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陀螺网
导航

首页 > 历史 > 详细内容

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爱情故事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www.tl6.net

李世民与长孙观音婢、韦珪、徐惠、阴德妃:

恩爱夫妻不到冬

 

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之一;他所开创的“贞观之治”至今仍令人追慕不已;他令周边强悍的游牧民族俯首称臣,虔诚地呼一声“天可汗”;他作为一个富极四海的帝王,最大的优点就是听得进去话,从谏如流;他不是一位成功的父亲,他的儿子仍想像他那样,武装夺权;但他是一位成功的丈夫,他对长孙皇后的宠爱始终不绝;长孙皇后也是一位奇女子,在她身上,看不见吞噬人性的权利欲,看不见夺床争宠的丑恶行径,看不见心狠手辣的妒妇心肠;或许这样的女人不可爱,大错特错了,她的另类行为使她可爱得紧!只可惜,她只活了三十六岁,使李世民“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愿望中途夭折,悲夫!

 

婆母娘的一番话 

说起长孙皇后来,熟悉历史的人绝不陌生,但要问一句,长孙皇后的芳讳怎么称呼呢?大概鲜有人知。说来也奇怪,这么怪异的名字即使在学识渊博的读者上帝看来似乎也有点莫名其妙——长孙观音婢。

长孙是姓,属于鲜卑族;观音乃是从天竺舶来的佛教神祗;婢者,奴也;这三个风马牛不相及的名词联系在一起,着实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难道是长孙皇后的父亲长孙晟信仰佛教,想把自己的女儿献给观音为奴?不过,佛家讲众生平等,怎么会蓄奴呢?

这个奇特的名字或许成为未来史学界的一个课题,此处暂且存疑。

观音婢十三岁的时候,嫁给了十七岁的李世民先生。

说起来姻缘巧合,这场婚姻竟是因为李世民先生的母亲窦夫人的一番话而造就。奇就奇在,这番话并非窦夫人在谈婚论嫁的当场,当着媒妁的面所说,而是幼年时跟舅舅周武帝所说,因为年龄小见识大,才引出观音婢和李世民先生的这段姻缘。

观音婢的婆母娘窦氏,即李渊先生的夫人,是定州总管神武公窦毅与周武帝姐姐襄阳长公主的女儿。关于窦氏的诞生有许多神话传说,但都不可信,只是周武帝非常喜欢这个外甥女,从小就养在宫中。

窦氏的孩提时光在一个战乱频仍的年代中度过。当时的天下局势,南北朝并立。北朝分裂为北周和北齐两个帝国,另外在辽阔的蒙古草原上存在一个强悍的游牧民族建立的大帝国——突厥汗国;南朝陈帝国占据东南一隅,做着六朝残梦。

北周帝国和北齐帝国都想吞并对方,统一北方,但仅凭自身的力量很难实现,因此对突厥汗国极尽拉拢之能事,欲促成二对一的优势局面。尤其是北周帝国,几次对北齐帝国用兵都败北而归,对于是否能够与突厥汗国结成联盟,关系着北周帝国的生死存亡。

那个时候结盟最常用的一种方式就是联姻。两个国家结成儿女亲家,亲家翁的事当然责无旁贷,伸出援手也名正言顺。

正赶上突厥可汗的小女儿阿史那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突厥可汗要从北周帝国和北齐帝国中挑选一位乘龙快婿。草原那边一宣布择婿,北周和北齐两个帝国就较上劲了,非要把阿史那争到手不可,双方展开了求婚拉锯战。

突厥可汗呢,是个老无赖,今天想让北周的皇帝做女婿,睡一觉醒来后,又想认北齐的皇帝当姑爷,俗话说墙头草两边倒,这位可汗就这副德性。他把自己的女儿同时许配给两家,也不规定年限,准备着观察几年,看北周和北齐哪边的实力更强一些。

