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陀螺网
导航

首页 > 历史 > 详细内容

吕布为什么杀丁原?有勇无谋的诸侯刺史丁原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www.tl6.net

说起丁原这个人物,但凡是对于三国历史有所了解的人,应该都不会感到陌生。他是东汉末年的诸侯之一,官居荆州刺史,曾在何进死于宦官暗杀之后,董卓进京霸权之时,与其剑拔弩张,并旗帜鲜明地反对董卓“换皇帝”,此等大逆不道之举。

 

当然,丁原最为令人耳熟能详的身份,还是其“干爹”的名号。按照《三国演义》小说上的说法,他原本与吕布情同父子,二人以“义父义子”相称,共同征战疆场,所向无敌,就连残暴如董卓,都不得不暂避其峰……

 

 

然而,吕布器宇轩昂的俊美外表下,却是一颗唯利是图、且见利忘义的心。他眼见董卓的势力更为强大,而且以重金宝马贿赂于他,便在同乡李肃的劝说下,毅然改换门庭,跳槽到了董卓那边……

不仅如此,吕布在背叛丁原的同时,还捎带着取走了后者的脑袋,作为他投奔于董卓麾下的“投名状”……从此不仅丁原这一方势力烟消云散,更使得在之后的京都洛阳城之中,无人再能制衡得了董卓,只能任由其独霸朝政,压制皇帝和百官……

 

 

是的,在《三国演义》的描述中,丁原的戏份也就是这么点,基本上是出场没一会儿就丧命的“龙套角色”。不过,他敢于反抗董卓暴政的举动,也颇为令人钦佩,更使得他在读者们的心目中,也留下了一个“正直而不畏强暴”的正面评价……

由此,很多人也愈加叹息,关于丁原对吕布这个卑鄙小人的“失察”。最终莫名其妙被这个最信任的“义子”割去了脑袋,并呈到敌人董卓的帐下……可谓是死得不值,也死得非常窝囊……

 

 

然而,历史上真实的丁原,其事迹经历却并不像演义小说中,所描述的那么简单。据史料记载,他不仅能征善战,勇武有略,还受到当朝大将军何进的信任和重用,被任命为“执金吾”。

而且,丁原还在并州担任刺史之时,多次出兵与北方胡人交战。之后在何进与宦官集团开战的时候,他也成为其麾下的急先锋,亲自主持并实施了“火烧孟津”这样的大事件……

一句话,历史上的真实丁原,绝不是演义小说里面,那个出场就挨吕布一刀,并成就后者“三姓家奴”称号的边沿人物。关于他的真实历史轨迹,我们还是需要翻开《三国志》、《后汉书》等史书的记载,来好好寻探一番。

 

 

首先,在陈寿的笔下,丁原并未能得到“单独立传”的资格。这自然还是由于他的活跃年份较早,在年代划分上被划入了“汉末时代”而非“三国时代”。不过,在相关人士如董卓、何进、吕布等的传记之中,对于丁原还是颇有些提及……

从这些记载中,我们大致可以看出,丁原籍贯兖州泰山郡南城县(金山东省平邑县郑城镇武城村)。而且他出生贫寒,家族里并没有什么做官或者是有名望的人……也就是说,丁原的起点其实并不高,身边也没有什么政治方面的资源。几乎不可能是通过“举孝廉”,或是花钱买官的手段,来获取自己的仕途……

 

 

然而,丁原后来却官至刺史,这已经是在东汉王朝设立“州牧”一职以前,职位和职务都最高的地方官吏。出生贫寒且毫无背景的丁原,又是怎么做到这一步的呢?

唯一的解释就是“军功”。因为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中,农民起义遍地,地方豪强割据,北方少数民族还不时煽风点火,整个神州大地都陷入了战火的笼罩之中。在这种兵祸连天的态势下,以往“文治”的权重,自然要在一定程度上,让位于“武功”。

而丁原,恰好也是在“勇武”方面,展示出了自己的能力,所以才能在仕途上一路走高。不仅是当上了“刺史”这样的封疆大吏,还得到了朝廷掌权人的重视,可谓是历史上“以武入仕”的典范人物之一。

 

 

