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陀螺网
导航

首页 > 奇闻怪事 > 详细内容

豹女郎捡垃圾,彻底打破“穷人才捡垃圾”的误解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www.tl6.net


如果你是一个生在普通家庭的80后或90后,在临近中秋的日子,看到铁盒包装的月饼时,你肯定会想起家里年纪比自己还大的杂物盒。

 除了月饼铁盒,这些装满杂物的铁盒子还可能来自曲奇、饼干、茶叶、巧克力…… 今天铁盒包装早就不是什么稀罕的东西,可父母却仍然要留下它们,挤占了房间大量的储物空间。

 

囤塑料袋、囤书报、囤玻璃罐,谈起父母的囤积怪癖似乎每个人都有要吐槽的点,有人会说这是以前过苦日子养成的习惯,有人觉得由着他们也无伤大雅。

 然而,囤积的坑深不见底,瓶瓶罐罐不舍得扔不过是冰山一角,主动捡垃圾回家囤积的行为才令人困惑。

 2017年成都商报报道,巴中城区的张怀树老人家里堆满了恶臭的垃圾,社区请来15名工人足足清理了两天,保守估计这些垃圾达到了10吨,垃圾压缩车来回跑了8趟。



张怀树老人是周围邻居眼里的“垃圾王”,他从退休之后就开始了自己的捡垃圾生涯,习惯每天晚上10点到11点左右出门,一捡就是一个通宵。

 老人的藏品主要是附近居民丢弃的一些杂物,包括矿泉水瓶子,废旧衣物,建筑垃圾等。

这些在别人眼中的废品是张怀树眼中的宝贝,那种情感不是一般人能够理解的。

 据他本人所述,每当天要下雨时他最纠结最难受,因为担心下雨把垃圾淋湿发臭,他每次都要赶在下雨前跑到社区里把垃圾捡回来。

 捡垃圾的行为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正常生活,张怀树和老伴的住所有100平米,相当宽敞,但已经被垃圾填满,甚至没办法走路。

 

由于这些生活垃圾曾和厨余垃圾混在一起,不但恶臭难忍还会生虫子。

有一次张怀树在家睡觉,虫子爬进了嘴里,等他意识到时已经钻到了喉咙,一下就吞了进去。

 没有人能理解这种囤垃圾的行为,张怀树从前是铁路工人,每个月退休金有2000多元,吃穿基本够用,捡垃圾不是为了钱,他也从来没有卖过这些废品。

因为担心引起火灾,社区已经是第二次义务给老人清空垃圾了,2015年第一次清空后,2年时间他又囤了10多吨垃圾。

 显然,张怀树老人的囤积行为已经到了病态的程度,完全超出了我们对囤积的一般理解,实际上它也是一种被承认的心理疾病——囤积癖(囤积症)。

 

就像抑郁和抑郁症之间有很大区别一样,囤积行为和囤积癖也需要用不同的眼光看待。

 很多人认为夸张的囤积行为与观念和生活习惯有关,因为在中国,很多囤积癖案例的主角都是老人,让人下意识关联到他们几十年前的贫苦生活经历。

 虽然我们不能说观念和习惯对囤积癖人群没有影响,但这种病症的成因显然要更为复杂,更不局限于贫苦人家。

 这里就不得不提一对因囤积癖而死的兄弟,他们也是最早让囤积癖被大众所知的“鼻祖”,他们的名字甚至一度代表了整个囤积癖群体。

 科利尔兄弟出生在美国一个传统意义上的中产阶级家庭,父亲在曼哈顿当医生,母亲是歌剧院的歌手,从小生活优渥,哥哥荷马和弟弟兰利先后进入了哥伦比亚大学,前者主修海事法律,后者学习工程和化学。

 哥哥当了律师,弟弟从小学习钢琴,毕业后成了钢琴经销商,日子可以说过的相当潇洒。

1919年,他们的父母分居,没结婚也没独居过的兄弟俩选择和母亲一起住在公寓里。

 