这样一拖就是五六年的光景,周武帝都有点心灰意懒了。这位草原可汗却对自己设置的游戏乐此不疲。五六年里,闹剧接二连三。先是扣下了北周的求婚使团,又截留了北齐的迎亲队伍,折腾来折腾去,终于在意兴阑珊的时候,选择周武帝作为突厥汗国的爱婿。

就像猫鼠游戏一样,猫把老鼠玩弄得筋疲力尽,才美滋滋的享受大餐。这里倒不存在猫吃老鼠,但被突厥可汗吊足了胃口,周武帝得到阿史那后,心中充满了怨气。阿史那虽是个无辜者,却不得不承担他父亲玩弄花招所引起的不愉快的后果。

阿史那虽然拥有倾国倾城的容貌,但周武帝却不愿意亲近她。周武帝视这场旷日持久的求婚拉锯战为平生奇辱,恨透了突厥可汗,这个老狐狸,挑三拣四,东倒西歪,拿着我堂堂的北周皇帝当娱乐工具,哼,我决定报复你,让你心爱的老闺女守活寡!

 

 

说到做到,周武帝的作风向来如此。可怜的突厥公主阿史那为此终日悲啼,她也恨老父亲,没事瞎折腾什么呀,这不是拿我的幸福作儿戏吗?虽然贵为皇后,皇帝连看都不想看一眼,忒没面子不说,大好的青春也白白浪费。因此抑郁难平。

这一切,都被小窦氏女看在眼里。也不知小小年纪哪来的如此敏锐的洞察力,她就觉得长此下去不是办法,一旦突厥可汗知道自己女儿在北周没好日子过,一定会恼羞成怒,两国结怨,这对北周帝国大大的不利,糊涂的舅舅怎么就看不出来呢?

于是她趁着周武帝举行宴会的时机,劝舅舅说,舅舅,你可不能再冷落舅母了,舅母终日悲啼,泪人一样,你怎么忍心?况且现在天下尚未平定,突厥汗国国势强盛,希望舅舅看清形势,控制自己的怨气,对舅母加以抚慰,这才是以天下苍生为念,只有在突厥人的帮助下,我们才能平北齐,灭江南,统一天下!

为什么选择宴会的时机,小窦氏女有自己的想法。宴会之上,百官毕集,当着他们的面劝谏,有力度,周武帝就不会把自己的话当做小孩子话,而不往心里去。

这番话说出,真可谓一鸟入林,百鸟压音,全场的人都惊呆了。不光现场,恐怕目前的读者上帝也会吃惊不小吧?这是从小孩子嘴里说出来的话吗?就连当时的宰相见识也不及于此,谁成想竟是一个声音稚嫩的小女孩。真是羞煞古往今来的当官做宰的人。

周武帝听后,惊讶不已,看看呲牙咧嘴的百官,再看看幼小可爱的外甥女,心里又骂开了,这群废物,一个个吃啥啥没够,干啥啥不行,见识比不上一个女娃娃,阿史那嫁过来这么长时间了,没一个朝臣劝过我,我也没当回事,今天小外甥女说出来,问题还挺严重,不能不谨慎对待。

由于小窦氏女的这番话,周武帝果然改变了对阿史那的态度。以前像陌生人一样,现在竟能放弃前嫌,做起了快乐的夫妻。阿史那虽是突厥可汗的女儿,但脾气秉性与他的老爹云泥之别,百般温柔,万种风情,周武帝后悔冷落人家那么长日子。阿史那对小窦氏女心怀感激,没有她,自己这种活牌位的生涯还不知道何时是个头呢。

突厥可汗从使者的口中得知,爱女在北周帝国事事顺心,样样遂意,也佩服周武帝是个英雄人物,心怀宽广,因此加强了联盟关系,令北齐帝国十分不安。

小窦氏女的这番话所引起的连锁反应大大超乎意料,周武帝改善与阿史那的关系不过是个开头而已。

 

 

小窦氏女的老爹听了这番话,乐得合不拢嘴,转身对老婆说,老闺女要才有才,要貌有貌,不可以随随便便嫁人,要精心为她挑选贤婿。这话撂下不久,上门求亲的人比比皆是,都是名门望族。但窦老头不在乎,只要才貌配得上女儿,出身品第倒在其次。

