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陀螺网
导航

首页 > 学霸 > 详细内容

学霸废人:​37岁博士李明亮回村啃老,复旦学霸家里蹲2年,钱伟长物理考5分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www.tl6.net

 

01

 

这几年,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一些关于“啃老”的新闻。

 

这些啃老族,不乏身强体壮,有高学历的年轻人。

 

比如,37岁的李明亮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从小,他就是“别人家的孩子”,成绩优异,本科985毕业后,又一路读了硕士、博士,一直是全村的骄傲。

 

他回村时,父亲还专门摆了宴席,很多人上门祝贺,大家都觉得李明亮出息了。

 

可接下来的日子,李明亮的表现却让所有人大跌眼镜。

 

他每天把自己反锁在房间里,只有吃饭才出来。

 

刚开始,家人以为孩子刚回来,想休息一段时间,就没打扰他。

 

但这样的日子,李明亮一过就是两年。

 

“不找工作、不出门,理直气壮地啃老。”

 

 

家里曾经为了供他上学,一贫如洗:房子破旧不堪,就连父亲睡的床,都是别人不要了送给他的。

 

原本以为孩子出息了,家里的境况就会慢慢好起来。

 

没想到没等到孩子扛起家庭重担的一天,一把年纪身体欠佳的父母,还要做小工赚辛苦钱养他,就连已婚的妹妹也不得不拿钱接济家里。

 

正当壮年的李明亮,却丝毫不觉得愧疚,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家人的付出。

 

和父母起争执后,李明亮甚至会冲父亲咆哮:“你们只知道赚钱,没有人知道我的苦。”

 

 

而他所说的“苦”,就是博士期间,同宿舍的同学太吵,他每晚只能睡3—4小时。

 

李明亮不知如何处理,时间一长,就抑郁了。

 

还有一位啃老族,曾经也是学霸级人物,高考成绩浙江省前200,进了复旦一冷门专业。

 

进了大学之后,他没有像高中那样拼命,反而将更多时间花在打游戏上,结果导致两门学科挂科,被要求延迟毕业一年。

 

这一年,他不像其他同学那样,到处找就业机会,而是继续窝在宿舍里打游戏,吃食堂,偶尔也顶着名校的头衔兼职做家教,赚一点收入。

 

毕业后,由于就业形势不乐观,在碰壁数次后,他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最后干脆选择啃老,心情好的时候就做点兼职,钱花完了就接受父母的供给,日子就这样慢慢地拖着。

 

02

 

对于这类高智商的啃老族,网络上有个专门的名词,叫学霸废人

 

指的就是这些在学校成绩很好的学霸,除了读书考试啥也不会,毕业之后无法适应社会和工作,最后选择长期在家啃老的“废人”。

 

有人分析,学霸废人之所以会走到“啃老”这一步,多是骨子里的“幼稚型人格”所致。

 

这种人格的成年人,大多有以下几种表现:

 

 

以自我为中心,如果不合他的心意,则激动暴怒;

 

缺乏道德感,义务感,没有同情心;

 

适应能力差,习惯于让人照顾自己,不会关心照顾别人;

 

如遇挫折,会自暴自弃,暴怒发狂,甚至伤残别人会自杀。

 

 

把李明亮和复旦学霸的行为对应起来看,几乎全中。

 

啃老族们“幼稚型人格”的养成,多半也和家庭教育脱不开干系。

 

比如,“你专心读书就行,其他不用管”就是许多父母在这些孩子学生时代说过最多的一句话。

 

最终,孩子考出了漂亮的分数,却成了无法独立生存的高智商“巨婴”:没有追求,不懂待人接物,更不具备抗压能力。

 

三年前,那位本科毕业于同济大学、硕士毕业于滑铁卢大学的学霸大卫也是如此。

 

从小被母亲要求“只用好好学习,其他的事不用管”。

 

父母倾尽所有送他出国留学,可留学归来后,多年不工作,年近50却选择啃82岁身患尿毒症母亲每月3500的退休金。

 

 

只注重学习,是教育失败的伏笔

 

而这种教育方式最具毁灭性的一点,是让孩子失去目标感,成了只会读书的工具人。

 

《凉子访谈录》里有一位受访者小王曾说,自己第二次高考完,成绩还不错,报了个不错的大学,也读到了研究生毕业,但毕业后却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

