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陀螺网
导航

首页 > 历史 > 详细内容

晋楚邲之战两棠之役:晋国、楚国争霸的第二次重大较量,结果谁赢了?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www.tl6.net

在整个春秋时期,虽然初期有郑庄公、齐桓公等霸主。但是,在大部分时间内,主要还是晋国和楚国在争夺中原霸主的宝座。特别是晋国,在三家分晋后,魏国、韩国、赵国都成为了战国七雄了。而就楚国来说,虽然在晋楚争霸的时候处在下风。不过,地域辽阔的楚国,依然是晋国十分头疼的对手。在晋文公重耳在位时,晋国通过城濮之战的胜利,得以称霸中原。与此相对应的是,就楚国来说,确实在城濮之战中受到了重创。但是,等到楚庄王在位时,楚国的国力得到了增强,于是和晋国进行了第二次重大较量,这就是著名的邲之战。

 

具体来说,邲之战,又称“两棠之役”,是春秋中期的一次著名会战,是当时两个最强大的诸侯国——晋、楚争霸中原的第二次重大较量。

楚国继柳棼之战和颖北之战被晋军击败受挫后,于公元前597年,楚庄王再次亲率楚军围攻郑国,晋国派荀林父率军再次救郑,双方对垒于邲。在春秋时期,郑国因为地理位置上处在中原之地,所以成为晋楚争霸的重要战场。当然,对于郑国来说,也不希望总是饱受晋国和楚国大军的摧残,选择择胜者而从之,企图策动两国决战。遂遣使赴晋军中,请其发兵攻楚。楚国为了让晋军放松警惕,两度求和示弱。晋军主将无意决战,遂答应议和。正当双方行将盟会之时,楚军遣小股兵力袭扰诱战,晋将魏錡、赵旃违令攻楚,楚军趁机全力反击,晋军被迫匆促应战。

 

在邲之战中,晋楚双方都派出了三军的规模。

晋军

中军将:荀林父 中军佐:先縠 中军大夫:赵括、赵婴齐

上军将:士会 上军佐:郤克 上军大夫:巩朔、韩穿

下军将:赵朔 下军佐:栾书 下军大夫:荀首、赵同

司马:韩厥

楚军

楚庄王 令尹孙叔敖

中军帅:沈尹

左军帅:子重

右军帅:子反

在春秋时期,一些较大的诸侯国,往往采用了三军的规模。其中,晋国的三军,指的是上中下三军,而就楚国来说,则是中、左、右三军。当然,这只是称呼上的不同,在规模和兵力上,楚国和晋国还是相差不大的。因此,非常明显的是,在邲之战中,楚国之所以能够笑到最后,显然离不开楚国大军的指挥能力和前期准备。在邲之战前,楚庄王假意求和的策略,让晋国上下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并且,楚庄王还派遣兵马袭扰晋军,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晋军的士气。

 

值得注意的是,在邲之战中,对郑国的态度,晋军将佐看法也不同。中军佐先縠主战,说:打败楚国、威服郑国,就在此举。赵括、赵同支持先縠意见。但是,下军佐栾书则认为,郑国劝我们和楚国交战,我们若胜,他们就会服从我们;我们若败,他们就会服从楚国。这是驱虎吞狼的计策,所以我们不能听郑国的话。对此,赵朔说:栾书说得好,听他的话,能使晋国长久。但是,中军元帅荀林父犹豫不决。

楚军洞悉晋军将帅不和,又派使者向晋求和,晋国答应了。但在约定了会盟日期以后,楚军突遣许伯、乐伯、摄叔驾单车向晋军挑战,逼近晋军,车右摄叔跳进军垒,杀一人取其左耳,生俘一人而还。晋人分三路追击。楚乐伯射中一麋,奉献于晋追兵鲍癸,鲍癸下令停止追击。对此,在笔者看来,正是因为晋国大军将帅不和,不敢全力出战,又不愿意撤退,从而给了楚国大军可趁之机。等到正式决战的时候,晋国中军帅荀林父见楚军大举来攻,前有强敌,后有黄河,心中慌乱,竟在中军敲响战鼓说:“先渡过河的有赏!”中、下军混乱中一道涌向河岸,争船抢渡。先上船者挥刀乱砍,船中断指之多,竟至可以捧起。

 

在晋军的溃散中,晋下军大夫荀首之子智罃被楚大夫熊负羁俘虏。根据《史记》等史料的记载,溃散的晋军,争舟渡河,喧嚣之声,彻夜不绝。次日,楚军进驻衡雍,辎重到达邲地。楚庄王在衡雍祭祀河神,并修筑楚先君的宗庙,向先君庙告捷而后凯旋。同年秋天,晋荀林父率残兵回到晋国,自请死罪,晋景公想答应,经士贞子谏止,晋景公仍用荀林父为中军元帅。

 

对此,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邲之战中,楚军的胜利,则在于作战指导的高明一筹。楚庄王亲自统率楚军,这让楚国大军的指挥能够做到令行禁止,不像晋军那样各自为战。在战前一再遣使侦查晋军的虚实,并佯作求和,以此来松懈晋军的防卫。在作战中楚庄王,又通过挑战应战,由小战变为大战,迅速展开奇袭突击行动,一举击溃晋军。至于有些人以为楚军没有实施猛烈的追击,以致未能取得更大的战果。这其实是不谙春秋时作战遵循“逐奔不远”军礼原则的误解。

在春秋时期,周礼还是对各个诸侯国的作战形成一定的束缚,楚军只能是“不穷不能”,而无法脱离具体历史条件去歼灭晋国大军。当然,到了春秋末期,伴随着周王室地位的进一步下滑,各个诸侯国在作战的时候,自然也不拿周礼当回事。所以,在艾陵之战等战役中,已经出现了歼灭对方大军的情况。至于战国时期,更是有长平之战这样的歼灭战。

 

最后,邲之战是晋、楚争霸中的一次重要战役,也是晋楚争霸过程中,第二次重大较量。在邲之战后,楚胜晋败,郑国自然屈从了楚国。楚庄王为控制整个中原,又进击宋国。周定王十二年(公元前595年)秋九月,楚庄王出师伐宋,经九个月围困,宋国陷入困境,达到了“易子而食,析骨以爨”的程度。而晋不能救,遂于次年三月力尽降楚。宋降楚后,鲁也转而依附楚国。楚又与齐通好。一时中原形势完全落入楚国的掌握之中,楚庄王如愿以偿地取得了中原霸主的宝座。因此,在多个版本的春秋五霸中,楚庄王得以和齐桓公、晋文公等人相提并论。

 

当然,需要注意的是,邲之战的失败,虽使晋在与楚争霸中暂处下风,但并未损害晋国元气,所以晋国仍然有力量与楚对抗。纵观整个春秋时期,晋国在晋楚争霸的过程中,还是牢牢占据上风的。换而言之,楚国主要是在楚庄王时期扭转了局面,一度压制了晋国。但是,等到楚庄王去世后,晋国重新掌握了晋楚争霸的主动权,并夺回了中原霸主的宝座。尤其是到了春秋末期,晋国一手扶持的吴国,更是在柏举之战中攻破了楚国都城,这导致楚国在春秋末期走向了衰落。

上一页 -下一页

关键词:晋楚邲之战,两棠之役.晋国楚国争霸,二次重大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