于是展开了海选,经过长达几年的艰难淘汰赛,终于选出了窦家的超级女婿——李渊先生,就是后来的唐高祖。结婚后不久,窦氏生下四个男孩,依次取名为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取“建世玄元”的吉祥美意,一家六口过这平淡快乐的生活。

小窦氏女的一番话,还让当时在场的一位先生无比惊诧,就是被封为平原公的长孙炽先生——观音婢的伯父。他活了这把年纪从未见过有如此见地的小女孩,如果不是亲见,他绝不会相信六七岁的女娃娃讲起话来竟似宰辅一般,头头是道,深明大义。

他喃喃自语,窦老头了不起啊,竟养出这么如花似玉、见识一流的闺女来,将来小窦氏女长大了,也绝非庸碌妇人可比,必定也会诞生卓尔不群的孩子,到时候要是能结成婚姻,功名不可限量,富贵不可限量。

这样的想法一直在长孙炽先生的心里盘旋。李世民等四兄弟诞生后,长孙迟先生更加坚信自己的想法,可惜的是他的这些女儿,不是太大,就是太小,没有合适联姻的,但这门绝佳的姻亲绝不能错过,因此就想到了弟弟长孙晟先生。

这位长孙晟先生即是长孙观音婢的老爹。有一天,做哥哥的请弟弟喝酒,长孙炽先生就说,兄弟,富贵就在眼前,不可不图啊!长孙晟先生不明白就问怎么回事。长孙炽先生语重心长地说,那窦氏语出不凡,孩提时就震动朝野,如今嫁人生子,个个都不是等闲之辈,如今观音婢也日渐成长,如果能与李家通婚,长孙家的前途未可限量。

长孙晟先生听哥哥说得有理,但李家没这个意思,这个事情怎么好开口。长孙炽先生一看弟弟一根筋,就提醒他,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过了这村可就没有这店了,一旦被别人家抢了先,我们家的富贵就鸡飞蛋打了,这时候还讲什么规矩礼道,倒提亲!

一句话点醒梦中人,长孙晟先生不再顾及颜面,亲自跑到李府提亲。李渊夫妇爽快地答应了,一盘问岁数,二儿子李世民最合适不过,于是当场约定,观音婢聘给李世民,成年后择时完婚。

人们常说,一场婚姻背后都有月老牵红线,一边系到男的腿上,一边系到女的腿上,纵跑到天涯海角,也要回来做夫妻。李世民和观音婢的这场姻缘,牵红线的却不是月老,而是观音婢的婆母娘窦氏,都因了她的那番话,才成就了一对千古无匹的帝王夫妻。
 

老公家里的烦心事 

长孙晟先生为女儿定下终身大事后,没过多久即一命呜呼。

擎天柱刚倒下没几天,长孙家就乱成一锅。长孙晟先生前妻的儿子长孙安业露出了丑陋面孔,为了独霸家产家业,欲将观音婢和她的母亲哥哥赶出家门。没有了老父撑腰,孤儿寡母受尽欺凌,最后无奈只好投奔舅舅高士廉。

可恨的是,长孙安业怎么就没有伯父那样超前的眼光,他要是知道他赶走的是未来大唐王朝的皇后和宰相,一定会找包耗子药,结果自己的狗命。

高士廉没有嫌弃她们母女,让娘儿仨安顿下来,吃喝不愁。观音婢虽然缺少了慈父的宠爱,但舅父适当的弥补了缺憾。高士廉待观音婢像亲闺女似的,吃的穿的,玩的住的,没有一样拘限了她。

不过再好,终究是寄人篱下,就是舅父百般疼爱,不说什么,但保不齐下人们说三道四,零零星星地传到观音婢耳中,也曾哭过漫漫长夜,时间一长,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尽皆体味,心中隐隐的不住的辛酸。