不过,演义小说上描述丁原位居“荆州刺史”,这点和史料记载上颇有差异。据《三国志-张杨传》记载,丁原真正担任刺史的地方,并非是在南方的“荆州”,而是在北方的“并州”。个人觉得,这点很可能是后世人誊抄《三国演义》时的笔误,将“并”字错抄为了“荆”字。

(《三国志-魏书-张杨传》记载:灵帝末,天下乱,……并州刺史丁原遣杨将兵诣硕,为假司马)

我们知道,并州就是今天的山西北部,这里历来的民风彪悍,而且也与北方的胡人地盘接壤,所以历来都不是很太平。在著名的“黄巾起义”中,并州地界也是其战火的重灾区,史称为“白波黄巾军”。

 

 

史料上虽然未明确记载,丁原参与过剿灭黄巾起义军的战例,但是却记录了他与北方胡人之间战斗的经历。由于他弓马娴熟,勇武过人,又擅长谋略和军事指挥,所以很快就在抵御胡人的战场上立下功勋,并连年得到晋升和提拔。

(《英雄记》记载:为人粗略,有武勇,善骑射。为南县吏,受使不辞难,有警急,追寇虏,辄在其前。裁知书,少有吏用)

于是在原本的并州刺史张懿战死以后,丁原也继任了州刺史一职。同时,他又得到了朝中执政者,也就是大将军何进的器重。在后来汉灵帝灵帝驾崩,士人集团与宦官阉党开战的时候,他也被征调率兵进入洛阳,并且被任命为“执金吾”。

(《三国志-吕布传》记载:灵帝崩,原将兵诣洛阳。与何进谋诛诸黄门,拜执金吾)

 

 

所谓“执金吾”,就是古代保卫京城的官员,虽然职级不算太高,但是权力和责任却不小。不仅掌握着京都禁军的兵权,而且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参与朝政,并且左右一些大事走向。所以说,丁原是处在这么一个很关键的位置上,这也为后来发生的一些事情,而埋下了深远的伏笔……

接下来,我们就要说一下,丁原在史书上留下的最有名事迹——火烧孟津。这个在《三国演义》小说上被隐去“火烧事件”,到底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是的,关于这次火烧孟津的事件,各种史料都记载得颇为模糊。大致只能判定,这个事件也是以何进为首的外戚权臣集团,与宦官集团开战的一个标识。从地图上看,孟津这个地方,位于今天河南省中西部丘陵山区,为洛阳以北,而且离得很近。而何进命令丁原在孟津这个地方,玩这么一趟“火烧事件”,目的又是为何呢?

(《后汉书-何进传》记载:使武猛都尉丁原烧孟津,火照城中)

或许,我们可以从后来发生的一些故事中,去寻探一些蛛丝马迹。

 

 

据史料记载,在后来何进深夜入宫,被宦官张让等人设下埋伏暗杀以后,就正式点燃了外戚集团与阉党集团之间的战火。袁绍曹操等人各率兵马,突入皇宫屠杀宦官;而宦官们所掌控的部分宫廷护卫军,也与之作战,节节抵抗,并且挟持着年少的汉帝刘辩,一路往北面撤退……

太监们为什么要往朝着北面退走?除了因为袁绍等人,是从宫廷南门率军攻入的以外,恐怕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宦官集团的势力范围,是处于京都洛阳的北面,这里基本上都是他们的人,也是他们所经营过很久的根据地……所以在遇到这种宫廷剧变的时候,他们也都会下意识地往自己的大本营里收缩……

 

 

而处于洛阳以北的孟津地区呢?这里很可能也是宦官集团的势力范围,虽然名义上不属于他们管辖,实际上却一直由他们的人所控制……

所以,何进命令丁原“火烧孟津”,恐怕也不仅仅是“火烧”那么简单。因为孟津这里是阉党太监的根据地,提前铲除这里的盘踞者,可以令宦官集团失去依托,并切断他们兵败后撤退,并北渡黄河的路线。

而丁原,毫无疑问在这次事件中,就是扮演了何进集团先锋军+前哨站的角色。他率领人马屯驻河内,并以“抓捕罪犯”等名义,将孟津地区的整个接管甚至是血洗,而且放出一场冲天的大火,令不远处的洛阳城都能望得见烈焰,听得到惨叫,甚至能闻得到焦臭……这对于宫中的宦官阉党们来说,就是一次有形+无形的威吓和震慑……

 

 

由此也看得出,丁原确实深得何进的信任,算得上是心腹人物之一,在外戚集团中的地位,不亚于袁绍等人。不然,何进也不可能将如此重要而且血腥的任务,交由他去完成……

再接下来,我们就要说说在董卓进京以后,丁原的一些表现。以及他被吕布所背叛,导致自己身首异处的故事。

首先,我们还是得先探讨一下,吕布这个人物的来历,是否真如同演义小说上所描述的,他一出场就是天下第一猛将,仅凭一己之力,就帮助丁原震慑住了朝堂,并使得董卓不敢轻举妄动?

