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季兰的简介:大唐才女李季兰为何得到唐玄宗的召见?
李季兰女士的经历令人堪嗟,诗篇却令人称颂。
唐代渤海人高仲武,在他选编的《中兴间气集》中称赞李季兰女士“形器既雄,诗意亦荡,自鲍昭已下,罕有其伦。”把李季兰女士放到仅次于鲍照的地位,可见相视甚高。
鲍照的乐府诗神韵俊逸,凝练通脱,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十分崇高,李季兰女士能与其比伦,也算是不幸之中的万幸。
盛唐诗歌中,李白、杜甫等名家的诗作大都受到鲍照的影响,李季兰女士也有这样的笔力,因此有人说她的诗有盛唐气象,也是实话实说,虽然她的一生大部处于盛唐之后的衰乱时代,但并无不妥之处。
诗名远播,遐迩闻名,爱好文学的玄宗皇帝李隆基先生也听说了,便寻找李季兰女士的诗集来读,读上几篇感觉兴趣盎然,就一直读下去,没想到最后不忍释卷,连连称好,于是下诏,让李季兰女士进京面圣。
这是莫大的荣誉,李季兰女士此时已然四十多岁了,徐娘半老,风韵犹存,一听说皇帝要召见她,心中非常激动,都说这位李三郎(李隆基先生行三)雅好文学,风流倜傥,诗词音律都是个中高手,今蒙召见,真是人生一大幸事。
不过她心中还有点担心,自己都是四十多岁的人了,能入得了皇帝的眼吗?美人迟暮最令人痛心不过,对女人来说,不仅是一种摧毁,还有一种深深的恐惧,既因为别人,也因为自己,但难得有这样的殊荣,即使感觉老了,也要硬着头皮上。
临行时,她留赠友人一首诗,诗曰:
无才多病分龙钟,不料虚名达九重;
仰愧弹冠上华发,多惭拂镜理衰容。
驰心北阙随芳草,极目南山望归峰;
桂树不能留野客,沙鸥出浦漫相逢。
诗中遣词造句表达了心中的种种忧虑。自己老态龙钟,又是多愁多病的身,没想到因为小小的才名竟然惊动了九阙之上的天子,惭愧抬头,鬓已星星也,镜子里呈现的也是衰朽的容貌,这个样子能见皇帝吗?心中矛盾重重,忐忑不安。
女人的心思难猜难测,李隆基先生召见她,大概不是因为她的容貌,也不在乎她是花容正盛还是衰朽残年,皆因她诗写得好,才华绝伦,不仅是女中的魁首,放到男人群里,谁也不敢小瞧,但她却暗自担心容貌问题,可见一厢情愿了。
李隆基先生接见了她,并留她在宫中住了一个月,大概类似于李白的经历,陪王伴驾,吟诗作赋,做一阵子御用诗人,仅此而已。李隆基先生对左右文武说,李季兰女士虽比不上班昭,但要超过韩英许多,虽然美人迟暮,但不失为一个俊媪,就是漂亮老太婆的意思。
老太婆虽然不好听,但班昭和韩英都是古代的大才女,能得到李隆基先生如此的评价,站到这两位中间,李季兰女士也算得上不虚此行,何况还恩赐许多,这种荣誉不是谁想得到就能得到的。
伴随皇帝的日子很快就结束了,当李季兰女士紧绷的心弦松弛下来,想在长安留恋一下,游览散心的时候,震惊天下的安史之乱爆发了,给予她厚遇的李隆基先生在杨国忠的簇拥下,逃奔成都,安禄山的队伍一路势如破竹,眼瞅着就攻破潼关,兵临城下。
大唐王朝的盛世梦幻,在渔阳鼙鼓的捶打下,一下子垮了。在战乱频仍的年代,才与貌都比不上生命可贵,保命才是要紧的。李季兰女士深知这个道理,虽然在战乱中消失了,但终能保全自己,使自己免受战火伤害。
安史之乱经历八年,吹响了盛世挽歌,致使大唐王朝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李隆基先生走到马嵬坡,亲自下命令缢死了杨贵妃,在此之前,军队发生哗变,已将盛世大蠹杨国忠事先处死,更为严重的是,太子李亨与老爹发生矛盾,折向西北灵武,很快登基称帝,把李隆基先生推上太上皇的作为,实际上就是另立朝廷。
安史之乱平息后,太上皇李隆基先生过了三年窝囊日子,被肃宗李亨先生宠信的宦官李辅国害死,彻底终结了李隆基时代。
后李隆基时代,藩镇割据问题突出,这都是李隆基先生留下的后遗症,历经肃宗、代宗两朝,唐德宗李适先生在没有任何把握的前提下,贸然兴兵削藩,使原本已然稳定的局势再次动荡起来,长安也再次陷入战火边缘。
因为不满唐德宗李适先生的削藩,大将朱泚发动叛乱,带领自己的队伍攻下长安,占领宫廷,建立了大秦国,李适先生无奈之下,学祖上的高超本领,匆匆逃窜。
当时有个叫段秀实的忠烈人物,不惧怕叛将朱泚的淫威。在上朝的时候,发现皇帝逃跑了,朱泚劝他投降,一起打天下,他就义愤填膺,将手中的笏板狠狠砸向朱泚的头颅,大骂道,狂贼!我恨不得把你千刀万剐,怎么会向你跪拜低头,更不会跟你一起造反!