幸亏舅父的爱护是出于真心,哥哥长孙无忌同样饱尝艰辛滋味,在母亲、妹妹面前却能露出一副乐天派,逗引她们高兴,是个有心人,要不然真不知道观音婢怎么捱过苦涩和忧伤的少年时光。

由于住得不远,长孙无忌自小就跟李世民交好,可以说是发小儿。又知道李世民是未来的妹夫,较之他人更加亲近。在他的联络下,李世民和观音婢也有往来,但少年恋爱,偷偷摸摸的,不过是写些卿卿我我的书信,互相吐露相思爱慕之情。

这样鱼雁传书四五载,两人感情加深,彼此了解,更加渴望走进对方的世界,做一对只羡鸳鸯不羡仙的如花美眷。到了李世民十七岁,观音婢十三岁那年,两个人终于携手步入婚姻殿堂——他们结婚了!

初为人妇,观音婢尝到了快乐之果的滋味,十分陶醉。但不顺心的事也接踵而来,奸兄长孙安业直到她结婚,也未曾有挽回的心思,他不允许妹妹回娘家,害得观音婢归宁的时候,只能回舅舅高士廉家,不成体统。

还有,那位见识远大的婆母娘早在她们完婚之前就去世了,观音婢原来想着,这位慈爱的婆婆会给她温暖,没想到竟成了永远的遗憾。李渊先生又续娶了别人,毕竟老公不是人家亲生,又免不了看他人脸色。

人生总是难免痛苦,一波接一波,直到将你打败。幸好老公是个依靠,宽厚的肩膀足以抵消人生的种种伤心事。李世民先生非常懂得疼老婆,这一点在古代男权社会来讲,似乎很难得。看到观音婢的脸上挂满愁绪,李世民先生就会默默地抱住她,让她靠在肩膀上,传递给她温暖和安全。

能跟这样的老公长相厮守,未尝不是老天对辛酸命运的一种补偿,但偏偏不是这样,新婚生活虽然甜如蜜糖,但却不是李世民先生想要的。他要做大事,身着戎装,请缨携旅,在乱世中创下一番基业。

观音婢拿这个酷爱冒险、迷恋军事的老公没有任何办法,只能听之任之,她心中想,他是我最爱的人,我决不能做他的绊脚石,我要支持他的事业。

俗话说,时势造英雄。隋末炀帝失道,五洲风云激荡。各路反王揭竿而起,纷纷欲取而代之。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正是这苍茫扰攘的乱世激起了李氏父子建立一番基业的雄心壮志。

 

 

隋大业十三年夏天,李渊先生在太原起兵,同年十一月,攻下长安,建立唐朝,改元武德。李世民先生因功被封为尚书令,加爵为秦王。观音婢也随之成为秦王嫡妃。这些故事说起来容易,上嘴皮一碰下嘴皮,实际上其间东挡西杀,血流漂橹,稍走错一步棋,就不能成今日之成果。

观音婢对这种身份地位的提升,心有余悸。这是老公身先士卒,不顾生死换来的。说句宿命的话,老公是大命人,福大命大造化大,能在两军阵前保全性命,若不然,霉星高照,后果不敢想象。观音婢那些夜晚,不知掉过多少泪,失眠过多少次。

唐朝建立后,观音婢觉得戎马生涯应该结束了,谁知四方尚未平定,所谓的成功不过是万里长城迈开了第一步。

现在,大伯子李建成被立为太子,自古储君不能统兵上战场,四弟李元吉又小,征讨天下的大担子自然落到老公身上。老公身体里充满了激情,像个慷慨激昂的战神似的,以天下为己任,有这样的老公真是幸福,可刀尖上混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长安城的冬天,冷风刺骨。雪花不大,却急匆匆地飞降,时间不大,到处都是一片银白。寒冬腊月,要是能猫在家里烤火读史,那该多少?世上偏是不称心的事情居多。

李世民先生从父亲那里回到秦王府,观音婢早把火炉拢的旺旺的,亲自炒的小菜,又烫了陈年的美酒。先替老公掸扫了落雪,而后夫妻两人对饮。

观音婢因喝了点酒,两腮如绽开了两朵火红玫瑰,姹紫嫣红,十分妩媚。李世民先生既怜且爱,伸手温柔的摩挲,极尽温存,且说,这半年来,苦了你了!观音婢忙用手止住老公,你在外打仗才叫辛苦呢!

