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穷的国家: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排名一览!
1、南苏丹(303美元)
南苏丹是联合国宣布的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
道路、水电、医疗卫生、教育等基础设施及社会服务严重缺失,商品基本依靠进口、价格高昂。
自2005年以来,国际社会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向南提供了大量的援助。
据统计,南苏丹2008年至2010年先后接受各类国际援助6.96亿、8.84亿和7.39亿美元。
除了国际援助之外,南苏丹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来源是石油产业。
根据南苏丹政府官方的资料显示,从2011年7月9日至2011年12月31日,南苏丹石油收入为32亿美元。
2、布隆迪(307美元)
布隆迪主要的支柱产业为咖啡和茶,其发展经济的困难在于国家小,人口多,资源贫乏,无出海口。
国家收入的70%来自农业,主要出口产品有咖啡、茶叶、棉花、皮张等,但由于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
工业原料、机器设备和消费品均依赖进口。
3、马拉维(351美元)
马拉维是传统的农业国,由于地处内陆交通不便、自然资源特别是能源缺乏、基础设施薄弱等原因,马拉维经济长期发展缓慢。
不过现在马拉维经济表现总体向好,主要得益于有力的货币紧缩政策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在外汇储备方面给予的大力支持。
4、中非共和国(430美元)
中非共和国位于非洲大陆中央,为南来北往、东西交通必经之路,地广人稀,平均每平方公里只有4.7人。
中非是个多民族国家,宗教复杂,且冲突严重。
再加上战乱影响,经济难以发展,是联合国公布的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
中非经济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80%以上的工业品靠进口。
5、刚果民主共和国(449美元)
刚果民主共和国,简称刚果(金),横跨中部非洲,幅员辽阔,被称为世界地质博物馆,各种珍稀矿产特别是钻石蕴藏量很丰富,素有“世界原料仓库”、“中非宝石”和“地质奇迹”之称。
但长期以来却存在战乱影响,该国的人们长期生活在恐怖袭击、粮食紧缺、流离失所和得不到医疗服务的风险中。
虽然拥有大量的油气资源和丰富的矿产,但是本国无加工能力,致使原油全部出口,而国内消费的成品油却全部依赖进口,这样的经济逆向发展,国内经济就无法正增长。
6、马达加斯加(459美元)
马达加斯加属最不发达国家之一。
经济以农业为主,严重依赖外援,工业基础薄弱。
1997至2000年,经济年均增长4.5%。
2001年底大选危机使马国内经济和社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2016年马达加斯加GDP为317,690亿阿里亚里,约合100亿美元。
人均GDP417美元。
其中第一产业占比28.9%,第二产业17.1%,第三产业54%。
7、莫桑比克(476美元)
在自然资源非常丰富的莫桑比克,工业部门的化学品,铝,石油,饮料和食品制造业增长强劲,莫桑比克政府大力调整经济结构,改善投资环境,引进外资,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倡导增收节支,政府还对海关进行了改革,关税降幅较大,海关管理有所好转。
然而,不平等和收入非常大,而这一增长并未反映在该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或人类发展指数中。
8、尼日尔(477美元)
尼日尔以农牧业为主,是联合国公布的最不发达国家之一。
2008年在全球人文发展指数排名中列第174位。
1986年开始实施经济结构调整计划。
20世纪90年代,由于政局持续动荡,经济陷于半停顿状态。
1994年非洲法郎贬值使尼经济进一步遭受沉重打击。
1996年巴雷执政后采取了一系列改革国有企业、整顿公共财政等措施,经济状况略有改善。
1999年4月尼发生政变后,西方国家中止财援,导致尼财政拮据,发展资金匮乏。
由于基础薄弱,债务负担沉重,发展受自然环境、北部安全问题和国际市场波动影响较大,尼经济总体仍十分困难。
9、索马里(492美元)
索马里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
经济以畜牧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
上世纪70年代初,由于国有化政策过激,加上自然灾害等因素,经济严重困难。
80年代,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支持下,调整经济政策,经济一度好转。
1991年后,由于连年内乱,工农业生产和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经济全面崩溃。
部分地方政权辖区局势平稳,经济有所改善。
10、塞拉利昂(516美元)
最不发达国家之一,经济以农业和矿业为主,粮食不能自给。
长期内战使塞基础设施毁坏严重,国民经济濒于崩溃。
内战结束后,塞政府集中精力重建经济。
埃博拉疫情爆发后,经济社会发展受到较大影响。
2016年塞拉利昂政府将疫后重建作为首要任务,推出“总统优先复兴计划”,经济逐步恢复,但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
2018年人民党政府上台后,将农业、教育、卫生等作为施政重点。
世界上20个最贫穷的国家,非洲占了16个!
