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陀螺网
导航

首页 > 乌鸦悖论 > 详细内容

说谎者悖论属于什么悖论?说谎者悖论怎么解决?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www.tl6.net

说谎者悖论

1

基本概述

2

如何破解

基本概述

#说谎者悖论#

 

 

“‘我现在说的这句话是慌话’。

请问这句话是真话还是谎话?”

???

思考人生中…

 

说谎者悖论是最古老的语义悖论,由公元前4世纪麦加拉学派的欧几里德(Eubulides)提出。

这句话之所以称为说谎者悖论,在于如果这句话是真的,那就不满足“这句话是谎话”的条件,则这句话是谎话;那如果这句话是谎话,那就符合这句话本身“我的这句话是谎话”,则这句话应该是真话。

 

那么请问到底是真话还是假话?

1-2

无法确定→伪命题→不存在讨论价值

站在最表面的角度分析:

 

应该是所有人都能想到的答案,请领取

 

很简单,这件事情之所以没有答案,不在于思考者的逻辑有问题,而在于提出这个问题的人本身说的话自相矛盾,使之就不可能存在答案。因此不存在讨论价值。

 

到这一步我想大家肯定都没有问题。第一层解答结束。

 

那么在此之上再升一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这是因为,在我们说的任何一句话,以说话者的角度,对于这句话本身,这句话只能被默认为是对自身的肯定,而不能是否定。

 

注意,这里说的“否定”一定只是相对于话语本身。

 

例如,一个人说,“我现在没说话”

。那么很显然这是一句假话。原因在于,这个人说出了这句话的时候,他已经说话了,这与它所说的“没说话”是不符的。

 

但你在做出这样判断的前提是他说出的这句话的否定是对于“说话”一词,而不是他这句话本身。“说话”是一个动词,也就是他否定的其实是他的一个动作,这是能够进行客观判断的,因此构不成悖论。

 

只有默认了“我没说话”相对于话语本身为真,才能拿它去和客观现实“说话了”去比较,并在此之上再得到了最后的结果:我在说谎。

 

而当我们把说谎者悖论的本质无限放大,最直接的话就是:“我唯一知道的事情是我一无所知”,没错这就是著名的*苏格拉底悖论。它产生的根本原因与说谎者悖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当然了,苏格拉底的这句话其实还有着更多的内容,我们以后还会详细说。

 

我想现在大家已经明白了吧,类似的悖论很多都是这个道理。我们以后还会讲到更多。

 

而至于“在我们说的任何一句话,以说话者的角度,对于这句话本身,这句话只能被默认为是对自身的肯定,而不能是否定”这个规矩,它就是说谎者悖论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下文中我们叫它规则A。

 

它并不是谁规定的,也不是要你必须遵守。而是如果你不遵守,那么你说的句话一定有bug的。

 

当然你也可以偏偏利用这种bug,随口编一句悖论,说不定以后被人们注意到了,也能被讨论个几百年呢

 

比如我说:“我在此说过的话,大家都别听”。

那么请问你听不听呢?

 

第二层解答结束,

无法确定(自相矛盾)→伪命题(命题不成立)→不存在讨论价值

03

无法确定→相对问题→不存在讨论价值

针对于另一种命题方式:(这一条可以不看)

 

如果你想看上一层解答的深度进阶版,请领取

 

说谎者悖论存在着很多变式,它们的根本形成原因都是因为刻意打破了规则A。例如,在有些地方对“说谎者悖论”的描述,问的是‘我现在说的这句话是假话’这句话,是真是假?

 

那么可以看出在这个版本的描述中,只是把“谎话”替换成了“假话”,乍一看好像没啥区别。其实是有区别的:谎话一定是假话,但假话不一定是谎话。

 

因此可见,对于一句话,它要满足“谎话”的条件比要满足是“假话”的条件更多。相当于你如果把问题中的“谎话”替换成了“假话”,那么这句话本身的解悖限制也会提高。

 

因此如果是针对这样一种变式(谎换假)。这意味着它只能通过规则A去解。

 

那么规则A的形成原理又是什么呢?其实是相对问题(关于相对,第五层解答中还会提到更多)。这是由于判断任何一件事情的对错、真假、好坏…都需要一个参考系的存在才得以能够评判,如果把一件事物的参考系设定为了自己本身,那这个事物则也失去了比较的过程,固不能以一件事物本身来证明它自己的任何属性。

 

所以即使把说谎者悖论改成“我说的这句话是真话”。虽然这句话不再构成悖论,但其本身依旧无法判断真假。因为话语描述的对错,与现实真正的对错这是两个不同的方面。(我们暂且称之为“对错法则”

 

所以用叠层的方式解析说谎者悖论的话就是:(“我的这句话是假话”)这句话是的,当且仅当这句话是话时。

真:指现实中的对错

假:指话语中描述的对错

 