笏板正砸在朱泚的脑门上,鲜血迸流,朱泚恼羞成怒,一边逃窜躲闪,一边喊叫,杀了他!杀了他!走狗爪牙凶神恶煞般扑上来,当场将段秀实杀死了。朱泚虽然气恼,也佩服段秀实是个忠臣。
李适先生听说后,十分哀痛,涕泣良久,后悔自责当初没能重用这位忠良贤臣。这里说段秀实的故事,不是扯闲篇,而是告诉读者上帝,李季兰女士虽然躲过了安史之乱那场浩劫,但却栽在了朱泚发动的这场叛乱中,最大的原因就是她站错了队,没能像段秀实这样以死来表忠心,但她是一个弱小女子,是不是存在忠奸问题,有待商榷。
自古美人如名将,人间不许见白头,李季兰女士幸运得躲过了安史之乱带来的麻烦,但东躲西藏的,八年下来,原本“衰朽”的容颜更加不堪,生命不可挽回的步入暮年,又无依无靠的,生活自然艰辛,这还可以忍受,不能忍受的是年轻和年老的那种强烈的落差。
年轻貌美才华横溢的年代,欣赏自己的人排成了队,都是风流名士,整天交际应酬,应接不暇,一旦到了暮年,人老珠黄,成了御封的“漂亮老太婆”,漂亮二字放到老太婆面前,实在让人难以接受,而门庭冷落,无人询问,更加让人感到晚景凄凉,好不悲惨。
这种处境,对于一个柔弱女子来说,如何经受得起?安史之乱后她辗转回到长安,定居下来,本想过上一段安静的隐居生活,但怎奈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朱泚的军事行动彻底打乱了她的暮年安排。
朱泚攻下长安后,为了给自己脸上贴金,就号召身在长安的名士名流献诗,其实就是一种政治压迫,目的是美化自己的行为,让天下人知道拥护者甚多。命令下到李季兰女士这里,李季兰女士就写了。
有人推测她的动机,支持者说是出于叛将朱泚的逼迫,反对者说是出于对朝廷的失望,但无论持那种论调,总之,她是写了,而且这一写就为她将来的悲剧结局埋下了伏笔。
其实,不要对一个乱世中的柔弱女子多作苛责,她的确不该给叛军将领献诗,但当时的处境,容许她有一丝的犹豫吗?一旦犹豫,结果就很明显,那就是死。死可不是一个轻松的命题,蝼蚁尚且偷生,何况一个鲜活的女人?
我们不能要求她像段秀实那样血溅金銮,他们的位阶不一样,承担的责任也不一样,不能因为段秀实为国捐躯,就要求所有人面对逼迫和威胁的时候都那样,毕竟段秀实这股子刚正血性,一般人学不来,弱小的女流更学不来。
这里不是赞赏李季兰女士的献诗行为,无论怎么说,她献诗都是不对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想想,对于这个行为是可以原谅的,不用抓住不放,无限上纲。
而且,李季兰女士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朱泚战败后,李适先生回朝到长安,大肆诛杀朱泚余党,可怜的李季兰女士也算朱泚一党,仅仅因为几首逼迫无奈而作的破诗。
李适先生召见李季兰女士,当面责问她,你怎么能给叛将写诗,你这是叛国罪,亏你还算个诗人,就算是为叛军所逼迫,难道不知道严巨川那句“手持礼器空垂泪,心忆明君不敢言”吗?
声色俱厉,怒不可遏,说完就命令金瓜武士将李季兰女士扑杀致死。扑杀就是乱棍打死,这样的刑罚加到一个女人身上,是何等的残酷!
有的人强烈的谴责李季兰女士,说她一生所为近妓、类妓、似妓,其实太过言重了,她不过是风骚多情,放纵热烈,虽有过激、过分、过度之讥,但骨子里仍是一个追求幸福和爱情的小女人。
此外,遍数和她交往过的男人,大多是处于逆境之中,或仕途不顺如崔涣,或人生失意如刘长卿,或其貌不扬如陆羽,或落魄江湖如朱放,李季兰女士一片真情跟他们交往恋爱,何尝想过要凭借他们的名声,侵夺他们的财产?再说了,他们那个时候有吗?个个都是穷光蛋,空有满腹才华,除此一无是处,唯一合理的解释是,李季兰女士对他们发乎真情,真诚相待,虽不可能成为眷属,但只要一时在一起,也要使彼此感受到那种永恒的滋味,倒是男人无情,三番几次的辜负她。
她的爱情像花儿一样,绽放时绚丽夺目,凋谢时凄冷肃杀,绽放凋谢只是瞬间转换,让她猝不及防,往往是两种情况,或是她还没有做好准备,或是刚刚习惯了浓情厚意,总而言之,总是满心欢喜期待的时候,这段感情也就走向终结。留给她的,只有心中的既悲且痛,满腔的凄惶苍凉。
她一生都在热烈的追求爱情,可爱情赐予她的是无尽无休的失望绝望,最后身懒了,意冷了,念灰了,人老了,心死了,受人威胁写了几首诗,竟在乱棍下丧生,这种悲伤的结局,千载之后仍令人为之唏嘘落泪,怅叹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