李世民先生站起身来,眼前浮现出战士们摇旗呐喊、奋力厮杀的身影,又加上酒力,眼圈一红,竟淌下泪来,说道,我一个人的辛苦算得了什么?将士们才是最辛苦的,把脑袋掖在裤腰带上,随时都可能为国捐躯,可叹天下未平,还免不了征战,不知还要死多少人,造就多少孤儿寡母。说罢,饮了一杯酒,若有所思,呆立不动。

观音婢从后面将老公抱住,款款地说,想那些辛酸事做什么,将士们也是为了换了主宰,能有好日子过,我只担心你!每次你出去打仗,我夜里都睡不好,好像窗外埋伏着千军万马,时而呐喊拼杀,时而撕心裂胆的惨叫,真是折磨人,好几次还梦到你被敌人砍碎了身体,七零八落的,吓得我浑身冒冷汗,再也睡不下去了。

李世民先生听观音婢说起这噩梦,不由得笑出声来,梦都是假的,我何尝那样没本事,竟被敌人捉了去?观音婢说,还笑呢,人家关心你,还取笑人家。李世民先生听了,将观音婢揽在怀中,情意绵绵地说,放心吧,有你保佑我,什么意外都不会发生的!

 

 

观音婢甜甜的笑了,忽又想起一档子事来,便问,父皇叫你什么事啊?李世民先生轻描淡写地说,没什么事,不过是过了冬,要出兵呢,讨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削平了这些军阀,咱大唐才能一统天下!

观音婢失望地说,又要打仗了?唉……什么时候能过上太平日子啊。李世民先生没说什么,将她抱紧,观音婢感到一阵温暖和自信涌遍全身。

寒冬腊月很快就过去了,大河开化,杨柳抽丝,大地回春,万物复苏。到处都是生机昂然的景象,可惜李世民先生来不及欣赏,就带领大军平定山东去了。

老公又去打仗了,留下观音婢牵肠挂肚。

时间飞驰,李世民先生在接连打败刘武周和王世充后,一鼓作气,在武德四年,神话般的以绝少兵力战胜了大军阀窦建德,李渊先生非常高兴,进封李世民先生为天策上将,位在诸王公之上,并可以开府养士。

李世民先生每一开战则身先士卒,东奔西杀皆与士兵同列,深得人心。开府后,广揽饱学之士,吟风弄月,诗名鹊起。四五年的光景,大唐只知一个天策上将,太子李建成相比之下逊色许多。大概也在于他成为太子后,很少在外出战,失去了很好的历练机会。

太子李建成也是个非常有本事的人,论战功当然及不上弟弟李世民,但论后勤保障、供给部队也算得上一大能手。太原起兵之时,他与李世民先生分别都督左右两路主力,长安建唐后,他因是长子被立为太子,才失去了领兵作战的机会。他眼见着弟弟的声威声望渐渐超过自己,心里岂有不恨的?因此与四弟李元吉搞在一起,聚在东宫,秘密开会。

李世民先生也以自己的功大,心中渐起不平。凭什么我在外出生入死,太子却坐享其成?这偌大的天下,十之八九都是我打下来的,太子他凭什么白夺了我的胜利果实?老爹也够偏心的,打着立长立嫡的幌子,把原本属于我的储君之位硬是给了太子。

雄才大略的李渊先生,对二儿子的不满情绪有所了解,但他不想破坏规矩,李世民的功劳大,官升的也高,天策上将,大得足以比肩太子,还想怎样?难道非要把太子之位从建成那里要回来给你不成?爷俩也有了罅隙。

