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将军李广的故事:冯唐易老 李广难封
公元前119年,秋风烈烈,沙场扬尘。
汉朝“飞将军”李广来到大将军卫青幕府门口,住了脚,看了看大府门口的匾额,回过头来一一扫视着跟着自己出生入死多日的部下,面容平静。
良久,李广对着部下说:“李某不才,从少年起至今与匈奴打过大小七十多仗。如今有幸跟随大将军出征同单于军队交战,本想大战一场,不想从前锋调为后卫,路途中偏又迷失道路,这真是天意啊。”
言及此,李广发出一声叹息,继而又说到:“李某此次延误战机,实该受罚。只是如今我已六十多岁了,不想再受那些刀笔吏的质问侮辱。罢罢罢,且容李某自刎谢罪。”
言罢,李广挥刀自刎,血洒长街。
一干部下阻止不及,眼睁睁地看着将军自刎而死,涌上前去,七手八脚只堪堪接住将军的遗体倒下。在场所有人无不泪洒当场。
李广的军中将士听闻如此噩耗,纷纷痛哭不已。
消息传遍大江南北,百姓听闻,不论认识的不认识的,也不论老的少的都为李广落泪。
一代名将就此逝去。
01初出茅庐,一鸣惊人
战国末期,秦国大将李信在秦始皇覆灭六国的战役中立下汗马功劳。
李广,便是李信的后人。李氏家族世世代代教授骑射技术,李广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公元前166年(汉文帝十四年),匈奴大举入侵萧关,烧杀抢掠,掳掠大批百姓跟牛羊牲畜。前锋抵达彭阳,奇兵突入,放火烧回中宫,甚至长驱直入,直到雍县、甘泉。
边境危急,火药味充斥在空气中。
远在京城的大汉天子汉文帝坐不住了,在朝会上与众位大臣商讨征战事宜。等朝会一结束,他就急急下诏,向全国征召兵力。
在这个时候,全国年轻子弟们纷纷入伍。李广便是其中一个。
此时,还非常年轻的李广满怀一腔报效祖国的热血,雄心勃勃地跨上了征战沙场的路途。
时值冬季,士兵们奔走万里边疆,这一路行来,寒风悲啸,寒气凛冽,沙场扬尘,飞蓬折断,野草枯萎。
调兵月余,军旗猎猎,剑戟森森。大战一触即发。
夜,冻云压空,不见星月,飞扬的沙粒直扑人面。一切都在黑暗中慢慢酝酿,等着那最后一刻。
亥时将过,将军扬了扬手,身后的兵卒点燃了信火,一道赤红的光焰呼啸着冲上天际。
片刻,火光漫天,烟尘滚滚,冲杀声震彻荒野。
汉朝兵将夜袭开始了。
李广肩背弓箭,腰垮弯刀,一马当先,冲入敌营。
或一路砍杀下血肉横飞,断肢残躯遍地,哀号四起。或搭弓射箭,锋利的箭镞穿透敌军胸口、头颅。
一个,两个,三个……一个又一个的敌军命丧李广之手。
敌我两军激烈搏斗,血肉与刀刃撞击在一起,马在嘶鸣,人在呐喊,浓重的血腥味在风中蔓延。
喊杀声,嘶号声,号角与鼙鼓,声势之大,大地被震得微微颤抖。江河山川也要快被震得分裂,雷电奔掣。
……
天亮了。鸟儿无声,群山沉寂,日光惨淡,悲风淅淅。
一望无际的战场上,到处都是让人欲呕的血腥气味,大地上淌着粘稠的暗红,冒着黑色的烟。未死之人喉咙嚇嚇作响,发出最后的嘶号哀鸣,有敌人,也有汉兵。
李广的衣袍被血水染得黑红,筋疲力竭,却也有着劫后余生的喜悦。
汉朝伤亡惨重,最后却也胜了。
等一切尘埃落定,李广随军班师回朝。
鉴于李广的英勇善战,杀敌量多,朝廷予以他表彰,被任为汉中郎。
此后,得到汉文帝赏识的李广就成了皇帝出行的随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李广或冲锋陷阵抵御敌寇,或格杀猛兽,表现的非常的英勇无畏。
目睹这一切的汉文帝对李广叹息说:“可惜呀,你没遇到时机,假如让你生在高祖时代,封个万户侯不在话下!”