自那时以来,它得到了不同的国际援助,使领土得以恢复,今天,其发展模式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的典范。
尽管有各个岛屿,但它是现存最小的国家之一。
经济主要基于农业和渔业。
大约32 %的国内生产总值来自农业,这占了80 %的经济活跃人口。
2010年海地遭受了大地震,使该国遭受重创,并通过购买力使其国内生产总值下降8%。
但是,在该国发生地震之前,该国的情况已经很微妙,80%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长期内战的结果是一场重大的人道主义危机。
即使战争结束,仍有许多种族冲突和民兵活动
然而,该国的主要经济活动是农业。
大约75%的人口从事土地耕种或饲养动物。
是因为赚钱的生意都是是由外国公司管理的,他们人口主要从事水稻农业。
没有当选的总统已经完成了五年任期。
在主要政党签署稳定协议后,该国才开始显示经济进展。
由于首都洛美港的战略地位,它也是区域贸易的重要中心。
岛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外投资,其经济基于农业,采砂,旅游和香水蒸馏。
它被认为是地球上主要的生物多样性点之一。
超过90%的野生性质仅存在于那里。
人口的迅速增长是维护国家性质的主要威胁。
所有这些都对国家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破坏,这个国家目前主要靠自给农业生存。
由于气候条件有利,几内亚显示出在大规模农业产业的巨大发展力。
然而,不平等和收入非常大,而这一增长并未反映在该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或人类发展指数中。
在2000年代,采取了亲西方的外交政策,加强了该国与美国的关系。
2005年,被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但现在的经济却有所改善,所以拿掉了这个帽子。
尼日利亚的石油储备是该国2013年非洲国内生产总值最大的原因。
尽管如此,社会不平等现象非常严重,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使该国成为第五大国世界上最穷的国家。
它的经济基本上是农业,咖啡和可可是主要的出口产品。
2010年,非政府组织透明国际被认为是世界上最腐败的国家。
尼罗河源头所在的小国不指望自然资源的多样性,并呈现出工业部门发展不足的情况。
除了这些困难之外,该国还不断反映邻国乌干达和卢旺达的种族冲突。
它位于非洲中部,是非洲大陆最大的国家之一,也是法国在非洲的影响力最大的国家之一,比法国还要大,该国的主要经济来源是矿产资源。
最穷国家长啥样?真的是在吃土…..
当年进联合国的时候,就有不少第三世界国家投了赞成票;后来又老在一起做生意,时不时的给一些贷款、投资的支持,关系自然融洽。
不过有一个国家算是例外,那就是美洲的海地。
上个月底,联合国安理会就因为海地的事开了次会。
在会上,几乎所有人都对海地的现状表示了不满,甚至提出了批评。
本来呢,海地也算是人类文明团结互助的样板工程。
从1993年开始,联合国就开始介入海地事务,一到什么飓风、海啸、地震、饥荒的时候,大伙就会派人到当地救灾。
算上各种行动的开销,以及直接、间接的经济援助,近几十年来联合国在海地身上花掉的钱少说也有80亿美元。
考虑到近几年老有人欠缴会费,这也算倾囊相助了。
远的不说,光派出去的团队就有联海支助团、过渡团、稳定团、司法支助团,还有各种志愿者、医疗队、救援队,连维和部队都去过好多波。
可投入了这么多资金和精力,人家还是原来的老样子,该搞事搞事、该腐败腐败,2月7日刚爆发了一次政变,紧接着现任总统就开始抓人,底下没事就搞搞绑架、武装冲突什么的,又穷又乱。
用外交官的话说就是——海地政治派别争斗不休,政治人物毫不作为,滥权腐败屡禁不止,国家治理几近失败。
海地到底有多穷呢?你在集市里逛一圈就知道了。
一般来说吧,集市是个生活气息很浓的地方。
除了批发小商品的小贩,还有不少做饭的小摊,卖的都是当地的特色,像最近抖音上爆火的山东拉面哥,就体现了北方人骨子里对面食的热爱。
海地的集市上啥最多呢?卖泥饼干的。
顾名思义,这玩意其实就是黄土“烙”的饼。
这玩意有点类似咱们所说的“观音土”,土质比较细腻顺滑,逼急了甚至可以拿来充饥。
海地的粮食不太够吃,所以就有不少小贩专门做这个生意。
他们先从山里收购足量的土块,紧接着就雇人往里面加些雨水、河水什么的,稍微讲究一点的,还会往泥浆里添一点盐、糖、黄油之类的佐料,用纱布过滤一下摊在太阳底下晾晒。