所以你们应该也明白了,我们现在只通过原话知道了,话语描述的对错是“假”也就是错,而至于现实真正的对错,这句话把判定的标准就设为此句话本身,这倒致现实中不存在“标准”去判断这句话的真正对错。这才是原因所在。

 

因此你要是真的通过叠层的方法,它本质上就是帮助我们更深一步了解到悖论中是哪里出了问题,把悖论拆解成描述与现实两部分,悖论是不存在了,但是话语的真假依然不能判断…这个谁也救不了。

 

所以简单来讲,结合上一层分析的结论,规则A其实是“说谎者悖论”之所以为悖论的根本原因,而“对错法则”则是“说谎者悖论”之所以判断不了真假的根本原因。另外“相对问题”又同时是“对错法则”和“规则A”产生的根本原因。

 

当然了,也正是因为一些细节上的差异,造成了对于不同版本的悖论描述存在着更多解悖的可能。第三层解答结束。

 

留一个小小的问题:“*匹诺曹说,我的鼻子会变长”。那么他的鼻子会变长吗?大家可以想一下有没有确切答案呢?

 

无法确定(自相矛盾)→伪命题(命题不成立)→不存在讨论价值

04

事实→问题仍然存在→定义问题

从定义的角度分析

 

如果你想要一个高级些的想法,请领取

 

在上一层解答中提到了,满足“谎话”的条件其实更多,所以我们也未必只能通过“没有意义”去评价说谎者悖论。

 

我们来看一下“谎话”的定义:是指有意说不真实的话。

 

这短短的定义中其实隐含3个条件:

这句话客观上是假话

说话者知道“这句话客观上是假话”

说话者是有意的

满足一句话是谎话,这三点缺一不可。

《*皇帝的新衣》

 

所以一个人的一句话是不是谎话,未必只能通过识别话语的真假来判断,从定义上,我们分别举三个例子:

1.生活着中我们时常有过口误现象,我们知道口误肯定不是说谎,为什么呢?因为口误满足说谎条件1.2但不满足3。故构不成说谎。

2.以前的科学家,认为地球是平的,但这不代表当时科学家们都在故意说谎,为什么呢?因为它满足1.3,但不满足2.所以构不成说谎

 

3.现在来看最特殊的情况,满足2.3,但不满足1。有人会开始质疑了:“条件2包含了条件1,怎么可能在满足了2的情况下不满足1呢?”

  这是因为2中提到的“客观假话”只是说话者的主观感受,是:说话的人主观认为的客观现实”。而1里说的“客观假话”,才是真真正正的“客观”结果。

  我们模拟这样一种情况。

  老师在班上跟同学说,体育老师生病了,这节课上语文。那么此时这个老师他“知道”体育老师肯定是没病,满足条件2。当然了,他肯定也是有意的,满足条件3。后来下课了,有同学不信,于是就去了体育办公室,结果发现体育老师还真的病了没来,那么这个时候就可以发现,这个老师他的确没说错…所以条件1是不满足的,这个老师没有骗人,也没有撒谎。所以这件事情,你可以简单理解为:一个人想撒谎,结果没撒成。

(请问这句话是谎话吗?hh)↑

 

所以通过这3个例子我们得到结论,如果一句话是谎话,则它必须同时满足1这句话客观上是假话2说话者知道“这句话客观上是假话”3说话者是有意的。这三个条件,且缺一不可。

 

  那如果我们通过这个方法来判断一下“说谎者悖论”呢?也就是判断一下”我的这句话是谎话”这句话到底满不满足谎话成立的条件:

 

  先看条件3,欧几里得说出的这句话肯定是有意的,满足。

 

  再看条件1:“这句话客观上是假话”。因为我们目前还不能判断“我的这句话是谎话"这句话的真假,所以先一放。因为刚才说了,这三个条件只要一个不符合那就不是谎话。

 

  所以我们略过条件1直接来看2就好,阿基里德知道自己的这句话在主观上的客观对错吗?那显然是不知道的,阿基里德不知道自己的这句话(我的这句话是谎话)到底是对是错,不然他不会提出这个悖论,这个悖论也不会被讨论这么长时间了。因此条件2:说话者知道“这句话客观上是假话”。是不满足的,因此“我的这句话是谎话”这句话已经构不成谎话。

 

回看:已知阿基里德说的“我的这句话是谎话”这句话并不是谎话,所以这句话客观是假。因此条件1满足。但是不重要了,因为条件2已经不满足。所以“我的这句话是谎话”依然构不成谎话。

 

判断完毕:“我的这句话是谎话”是假话,但并不是谎话。

第四层解答结束。

 

事实(不存在矛盾)→问题仍然存在→定义问题(从谎话的定义角度解决问题)

 

05

事实→问题仍然存在→相对问题

在四层解答之上再延伸一些

 

如果4还没看懂,这一条非常不建议看

 

根据第四层解答的结论:因为“说谎者悖论”当时被提出的时候,这句话到底是不是谎话其实是不为所知的,那么因此相对于提出者来说,“我这句话是谎话”虽然从定义上明白它并不能构成谎话,但在客观上这句话却是假话。

 

但问题在于如果有人想明白了这个问题,那么同样的这句话(我的这句话是谎话)故意由这个知情的人提出,那么这句话还是谎话吗?并且还是假话吗?