 

 

其实,抛开罗贯中笔下对于“猛将”的笔墨渲染,以及小说中那些虚构的精彩单挑记录,我们再来看吕布这个人物,会发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他一开始在丁原军中的职务,并非是什么独当一面的大将,而是偏向于文职的“主簿”……

由此,也让人会忍不住去猜想,吕布后来背叛丁原的原因,就是因为后者并不能人尽其用。让原本长于战场指挥的吕布,去担任一个主管文秘的小官,所以才引起了这位“义子”的不满和背叛?

诚然,从后来发生的故事看来,吕布确实不仅仅是一个“主簿”的水平。即便是摒弃掉《三国演义》小说上,对他勇猛无敌且斩将灭敌的夸张描述,我们也看得出吕布在军政两方面的才能。不然,他也不可能后来成为一方诸侯,并且在兖州与徐州等地,与曹操刘备等人周旋良久。

 

 

然而,这也并不说明,吕布在丁原麾下,就仅仅是一个打酱油的“文官”角色。相反,丁原还颇为重视和提拔他,并将他当成了自己心腹。虽然并不像演义上那么夸张地描述,二人结拜为了“义父义子”,但也肯定是相互之间极为亲密的主仆关系。

我们知道,丁原是“以武入仕”的,在他的麾下,并没有汉朝所一直以来的“举孝廉,论品德”制度。相反,他更崇尚武力方面的因素,也一直在自己的在任期间,提拔在“武力”方面的人才。据史料记载,后来割据一方的河内太守张杨,以及后来在曹操麾下大放异彩,威震江东的张辽,都是由他发掘并推荐入仕途的人才……

 

 

至于吕布,史书上记载地非常清楚,丁原也是颇为欣赏他的能力和勇武,所以专程将他提拔到自己身边,并给他安置了一个“主簿”的职位。这并非是让吕布弃武从文,帮他处理文案并压制其武功。而是以示亲近,让他能跟在自己身边,工作打仗吃饭娱乐都在一起,培养私人感情和友谊,以及忠心等。

(《三国志-吕布传》记载:刺史丁原为骑都尉,屯河内,以布为主簿,大见亲待)

所以,吕布后来对丁原的背叛,也是毫无疑问的“卖主求荣”和“弑主投敌”。虽算不上是演义中所描述的“手刃义父”,但谓之为“多姓家奴”,也毫不为过。

……………………………………………………………………………………

 

 

关于丁原与董卓之间的恩怨,又是如何产生的呢?是否又真如同《三国演义》上所说,丁原大义凌然,在朝堂会议上怒斥董卓,并大骂其“篡逆之举”,还号称要遵从汉制,誓死保卫汉少帝刘辩?

事实上,丁原的动机也没有这么高尚。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丁原原本隶属于何进的麾下,是外戚集团的人。现在何进虽然意外身亡,但是外戚这个团体还在,其中尚有袁绍、袁术、曹操这类颇有名望的人。而这些人,也个个不是善茬,都巴不得利用这个新帝继位,朝政更迭的机会,为自己捞取好处。

 

 

而丁原,作为何进集团的急先锋,以及之前被任命的“执金吾”,此时自然也和袁绍等人站在了一边。在他们看来,现在阉党集团已除,他们也应该继续完成大将军何进所“未竟”的事业,将朝政重新控制到他们手上来。当然是不可能接受董卓这么一个边陲军阀,来对他们进行管辖和统领。

就这样,双方的矛盾正式摆上了台面,为了争夺朝廷的控制权,而展开了明争暗斗。尤其是董卓提出的“换皇帝”计划,更是成为双方所斗争的焦点,几乎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一场精彩的大戏,也即将就此拉开帷幕……

 

 