02骑射技高,力战闻名
汉景帝二年(前155年),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刘姓宗室诸侯由于不满朝廷削减他们的权力,以“清君侧”为名联兵反叛。
在这个时候,李广听令随太尉周亚夫前去平乱。
在昌邑城一战中,李广凭借自身武艺高强,在叛军中如入无人之境,剿灭了叛军,夺取了叛军军旗,立了大功。
梁王一看,大喜过望,对身边人说:“这位夺旗的小将不仅武艺超群,而且胆大心细,是个可造之材。去查查他叫什么名字?”
随从领命而去。一盏茶的功夫,梁王便知道了这个年轻而英勇善战的小将姓李名广,来自陇西成纪,官职为陇西都尉。
爱惜人才又有些别样心思的梁王迫不及待地召见了李广。
梁王先是表彰了李广的功绩,又赞扬了他的骁勇善战,最后赐予他将军印。
李广毕竟年轻,不知政治的深浅,他什么都没想,就愉快地接受了将军印。令他没想到的是,他却自此失去了一个封侯的机会。
因为,梁王是汉景帝的一母所生的弟弟,备受窦太后的偏爱。更因为在这场“七国之乱”的战役中,他居功自傲,大有挟功谋求皇位的意图。这在汉景帝看来,梁王的野心就如眼中钉肉中刺,不除不快。
李广无意间卷入了朝廷的政治漩涡。
梁王对李广的招揽,李广私自接受将军印的行为,无疑给了汉景帝一个讯息:原来李广投靠了梁王。
班师回朝后,汉景帝对于这个有着大功的小将李广没有给予任何奖励,更别提封侯了。相反,还把他给贬去了边关,做着不甚重要的官职。
一次不谨慎的行为,让李广失去了汉景帝的信任。惜乎!
李广是个实在人,即便被“流放”在外,他依然心系国家,杀敌报国。在与匈奴的战役中,他总是身先士卒,踏过尸山血海,挨过酷热苦寒,不曾退缩。
匈奴大举入侵上郡时,天子派心腹宦官跟随李广整训士兵,抗击匈奴。
这一天,这位宦官带了几十名骑兵,纵马驰骋,途中遇到三个匈奴人。
随从回禀道:“大人,前方有三个骑马的匈奴兵。”
宦官轻慢地冷笑一声:“区区三人,何足道哉?且让咱们杀他个落花流水。”
宦官一行人纵马飞奔,想追上去,却不想那三个匈奴兵转身射箭,箭无虚发,不仅伤了宦官,而且那几十名骑兵也被射杀将尽。
受了伤的宦官在众人的拼命保护中,逃脱开来,逃回到了李广的营地。
见此情景,李广笃定地说:“这射箭之人,箭法精妙,一定是射雕的人。”
随后,李广于是带一百名骑兵,急追这三个人。
行得几十里,探查得知这三人的行踪后,李广命令骑兵散开,从左右两面包抄,他拈弓取箭,侧坐雕鞍,轻舒猿臂,翻身三箭,结果射死二人,活捉一人,一问,果然是匈奴射雕的人。
部下纷纷赞叹将军的好眼力。李广呵呵大笑。
待捆绑好俘虏上马,正待回转大营,李广他们却望见远处匈奴有数千骑兵,不免大吃一惊,士兵们恐慌惧怕之下,想奔驰转回。
却说匈奴大军也看到了李广他们,也是吃了一惊,但是谨慎让人他们不敢轻举妄动,怕李广这一小撮人诱敌的骑兵,于是马上上山布阵。
见此情景,李广心思急转,立马制止住一众部下,并说:“我们离大军几十里,现在我们倘若逃跑,匈奴一追赶射击,我们一百多人马上就全完了。”
“将军,那如何是好?”部下纷纷问道。
李广接着说道:“现在我们若留下,匈奴一定以为我们是为大军来诱敌,必然不敢来袭击我们。”于是他命令骑兵说:“前进!”进到约离匈奴阵地二里许停了下来,又下令说:“都下马解鞍!”
骑兵们内心忐忑,又问道:“敌人多而且离得近,如果有紧急情况,怎么办?”
