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长勺之战,鲁国和齐国巅峰对决
齐桓公(?~前643年),姜姓,齐氏,名小白。姜姓齐国第十六位国君(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五霸之首,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齐僖公第三子,母为卫姬。作为齐僖公的第三子,在嫡长子继承制下,齐桓公一开始自然无法继承齐国君主的宝座。
不过,他的兄长齐襄公在位时胡作非为,遭到连称、管至父、公孙无知等人所杀,公孙无知自立为君。公元前685年,雍廪袭杀公孙无知。在齐国内乱之际,管仲、召忽保护公子纠逃到鲁国,鲍叔牙保护小白逃到莒国。
在齐襄公和公孙无知相继死去后,公子小白抢先回国,夺取君位,这就是齐桓公。因为鲁国支持齐桓公的对手公子纠,所以,在成为齐国君主后,齐桓公自然对鲁国非常不满,甚至不惜发动了长勺之战,以此来报复鲁国。长勺(sháo)之战,发生在春秋时代齐国与鲁国之间的一场战役,发生于公元前684年的长勺(今山东省莱芜)。此次战役,是继干时之战(乾时之战)后齐、鲁的另一次重要战役。那么,问题来了,长勺之战中,鲁国和齐国巅峰对决,结果谁赢了?
一
首先,齐襄公于周庄王十一年(公元前686年)年底被公孙无知暗杀,月余后(前685年春季)公孙无知亦被国人所杀。公子纠及公子小白各自从鲁国及莒国返国。小白先至即位,是为齐桓公。鲁庄公为护送公子纠回国,与齐军战于干时而大败,仅以身免。齐国随后计划再进攻鲁国。对此,在笔者看来,齐桓公刚刚即位后,需要一场胜仗来立威,也即巩固自己的君主宝座。
在此基础上,鲁国因为刚和得罪了自己,这给了齐桓公发动进攻提供了理由。在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的交战,往往还注意避免师出无名的情况。而到了战国时期,战国七雄之间的兼并战役,显然就没有这些顾忌了。
周庄王十四年(公元前684)初,齐国大军进攻鲁国。在这场战役中,齐军仗着兵强马壮,直接攻入到鲁国的疆域内。在长勺之战中,关于齐国和鲁国的兵力,目前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说法。不过,考虑到齐国和鲁国之间的整体实力,齐国大军的兵力,还是要明显超过鲁国的。因此,面对齐国大军,鲁庄公一开始选择了后撤的策略,这其实是比较合理的。毕竟对方士气旺盛,如果直接正面迎敌的话,很可能让鲁国损失更大。
由于干时战争的胜利,鲍叔牙以下将士都轻视鲁军,认为不堪一击,于是发起声势汹涌的攻击。鲁庄公见齐军攻击鲁军阵地,就要擂鼓下达应战的命令。在这个关键时刻,曹刿及时劝阻了鲁庄公。
二
《左传》中记载:“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
曹刿劝阻说:齐兵势锐,我军出击正合敌人心愿,胜利没有把握,“宜静以待”,不能出击。鲁庄公遂令鲁军固守阵地,只命令弓弩手射击,以稳住阵势。齐军没有厮杀到对手,又冲不进鲁军阵地,反而受到鲁军弓弩猛射而无法前进,只得向后撤退。
经过稍事休整,齐国大臣鲍叔牙又下令展开第二次攻击。对此,曹刿还是劝鲁庄公仍然不要出击,继续固守阵地。齐军攻势虽猛,但仍攻不进阵内,士气不免疲惫,再退回到原阵地。
《左传》中记载: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
齐军两次进攻,鲁军都没有应战,鲍叔牙和齐军将领都认为鲁军怯于应战,决定再次发动进攻。但是,对于鲍叔牙来说,显然忽略齐国大军的士气已经不再高涨了。换而言之,因为前两次冲击都没能引来鲁国大军的正面交锋,齐军不仅士气低落,还产生了放松的情绪,这在战场上,无疑会影响到最终的作战结果。
三
在长勺之战中,齐军发起了声势浩大的第三次进攻,迅即出现于鲁军面前。曹刿看到这次齐军来势虽猛,但势头没有上两次大,认为出击时机已到,立即向庄公提出反击齐军的建议。为了鼓舞鲁国将士的士气,鲁庄公亲自擂起战鼓,发出攻击命令,随后鲁军获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左传》中记载: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鲁军战胜,鲁庄公的第一反应就是传令追击,也即希望扩大战果。不过,曹刿认为齐乃大国,兵力素强,不容易判定是否真正失败,很可能另有埋伏,阻止鲁庄公下达追击令。紧接着,他登轼而望,见齐军旗鼓杂乱,兵器倒曳,又下车观察到齐军战车的车辙十分混乱,判定齐军是真正溃败,才向鲁庄公提出大胆追击的建议。
在此基础上,鲁庄公一声令下令下,鲁军猛打猛追,给齐军以沉重打击,俘获大量甲兵和辎重,把齐军赶出鲁国的国境,并射杀齐桓公子公子雍,洗涤干时之战所蒙受的耻辱,这让鲁国的国势为之一振。此外,周庄王十四年(公元前684)六月,齐国联合宋国再次进攻鲁国。鲁庄公与宋国战于乘丘,取得大胜。齐国军队随后撤退。次年五月,宋国伐鲁以报乘丘之败,但鲁国再次战胜。因为在长勺之战等战役中连续取得胜利,齐国于公元前681年与鲁国在柯举行和会。终鲁庄公之世齐鲁关系相对和睦,齐国仅于公元前675年联合宋、陈两国进攻鲁国西部。
四
最后,在长勺之战后,鲁庄公向曹刿询问取胜的原因。对此,曹刿回答说:“用兵打仗所凭恃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冲锋时,士气最为旺盛;第二次击鼓冲锋,士气就衰退了;等到第三次击鼓冲锋,士气便完全消失了。齐军三通鼓罢,士气已完全丧尽,而相反我军士气却正十分旺盛,这时实施反击,自然就能够一举打败齐军”。而这,就是“一鼓作气”这一成语典故的由来。
对此,在笔者看来,到了战国末期,秦国名将王翦在消灭楚国的时候,显然借鉴了这一思路。秦始皇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王翦领兵伐楚,大军抵达楚国国境之后整整一年坚壁不出,六十万士兵都囤积起来休养生息,甚至每天比赛投石以作娱乐。而就项燕率领的楚国大军,多次寻求和秦军作战,都没有成功。在此基础上,楚国大军的士气可谓越来越低落,最终被王翦率领的秦国大军一举击溃。
总的来说,长勺之战是齐桓公争霸斗争史上一次少有的挫折,也是鲁齐长期斗争中鲁国的一次罕见的胜利。它对齐桓公调整完善自己的争霸战略方针具有一定的影响。换而言之,在长勺之战后,齐桓公不得不改善齐国和鲁国的关系,将鲁国拉拢为自己争霸诸侯的盟友,而不是对手。作为回应,在齐桓公会盟诸侯的时候,鲁国也确实积极参加和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