当然,我们都知道,后来是由董卓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不单是尽收了洛阳的兵权,还成功独霸朝政,连皇帝都给换了……不过,这其中的过程,也绝不像大多数人所看到的那样轻而易举。试想董卓就一西凉军阀,远道而来且在朝中毫无根基。能在极短的时间之内,控制住洛阳城中的局势,并掌控朝廷,自然不是一点谋略都不施展,就能够做到的。

从史料记载的分析来看,董卓其实从很早以前,在接到何进“进京”命令的时候,就已经处心积虑准备了起来。他先是派人对何进集团中的某些人进行收买,尤其是一些手握兵权的将领,让他们暗中倒向了自己这一方……

 

 

所以,在后来董卓率西凉军进京的时候,很多人就已经投靠到了他的门下。再加上董卓又巧施“浑水摸鱼”之计,利用洛阳城中的内乱,恩威并施,并由此接收了何进集团的大部分兵权。

不过,这些新收的兵马,人心是肯定不稳的。而董卓远道而来,带来的西凉军队不过数千人。虽然借助着“诛杀宦官,护驾有功”的势头,一时间占据了上风,但只怕洛阳城中安定下来,袁绍等人回过神来,便很可能会联合起来,将他这个“外来者”排挤出洛阳……

于是,董卓又玩了一出“无中生有”,他将自己带来的兵马来了个“复制粘贴”,每天夜里都化妆成平民,分散悄悄摸出城去。到了第二天天光大亮的时候,再大张旗鼓的把人马集结起来,浩浩荡荡进城……

 

 

总之,董卓的目的,就是用这样的“军事游行”,要制造出一种假象,让所有人都觉得,西凉军队正源源不断的开来,而且人马众多无穷无尽……到头来,洛阳城中所有人包括袁绍、曹操等大佬在内,都被董卓这阵势吓住了,虽然手中也有军队,却也不敢轻举妄动。

再接下来,自然就轮到丁原倒霉了。因为在当今的洛阳城中,他的并州人马,实力可谓是除了董卓的西凉军之外最为强大的。相较于袁绍曹操等人麾下的“西园军”,虽名为精锐御林军,实际上却并没有多少实战经验。丁原的军队也是在北方与胡人部落的作战中,身经百战打磨出来的,并不惧怕强悍的西凉军……

 

 

也就是说,在当今的洛阳城,丁原可谓是唯一还能与董卓较劲的人物。双方要真的是打起来,还说不清楚鹿死谁手……试问在这种时候,董卓又会轻率地点齐兵马,和丁原一方开战吗?

老谋深算的董卓,当然不会这么傻。能够用谋略解决的事情,他自然也犯不上动武。而这一次,他使出了一招更为狠毒的“离间计”,而他所离间的对象,就是丁原身边的心腹——吕布。

整个离间的过程,史书上并未记载,当然也没有小说中“赤兔马”这类虚构的神骏,来充当关键的道具。我们只能大致推断,董卓是以高官厚禄为筹码,引诱了本身就不太安分,希望能大展宏图的吕布。

 

 

而吕布刺杀丁原的过程呢?也应该不会是如演义小说中所记载的,吕布于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闯入丁原营帐,并亲口说出自己英雄盖世,寄身于丁原手下觉得吃亏。更有可能的一种情况,是吕布利用丁原对自己的信任,制造出了二人独处的环境,并从背后偷袭,除掉了后者。

而且,和演义小说上所描写的不同,并州军并非是在丁原死后“军士散其大半”,而是很快就加入了董卓的阵营。从此,洛阳城的兵权,几乎都落入了董卓之手,袁绍等人也从此不敢与其争锋。之后董卓也就顺理成章地,掌控了整个朝政,并进行了“皇帝废立”等行动……

(《三国志-董卓传》记载:卓又使吕布杀执金吾丁原,并其众,故京都兵权唯在卓)

 

 

写到这里,我们也算是大致理清了,丁原这个人物在历史上的真实事迹。应该说,和演义小说里面那个戏份寥寥,出场只为挨吕布一刀的形象单薄相比,史书上真实丁原,其实要牛逼很多。

他不仅在汉末时代担任一方封疆大吏(并州刺史),还深深参与到了东汉朝堂的政治旋涡之中。最终,他也是死于权力的斗争之下,而且是被敌人的反间计所陷害,丧命于自己最亲近和信赖的吕布之手……