这可苦了观音婢了,老公跟公公、大伯子、小叔子都合不来,而且矛盾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急坏了她。李世民先生常年在外打仗,家里的事免不了观音婢替他弥补。孝敬公婆,团结妯娌,尽量帮老公挽回局面。

不过,尽管观音婢尽心尽力,怎奈积怨已深,构嫌已重,天策上将府和东宫太子府之间已势同水火,绝难挽回。李渊先生老子难做,起兵反隋那样的大事都没难倒他,儿子反目成仇,他胸中却实无一策。

不过一点可以肯定,即使李世民先生功再高,李渊先生也是向着太子李建成的。
 

玄武门前,从容芳影 

李世民先生的野心,不必为其讳言。

想读者上帝二十来岁的时候,也必定抱着《拿破仑传》、《汉武帝演义》等书不忍释卷,心中发下豪誓,将来的人生要向汉武帝、拿破仑看齐。

当时李世民先生不过二十几岁,血气方刚,青春澎湃,有一些过激的想法并不为怪,何况天下是他打下的,有的是他说嘴的地方,要说他没野心,才是咄咄怪事。

李世民先生的野心主要表现在平定山东后,大肆培植私人势力。平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诸割据势力,李世民先生并未将胜利果实交给别人,而是自己独揽。尉迟敬德、秦叔宝、程知节、张公瑾等唐初名将纷纷罗致麾下,再加上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谋士,一并成为李世民先生的私党,与太子齐王抗衡。

李渊先生对此相当不满,心想老二这是想干什么,老子是皇帝,哥哥是太子,你就该安分守己做好你该做的事,你以为搞小动作,我就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李渊先生跟最亲信的大臣裴寂私下里说,我们家老二,在外头带兵久了,君命有所不受,让他身边的那些读书汉教唆的,再不是我昔日的乖儿子了!

于是,李渊先生渐渐疏远了秦王,对太子和齐王更加宠爱。无奈,李世民先生打仗越来越漂亮,没几年的工夫,山东平定,军功至伟。太子李建成感到压力甚重,倚仗着老子的偏爱,拉着齐王一起,对秦王展开挖墙脚、掺沙子的行动。

对外作战方面,太子开始警觉。以前作为太子,忌讳领兵作战,李渊先生也不太能容忍这样的事情,容易出意外。现在情况不同了,皇帝疏远秦王,太子大有机会可乘,竭力把出任对外大战役的最高统帅的机会争到手。事实上也是成功的,武德末年,本来属于李世民先生出任对外作战最高统帅的机会,大多被建成、元吉所取代。

以上不算,建成、元吉还施尽伎俩,从内部瓦解秦王的私人势力。不惜重金邀买尉迟敬德、段玄志等大将,收买不通,则尽力排斥诬陷,曾将尉迟敬德下狱,程知节贬谪,房玄龄和杜如晦也被赶出秦王府,想要彻底拔净秦王的羽翼,使其陷入无拳无勇的境地,用心不可谓不毒,不可谓不恨。

除此之外,仿效秦王,大肆培植私党。原来太子在东宫,无缘对外作战,培植私人武装力量是很难的,有心无力。现在皇帝不大待见秦王,建成、元吉正可趁机扩充东宫势力,招兵买马。这么做也是见效的,很短的时间内,建成就罗致了魏征、王珪、韦挺等私属,并从长安招募两千多流氓充当打手,号称长林兵。元吉也有谢叔方等战将效命。

这样一来,通过以上几项举措,建成、元吉的实力竟超过了李世民,而且得到了李渊先生的默认和许可。如果不是这样,做太子的私下里植党营私、招兵买马,岂不是犯了君王大忌?李渊先生没有出来制止,就说明他是有私心的,对建成、元吉反制李世民的行为未加挟制。默然不做声即是鼓励,建成、元吉更加有恃无恐。