李广则说:“大家不要怕,那些敌人以为我们会跑,现在我们却都解鞍表示不走,这样敌人会更加坚持认为我们是诱敌之兵。”于是这些士兵们都解鞍下马,或坐或躺,显出十分自在悠闲的样子。
果然,匈奴大军没敢袭击他们。时间又过去两刻钟,匈奴将领看到汉朝兵仍旧没有任何异动,心中疑惑,于是令手下一名将军出阵监护兵卒。
突然,汉兵们上马飞奔而来,射杀了这个匈奴将军,而后又返回到原来的地方,仍旧解下马鞍,放开马匹,随便躺卧,一如刚才那般。
天色渐渐地暗了下来,时间一点一滴地过去,匈奴兵始终觉得很奇怪,不敢出击。夜半时,匈奴兵还以为汉军有伏兵在旁边准备夜间袭击他们,不敢托大,于是全部撤走了。
天亮时,李广回到大军驻地。其实大军并不知李广在哪里,所以更没有可能派兵去接应。
正是李广的足智多谋让他们一行人有惊无险地捡回了一条命。
李广的智勇双全,以及他精妙的骑射技术让他威震三川,闻名遐迩。甚至还让敌军匈奴称为“汉之飞将军”。
03战场失意,迷道自刎从汉文帝到汉景帝,汉朝以休养生息为主,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极力避免双方冲突,是以李广虽有威名、实力,却难得有全力以赴征战沙场的机会。
待到汉武帝时代,国家对匈奴的政策发生转变,由和亲讨好转向主动出击,这本是一个建功立业的好时机。但是对李广来说却不然,他此时已年老,到了和廉颇一样被领导者容易忽视的年纪。
再者,汉武帝确实对他并不看重,任人唯亲是人的天性,年轻力壮的小舅子卫青和沾亲带故的霍去病自然而然就成为了汉武帝首选的对象。而卫青和霍去病确实也不负众望,他们屡立战功,更是让汉武帝将大军主力放在他们两人麾下。至于年老的李广自然是抛之脑后了。
时间到了公元前119年(元狩四年),汉武帝发动漠北之战,由卫青、霍去病各率五万骑兵由定襄、代郡出击跨大漠远征匈奴本部。
李广此时已经六十多岁了,他一生未曾封侯拜相,英雄事业未竟,却已生白发。李广怕失去这次机会就再也没有上战场的机会了,于是他几次请求随行,汉武帝起初以他年老没有答应,后来经不起李广请求,勉强同意了他出任前将军。
前锋虽然危险,但是却很容易立功。有了立功机会的李广心里很高兴,“这次我一定有机会封侯了。”
整顿军队出发在即,李广兴致高昂,却不想在出塞之后消失殆尽,因为卫青让他出任后卫。本是前锋,却被调为后卫,李广心中很是不满,他强忍愤懑,对卫青说:“老臣我一生都征战沙场,奈何没遇到过单于军队,现在有这个机会,请大将军让我做前锋,先和单于决一死战。且皇上令我做前将军,还请大将军不要调离老臣。”
但是,卫青却果断拒绝了。为什么?卫青为何有这样的决断让本是前锋的李广调为后卫?
因为汉武帝在私下里告诉他:“朕本来没打算让李广出兵,但是他这样一个老臣再三请求,朕便同意了。但是他命运不好,让他做先锋恐怕就不能俘获单于了,到时候你看着把他调开吧。”
有了汉武帝这一番话,卫青作出调离李广的决定那是毫无愧疚之意,况且他的好友公孙敖刚刚失去了侯爵,他也想给公孙敖一个立功的机会。是以,前有密旨,后又亲疏有别,李广是注定不能当前锋了。
李广虽愤愤不平,却也无可奈何,只得做后卫将军了。却不料天意弄人,在茫茫戈壁沙漠中,李广军队没有向导,最终迷了路。在李广军队徘徊之际,卫青和匈奴单于交战了,后来单于军队因不能力敌,率军远遁。
最终的结果就是迷路的李广错失了堵截并俘获单于的机会。
战后,卫青派人调查李广迷路的情况,李广没有回答,可能是觉得愤怒,或许还有尴尬,一介征战沙场几十年的老将竟然迷路了,太不可思议了。
卫青见李广没有回应,大将军的尊严让他发怒了,他派长史急令李广幕府人员前去受审对质。
事已至此,避无可避,李广将责任全部揽在了自己身上,其后在大将军幕府门口,悲愤之下,自刎而死。
李广之死,卫青难辞其咎,但是却也不能说全怪卫青。是汉武帝的轻视,是卫青的私心,也是李广自己的“生不逢时”,才让这场悲剧发生。
李广死后,李氏家族很快便衰落了。李广之子李敢因与卫青的矛盾,让他命丧霍去病之手;李广之孙李陵因寡不敌众被匈奴俘虏,汉武帝斩了李家一门老小。
李家从此再不复往日荣光,像是一束烟花,灿烂之后便消失地无影无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