不过,关于吕布背叛丁原,并投靠董卓这一整件事情,虽然过程和演义小说上的描述差不多,但是重点却完全不一样。最大的区别就是,吕布在这件事情中所占有的分量,其实并没有小说中所渲染地那么重。

 

 

至少,如果纯粹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董卓一开始打不过丁原,就是因为丁原麾下有吕布这员第一猛将。而董卓也是出于惧怕吕布,且另一方面也真正欣赏吕布这个人才,才处心积虑且不惜重金厚礼,对其进行离间和收买。

然而在真实的历史上,董卓真正畏惧的,是丁原本人,因为丁原是唯一能在洛阳城中,在军事上与他分庭抗礼的人。所以,董卓想要独霸洛阳,掌控朝政,所必须要除掉的第一个人,就是丁原。

至于吕布不吕布,这点其实并不重要。就算是没有吕布这个小人的存在,董卓也同样会想办法去收买“张布,李布,王布”等,并同样施展出他的离间之计,去暗害丁原,并实现他的目的……

 

 

就此,我们也不由得会对丁原这个人物,而感到有几分叹息。毕竟,他是当时唯一有能力抗衡董卓,并有机会与袁绍曹操等人一起,将董卓这个恶霸逼出长安,然后重振朝纲的。然而他却失败了,并为之赔上了生命的代价,而且还是被人背叛刺杀,死得非常窝囊。这是否说明,丁原的能力,还是有欠缺之处呢?

是的,就历史评价而言,丁原最醒目几个关键词是“粗有谋略”、“困难不辞”、“身先士卒”等。这大致能够说明,丁原性格直率,且豪爽耿直,确实是个纯粹的军人。而且,受过他举荐和提拔的人物如张扬、吕布、张辽等,后来都成长为了一方人物。这也足以说明,丁原在“识人之才”的眼光方面,确实是不差的。

 

 

然而,丁原虽能识人之才,却不能识人之心。最终,他被他一手所提拔上来,而且关系相当亲近的吕布所背叛。失了性命丢了人头不说,就连他麾下的人马,都被董卓所轻易吞并了过去。

而且,在吕布暗杀得逞,并投效到董卓帐下的时候。诺大的并州军团,竟无一人肯站出痛斥吕布罪行,并为他丁原说话。就更别说要拉起人马来和董卓干仗,为他这位老主子报仇了……

 

 

这似乎也可以证明,本身以武入仕的丁原,虽然战场征讨水平还尚可,但却严重缺乏统驭下人的能力。由此可以推断,丁原的政治能力也是相对低下的,甚至到了根本不通政治的地步。像他这样的人,又如何能与董卓这种老奸巨猾的油头狐狸,去一争高下呢?

一句话,像丁原这样的纯粹“武人”,在乱世之中除非是能跟上一个,像曹操刘备这样好的主子,不然是没有太多生存空间的。尤其是,当这样的人要试图独当一面的时候,那简直就会破绽百出。就算是手底下军队再多,实力再强,也早晚是为人作嫁妆的命……

 

 

PS:在《三国志-魏书-公孙瓒传》中,记载过公孙瓒揭露袁绍的十大罪状,其中有一条就提到了丁原。

其具体意思大概是说,袁绍这人私心很重,早在辅佐何进的时候,就为了自己的目的而不择手段。甚至就连召诸侯率兵进京这类事情,都是在袁绍的强烈建议下,才在何进手中促成。后来成为了董卓乱京的祸根。

 

 

而丁原呢?他也是何进所征召的诸侯之一,后来能干出“火烧孟津”这种血腥事件来,也同样是由于袁绍给何进的建议……

(《三国志-魏书-公孙瓒传》记载:何氏辅政,绍专为邪媚,不能举直,至令丁原焚烧孟津,招来董卓,造为乱根)

 

 

至于原本属于丁原的地盘——并州,也因为失去了主子而群龙无首。在之后群雄并起的时候,逐渐归于了袁绍的管辖,并成就了袁氏集团统一北方“青、幽、并、冀”四州的伟业。

 

 

由此看得出,丁原这个缺乏政治头脑的诸侯,很可能在袁绍的计划里,也是一颗棋子……

上一页 -下一页

关键词:吕布杀丁原,有勇无谋,诸侯,刺史,丁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