 

很多学霸也是如此,他们努力读书的最终目的,就只是为了考上一个好大学。

 

至于有什么兴趣,理想是什么,一概不知

 

小王说,衡水中学从来不避讳自己是一个高考工厂,但我们同时也要意识到一点,工厂生产出来的产品是没有个性的,他们从来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然而,一个人在未来的发展高度,学历只起到了其中一小部分的作用,真正起到大作用的,其实是这个人是否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03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威廉·戴蒙观察到,这一代年轻人普遍面临漂浮不安、不想做任何承诺的现象,透过长期、大规模的研究访谈,发现他们生命缺乏的是动机的来源——目的感

 

戴蒙认为,驱动力是很重要的学习要素,但大部分成人谈论驱动力,通常是通过考试、考上某个大学等短期动机。

 

研究显示,如果没有更大的“目的”,短期目标和动机通常会徒劳无功,而且很快就在毫无方向的活动中消耗殆尽

 

有目的感的年轻人,都有高驱动力,会自动自发学习为达到目的所需的技能和知识,也展现少见的务实效率。

 

前段时间,关于“钱伟长物理只考5分”的事,上了好几次微博热搜。

 

于是,这位科学家的传奇考学故事也随之被扒出。

 

 

1931年的夏天,18岁的钱伟长参加了高考。

 

为了提高录取率,他报考了五所大学:清华、中央、浙大、唐山、厦门。

 

结果他全部“高中”,最后他选择了清华。

 

当年,他高考的成绩是:国文100分,历史100分,物理5分,英语0分,化学和数学一共考了20分。

 

尽管钱伟长数理化英成绩奇差,但国文系和历史系都抢着要他,因为“他的文学天赋可媲美外文系钱锺书。”

 

这是国文系教授杨树达的原话。

 

可钱伟长最后没选国文,也没选历史,而是选择了自己并不擅长的物理。

 

因为他进清华的第三天,就发生了“九一八事变”。

 

钱伟长义愤填膺,从此,“学习制造飞机大炮,报效祖国”的理想根植于心。

 

于是,他跑去告诉物理系主任吴有训:“我要改学物理。”

 

面对物理只考了5分的钱伟长,吴有训有些哭笑不得,并果断拒收了。

 

但钱伟长不死心,吴有训不收,他就天天纠缠。

 

最后吴有训实在招架不住,和他约定:“试读一年,如果一年后,数理化有一门考不到70分,那就转回文学院。”

 

接着,钱伟长开始从零起步学习物理,每天早晨5点,就到科学馆去背书。

 

这一年期末考,他数理化成绩都超过了70分,

 

最后,他如愿留在了物理系。

 

再后来,他成了中国力学之父,为中国机械工业、土木建筑、航空航天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像钱伟长这样的学霸,其实是没有学习壁垒的。

 

只要定下了目标,即使对物理不感兴趣,也能帮助他迅速掌握并精通这门学科。

 

这就是目的感所带来内在驱动力的作用。

 

 

 

04

 

稻盛和夫在《干法》一书中把人分成三种类型:

 

 

不燃型:点火也烧不起来的人;

 

可燃型:点火就着的人;

 

自燃型:没人点火自己就能熊熊燃烧的人。

 

 

拥有内在驱动力的人,属于自燃型的人。

 

而这类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质,就是极具目的感

 

在强大目标的支撑下,他们对待生活拥有强烈的挑战欲,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不需要任何的催促,而是自动自发地进行。

 

树立目标,找到自己想要的,父母必须首先从根上开始放手,明白有些路,注定要孩子一个人走;有些苦,也必须要孩子一个人吃。

 

而不是让孩子在娇惯、溺爱、百依百顺中长大。

 

其次,年轻人应该尽可能地多探索世界,接触不同的可能性

 

因为生活的意义感不会从天而降,一定要先行动,才有可能在行动中找到意义感、目的感,摆脱迷茫又乏味的生活。

 

当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时候,你付出的每一个努力,都会成为一个坚定的锚点。

 

哪怕前面的大洋是逆风的,经历了巨大的风浪,但一步一个脚印,风浪迟早会过去,柳暗花明的一天早晚会到来。

上一页 -下一页

关键词:学霸废人,​37岁博士,李明亮,回村啃老,复旦学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