这样一桶泥饼,在海地的集市上能卖2美元,换算下来的话一块大约值人民币2分钱,确实可以一时充饥,不过长期使用这种泥饼的代价是相当大的。
据吃过的人透露,这玩意入口有一种糟糕的黏舌感,仿佛会把口腔里的所有液体吸干,根本咽不下去。
关键是土壤本身并不能被肠道消化吸收,轻则便秘,重则腹大如斗。
所以有钱人是不吃这东西的,但大部分当地人也是没有办法,有饭吃的时候也就罢了,可遇上饥荒的时候就只能指望这个了。
海地虽有1100多万人口,但全国有近7成公民没有固定工作、人均GDP不到800美元,75%的人生活在赤贫状态下,全国只有20%的居民能用上自来水,60%以上的人是文盲、半数人口在挨饿。
首都太子港算是最发达的地方了,到处是灰扑扑的建筑,脏乱的棚屋随处可见,海地80%的地方都过着没电的生活,太子港也都经常断电。
在这里很难看到正规的药铺,没有行医执照,那些头上顶着药丸的人就是这里的“医生”……都到这份上了,恐怕也没多少选择了。
这里的饥荒和贫困是因为地理环境造成的吗?好像不是。
海地所在的伊斯帕尼奥拉岛上还有另一个国家多米尼加,被称为度假天堂,一年有300万游客,人均GDP8000多美元,是海地的10倍。
当年哥伦布在欧洲拿到风投之后,最早踏上的就是海地所在的伊斯帕尼奥拉岛,这里非常适合种植甘蔗、咖啡这类经济作物,最巅峰的时候这里供应着欧洲市场40%的蔗糖和60%的咖啡,所以欧洲没事就为了它打架。
西班牙厉害的时候西班牙占,法国变强后又让法国占,换了好几拨人。
从被法国殖民后,种植园主们就不断向岛上运送黑奴。
截至独立前夕,岛上的黑人数量已多达50万左右,而同期岛上的白人不过3万,悬殊的数量也给后来的独立运动埋下了伏笔。
1789年的时候,法国大革命爆发,海地种植园的黑奴们顺势就起了义。
也就是在这段时间里,出现了一个叫杜桑·卢维杜尔的黑人领袖。
这位在政治上的造诣挺深,深谙拉一派打一派的道理,一会跟西班牙一起打法国,一会跟法国一起打英国,1801年又借着拿破仑政变的机会宣布了海地独立。
好不容易独立了,可麻烦事又来了。
从1804年到1915年这111年的时间里,海地前前后后更换了近90名领导人,每个人的统治时间平均下来也就一年零几个月,可愣是没选出来一个靠谱的。
比如杜桑最开始的继任者德萨林,不光对农业搞军管,闲的没事还称了个帝;再后来又换了个人上来,照搬美国的宪法搞了一阵子,没几年又反过来称了个王。
就这么折腾了快一百年,终于能腾出手收拾后花园的美国出兵海地,顺手扶植了个亲美的总统上台,好歹过上了一段政局稳定的日子。
1933年的时候,上台不久的罗斯福总统提出了“睦邻政策”,从海地撤军也提上了日程。
这样的选择背后其实有俩原因,一是一战后民族主义浪潮不断翻涌,直接占领的殖民模式开始不流行了;二是美国发生了一次史无前例的大萧条,手头没过去宽裕了。
美国军队走了,可海地的政府还是振作不起来。
1957年打着反独裁旗号上台的总统杜瓦利埃就是个例子,他上台后疯狂逮捕和迫害学生领袖和工会领袖,严厉打击其在政界、军界、商业界和宗教界的对手。
据估计,被杜瓦利埃用各种手段剥夺生命的人数多达三万。
对了,他在去世前还特地修改了宪法,把担任总统的最低年龄标准从40岁降到了18岁。
巧合的是,当时他儿子正好年满19岁。
正所谓龙生龙凤生凤,小杜瓦利埃比老爹狠多了——1980年的时候,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给海地提供了2200万美元的贷款,结果小杜直接从这笔钱里面抽走了2000万,这就不是雁过拔毛了,自己把大雁吃了,给别人留了几根毛。
这钱最后用到哪里,除了他自己之外没人知道。
当时人们估计海地的总资产有10亿美元,杜瓦利埃家族大概有9亿。
1975年,小杜耗资300万美元给老爹修陵墓。
1980年他结婚时,花费高达700万美元,仅燃放烟花就花了10万美元,民脂民膏啊。
这么折腾老百姓肯定不干,他在1986年被赶下台,狼狈地离开了海地,可随身竟然还能带着1亿美元的巨款四处招摇,确实是让人惊叹。
再后来,海地又回到了民主选举的路上。
说是选举,其实还是换汤不换药——上台靠贿赂,下台靠政变,枪支泛滥、政府腐败、最清廉的组织是黑帮,贫富差距连黑帮横行的巴西都快看不下去了,也不知道这些年美国是怎么管的。
发现美洲的航海家哥伦布在他的日记中提到了海地所在的这个岛屿,他说,这里“土地极为肥沃”,“成千上百种高大的树木似乎能碰到天空”。
据说哥伦布深信,这就是他希望发现的宝地。
可惜几百年过去了,这里还是处于极端贫穷的状态,想有点实际的改变,还是挺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