日子没过几年,父亲去世,兄弟俩继承了他的所有遗产,包括大量医疗器械和专业书籍。

不久后母亲也去世,哥俩则继续住在曼哈顿哈林区的公寓中。

 自那以后,生活开始捉弄兄弟俩。

先是哥哥荷马因中风眼底出血导致失明,后来又因为风湿而瘫痪,只能长期居家,而弟弟则辞去了钢琴经销商的工作全职照顾哥哥。

 1930年代的大萧条打乱了原本稳固的阶层,大量贫民和黑人涌入原本属于富有阶级的社区,兄弟俩所在的哈林区就是典型,犯罪率显著增加。

 

1930年代,大量非洲裔居民涌入哈林区科利尔兄弟因为担心安全问题而逐渐过上了“自闭生活”,开始变得有些神经质,甚至认为如果把哥哥送到医院,医生会加害于他,他们只信任父亲留下来的那15000本医学书籍。

 由于兰利不愿意在白天出门,只会在午夜出门购买生活必需品,可是有几家商店会营业到深夜呢?于是就渐渐发展成从店铺每天的垃圾中捡食物带回家里给哥哥吃。

 后来,因为科利尔兄弟不再缴费,他们的电话线被掐断,水电煤气都被暂停供应。

兰利把一台汽车发动机改装成发电机,用水泵从附近的公园里取水,冬天会用小型煤油取暖器为房间供暖。

 由于兄弟俩古怪的生活作息,街坊邻居开始传起谣言来,说他们家里藏了大量贵重物品和金钱,与世隔绝就是怕人偷他们的财产。

 

1939年,荷马·科利尔与闯入的警察吵架事情在《纽约时报》发表的一篇文章后进入高潮,文章声称兄弟俩拒绝了房产经纪人购买房子的请求,对方开价高达125000美元,相当于2019年的195万美元。

 报道刊登后,仿佛坐实了兄弟两人拥有大量财富的传言,便引来了大量不速之客,有想要入室盗窃的小偷,有路过对窗户扔石子的熊孩子。

 这些遭遇直接让兄弟两人变得更加敏感封闭,他们在用铁丝放上了窗户,拆掉了门铃和电话,拒绝一切人来访,学工程的弟弟兰利还制作了很多陷阱,以防陌生人闯入。

至此,两人彻底成为了纽约市的传说。

 

1947年3月21日,纽约警察接到匿名电话报警,报警者声称科利尔兄弟家里传出来尸体腐烂的味道。

警察赶到后发现很难进入房屋搜查,一楼窗户被铁栅栏封死,内部像迷宫一样。

 最终一个巡警从二楼的窗户进入卧室,最终花了5个小时才找到了哥哥荷马的尸体,法医检查后认为他在10个小时前死亡,死因是饥饿和心脏病发作。

 



可是警方却迟迟没有找到弟弟兰利的身影,他们怀疑当初匿名报警的正是弟弟,他在警方赶来之前就逃走了。

荷马死亡消息在社区里传开,一时间谣言四起,有人说在公共汽车上看到了兰利,警方也因为这些谣言白跑了9个州。

 另一边,警察继续搜查房屋,两兄弟的垃圾乐园逐渐展现在公众面前。

3000多本书、过时的电话黄页、马的颚骨、施坦威钢琴、X射线机、无数份旧报纸被警察从二楼的窗户直接扔到街道上。



从第一层清理出了19吨垃圾后,警察又花了一周时间清理出了另外84吨垃圾,期间引来了超过2000人的围观。

 在4月8日,警方发现荷马死亡后的第19天,一名工人在荷马尸体位置的不远处发现了弟弟兰利的尸体,他藏在一条约60厘米宽的垃圾隧道中,尸体已经腐烂且被老鼠啃咬过,这才是匿名报警人所说的腐烂气味的真正来源。

 

法医检查后认为,兰利早在3月9号就已经死亡,可能是意外触发了自己设下的陷阱,受伤后他爬行穿过隧道给哥哥送食物,最终的死因是窒息。

 最终,警察和工人一共从屋子里清理出120吨杂物和垃圾,其中有些特别的物品还被收入博物馆。

这栋房子随后铲平,原因是年久失修且有火灾的隐患。

 科利尔兄弟的后半生固然是凄惨的,不过他们的故事却非常耐人寻味。

两兄弟家境优越学历也高,为什么会发展成古怪的囤积癖,这与我们认为穷人才捡垃圾的直觉是相悖的。

 