下文中我们统称这类人为B类人。

 

那么还是通过定义,首先条件3符合条件1我们现在知道了说谎者悖论的确客观上是假话,但那是针对不知情者而言,所以严谨起见这里还是应该先做保留。直接来看条件2。说话者知道这句话客观上是假话,满足吗?不知道

 

关于条件1为什么应该先保留

 

  到这里我相信有些人已经开始有疑问了:在第四层解答中明明证明过了这句话客观为假,既然是客观,那在这里为什么就不能用了呢?

 

  那么这里就需要用“相对问题”来解释了,首先这个世界上对任何事物的形容都是建立在一个相对的概念之上。如果参考系发生了改变,那么对同一件事物的判断也会发生对应的改变。例如,苹果能从树上掉下来砸到牛顿,这是客观的,但其实隐藏了一个重要条件,这是相对于地球而言,如果参考系改成在太空中呢?苹果则不会砸下来,这也是客观的。

  同理“我的这句话是谎话”这句话,它相对于不知所以然的人来讲,它确是假话,假话的判断依据在它不是谎话,而判断它是不是谎话的依据又取决于说话者本身是否满足条件2(它们是绑定在一起的)。请问条件2的参考系是什么呢?其实是说话者自己,是说话者自己的心理状态所决定,而并不是某个形象的物体。(而且上面一直在说的“规则A”,它是“说谎者悖论”的根本原因,它一直强调的也是因为话语否定的是话语本身,而不是外在的形象物体)。     所以,第四层的结论没有问题,它相对于不知道答案的人来说就是没有问题的,而事实上也不能存在其他情况,B类情况的假设则是无法存在的(这个是本层解答的结论,我们先忽略)。

  别急,我们刚刚说了判断说谎者悖论是不是假话与它是不是谎话是绑定在一起的,所以我们还可以通过证明条件2来证明一下:

  为什么不知道条件2是否满足呢?

  原因在这里:现在得到的情况只是这个人在“所谓知情”的情况下说了一句可能真的违反现实的话。

  我们就分别假设验证一下呗:

  ①假设条件1成立(客观是假话),那么就是条件2也成立。因此构成谎话,所以条件1就应该不成立,有矛盾。

  ②那假设条件1不成立(客观不是假话),那么就是条件2不成立的,想说谎没说成,因此构不成谎话,所以条件1就应该成立,有矛盾。

 

  所以如果“说谎者悖论”是由一个B类人提出时,这句话将不会再是“客观为假”,你将真的无法判断这句话的是否为谎话了。包括这个B类人自己也是一样(他也将无法判断)。

 

  那该怎么办呢?还是这说明第四层解答的结论压根就是错的呢?方法1是你仍然可以用第二层解答中的“规则A”破解。

 

  另外你可以这样想,正因为存在着这样的特殊现象,即提出者一旦自认为“知情了这句话的真假”那么他的“我的这句话是谎话”这句话是否为谎话将直接从逻辑上转变成不可知,所以他会被强行变回“不可知情者”的客观状态。(无论他本人是否承认,这都是客观事实,这个在上面已经证明过了)

 

  也就是一个人永远不可能在他提出“我的这句话是谎话”这句话之时(前),以一个B类人的姿态确定出他正在(即将)说的这句话是否真的为谎话。而最多只能在他问完这句话结束后(的一瞬间),通过第四层解答+第五层解答判断出刚刚的那个被强行不知情的自己,问过的那句话相对于上一秒的自己依然是假话且不是谎话。

 

  说白了就是B类人在客观上根本不存在,第四层解答的结论只能是对的。所以第五层解答没有新的思路,绕了一大圈最后证明的还是上一层解答的结论没有问题。

 

第五层解答结束。

 

事实(不存在矛盾)→问题仍然存在→相对问题(从参考系的角度解释)

 

 

全文总结

1.“说谎者悖论”以及悖论的其他变式产生的根本原因原因都是违背了规则A(法则A的内容参考上文)。

2.而规则A形成的原因则是因为相对问题,因为话语描述的对错,与现实真正的对错这是两个不同的方面。如果失去了参考系,即使不构成悖论,也无法判断对错。(“对错法则”)

3.对于说谎者悖论中谎话的判断,亦可通过谎话的定义去解悖。判断的结果为:不是谎话,但是假话。

4.当B类人提出说谎者悖论时,由于参考系的改变导致话语的客观对错不能在之前(之时)被判断出来,因此B类情况无法出现,即不存在特殊情况。

上一页 -下一页

关键词:说谎者悖论,属于什么悖论,说谎者,悖论怎么解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