源非常复杂,既包括镇守各地的官军,又包括有条件归顺的大顺军、大西军余部,以及名义上归朝廷指挥的私人部队(比如郑芝龙、郑成功父子的军队)。由于军队来源复杂,相互之间并没有信任度,甚至先前还是死对头,因此很难整合到一起,形成配合良好、一致对外的局面。
明朝将士装束
其实,非但难以整合在一起,而且围绕着权力之争,这些来源不同的军队之间、各派军队内部甚至更喜欢内斗,并且局势越危急,他们便斗得越厉害。譬如,支持绍武帝的官军曾和永历帝指挥的军队在广东大打出手,结果落得两败俱伤的局面,并让清军“渔翁得利”。再比如,大西军余部投降南明后,同为主要将领的孙可望、李定国发生内讧,给抗清事业造成沉重损失。
军队的首要职责是保家卫国,而非争权夺利,一旦忘却“初心”,后果的严重性可想而知,而南明之所以迅速败亡,将领们的互斗无疑是重要原因。反观东晋、南宋,军队的来源相对单一,而且将领之间即使有矛盾,但大体上尚能做到以大局为重、携手御敌,这也是这两个政权得以保持稳定的关键要素。
清朝军队入关
最后,南明的对手组织化程度很高,政治宣传极富蛊惑性,远非东晋、南宋可比。清朝在入关之前,便已经实现由松散的部落联盟向帝制国家的转变,君主的权威性跟明朝皇帝基本无二,政令能得到最大程度的贯彻执行。不仅如此,清朝打着为崇祯帝复仇的旗号入关,大肆起用明朝遗臣为其效力,并摆出一副维护儒家正统思想、保境安民的姿态,在很大程度上迷惑了中原军民,也动摇了南明大批官员和将领的抵抗意志。
反观东晋、南宋则不然。无论是进攻东晋的后赵、前秦,还是渡江南侵的金国,在立国后的很长一算时间里,政权的组织化程度远不及清朝,对南方政权的威胁自然大打折扣。更何况,他们的南侵往往带有野蛮掠夺、屠杀的性质,只能激起江南民众的殊死抵抗,而绝不会让他们心甘情愿的臣服。而这种抵抗异族入侵的心理,既加大它们入侵的难度,又增强东晋、南宋的正统性,对于维护内部稳定有很大帮助。
永历帝剧照
正是由于上述4点原因,明朝非但没有实现跟清朝划江而治的局面,反而实力日渐衰落,最终走向覆亡,而作为亡国君的朱由榔,结局可谓极度悲惨。1662年6月1日,永历帝和太子朱慈煊被吴三桂下令用弓弦缢杀于昆明篦子坡,其家眷除王皇后、马太后在此前自杀身亡外,其余人等被押送至北京。永历帝遇难时,终年40岁,死后被焚骨扬灰,后人读史至此,莫不倍感唏嘘。
参考书目
张廷玉(清):《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
钱海岳(中):《南明史》,中华书局2006年版。
司徒琳(美):《南明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