类似的富人囤积癖案例其实并不罕见,西方世界有很多著名囤积癖都是出身名门望族或是成名已久。

这其实也正暗示着囤积癖并非只与观念和习惯相关。

 在1990年代,囤积癖被当做一个比较严重的心理疾病,约有2-5%的人有病态的囤积症状,早年囤积癖被当做是一种强迫症。

 强迫症里,强迫观念的出现会让患者感到焦虑,而强迫行为会减轻这种不适。

如果囤积行为是由强迫症激发的,患者会感到痛苦,而捡垃圾就是他们唯一的消解方式。

 但是囤积癖患者大多数并非如此,囤积行为是能让他们感到和谐和快乐的,只有被家人干预后才可能感到痛苦。

另外,强迫症的治疗方法对大多数囤积癖患者来说也是无效的。

 

囤积癖的本质是收集物件,很多人也都有收集物品的爱好,他们乐此不疲地在现实或者游戏中释放自己的收集欲,是不是意味着如果一个收藏家以收藏垃圾为乐,他就是一个囤积癖呢? 其实不然,收藏家的收藏行为是可控且理智的,他们对购买藏品有合理的预算和动机,可能出于喜爱,可能出于利益,且他们会对藏品分类和整理,并乐于向他人展示自己的藏品,而囤积癖不会整理自己的捡来的垃圾,也愧于向他人展示自己的藏品,更不会考虑对藏品进行买卖。

 那么囤积癖是天生的还是后天习得的呢?这个问题其实还有一定争议,有研究指出85%的囤积癖患者有一个以上的直系亲属也有强烈的囤积倾向,但这个数据也很难说明究竟是遗传基因还是生活习惯的影响。

 也有研究者认为囤积行为是写在我们基因里的本能,只不过由于一些生活经历或精神压力意外触发,以至于达到病态的程度。

 在自然界里,很多动物都有类似的囤积行为,比如松鼠会在冬天前囤积大量的坚果,北美星鸦每年秋天可以囤积10000颗松子……这些都是它们度过艰难环境的手段。

 

在动物实验中,特定的环境压力会激发强烈的囤积行为。

一种生活在沙漠的更格卢鼠在定期喂养的状态下表现得非常消极,没有出现明显的囤积行为。

 一旦食物不足,其体重开始下降,它们的大脑就会感受到压力而分泌激素,促使它们开始囤积。

如果囤积过程中出现了食物被偷的情况,它们会将所有食物塞进嘴里储存。

 

在科利尔兄弟的案例中,两个人也是在经历了父母双亡、社区环境变化、陌生人骚扰偷盗等事情后才逐渐走向无法抑制的囤积。

 而国内报道的囤积癖老人也大多是有子女疏远、工作状态变化(退休)等诱因的,他们的心理状态大多缺乏安全感。

 研究发现囤积行为与眶额皮质的异常相关,囤积癖在做出与物品有关的选择时,眶额皮质的活动增加,这个区域与认知决策有关。

另有部分患者是在眶额皮质受损后才出现囤积行为。

 

目前最有效的囤积癖治疗方法也是认知行为疗法,通过矫正患者不合理的认知来改变心理问题,需要训练有素的心理治疗师数月的上门拜访,实际执行还是存在很多的困难。

 同理,如果我们想要纠正家人囤积的倾向,最好的方法不是偷偷扔掉或卖掉他们的收集品,那样只会加重他们的焦虑和不安,很可能适得其反。

也不要抨击批评他们,毕竟囤积是每个人的本能,谁也躲不过。

 试想一下,如果有人偷偷把你存满“学习资料”的硬盘、所有游戏的通关全收集存档、精挑细选好几年存下的口红、6级账号的视频网站收藏夹、存了10年照片的相机储存卡……弄坏或者删光了,你会从此不碰它们吗?

上一页 -下一页

关键词:豹女郎捡垃圾,彻底打破,穷人才捡垃圾,误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