观音婢是个非常有见识的女子,她看到老公步步维艰,别人争一步,老公就让一步,别人抢一步,老公就退一步,以老公锐意进取的性格,怎么会如此退让不迭呢?肯定是心里算计重大的行动,目前尚不成熟,故一再隐忍不发。公公也是的,兄弟阋于墙,就不知道出来调和一下,缩在那里,任儿子们私相争斗,也不怕天塌下来。

武德七年,长安仲夏,天还不是很热,曲江里荷花盛开,游人如织。长安城是个大都市,当时的面积足有现代西安城郊加起来的十倍大。如此大的城市,胡汉杂居,人口过百万。每天无论皇宫出了什么事,饭店照常营业,青楼照样开张,一派歌舞升平的气象。

这天,秦王府来了一位客人。此人出身微末,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角色。他叫常何,乃是皇宫北门——玄武门的守将,三十左右岁的年纪,连鬓络腮的胡子,黑黝黝的脸膛,一排洁白的牙齿,如编贝一样,让人一看干净利落,做事果敢。

 

 

他此次前来秦王府,并未身着官服,而是微服出来,显然是为了防人耳目。秦王府内,李世民先生正在殿前徘徊,可能是等得有点急了。殿内是观音婢忙碌的身影。她排摆好桌案,又亲自司炉烧水。旁边小几上,放着清香扑鼻的花茶。桌上是一席丰盛的菜馔,杯盘罗列,各种佳肴美味应有尽有。另有美酒,刚从府窖里搬出来,看得出是多年的陈酿,一揭封,酒香四散,醇香满堂。观音婢一边忙碌着,一边已经快醉了。

常何进府,早有人过来接引,又有人到大门外去看仔细,以防太子、齐王那边的人盯梢。俱都无恙,方才掩紧了大门,甲兵们护卫好,李世民先生才放心引常何进殿内去。

落座后,李世民先生就说,常先生,我想与你共谋大事,不知意下如何?常何忙问什么事。李世民先生说,太子欲置我于死地,步步紧逼,我已无退路可退,父皇也不怜惜,一意纵容,我想举事除去太子,以安天下,素知将军忠义,引为知己,希望先生将来能助我一臂之力,事成之后,不敢忘恩。

说着一躬扫地,常何如何承担得起,忙用手拦住,举杯饮了一大杯酒,豪爽的说,特蒙秦王看得起,备下美酒羔羊,俗话说,士为知己者死,明天就是死了,常某也值当了,秦王有事,请直言相告,决不推辞!

观音婢这时手里捧着茶,接着说,常将军,没什么要紧事,不过秦王看重你,想跟你交朋友,举事也不在一朝一夕,从长计议吧,且饮了这杯香茗,这茶乃是去南边做生意的大商家送的,保管你喝了一杯想两杯。

常何见秦王、秦王妃这样看待自己,心里感激不尽,自己算什么呢,好听点是玄武门的守将,不好听的一条看门狗而已,齐王就几次三番的这样说过。常何接过王妃手中的茶,细细品来,果然异香无比,生津去渴,连声称赞。

三人一直聊到傍晚,夜色徐徐降下时,常何才小心翼翼的出秦王府,转眼就消失在夜幕中。至于聊了什么,不知其详。

接着发生了杨文干事件。这年六月,庆州都督杨文干发动叛乱,因往日与建成私交甚厚,又送了不少私人武装以充实东宫。事发后,李世民先生便散布谣言,说杨文干造反是太子指使的,想要表里相应,抢夺皇位。

李渊先生并不相信太子会勾结地方将领发动政变,因此没有彻底追究,尽管他不喜欢秦王,但毕竟是自己的亲生,为了顾及兄弟俩的感情,尽量的弥补裂痕,对杨文干事件的处理结果是各打五十大板,不偏不倚。

 

 

但一点作用没有,兄弟俩不但没有缓解,相反剑拔弩张,矛盾进一步尖锐。为此李渊先生伤透了脑筋。武德九年,为了解决兄弟间的纠纷,李渊先生准备邀齐裴寂、萧瑀、陈叔达、封伦、颜师古等朝中重臣,参与处理家事,时间定在六月初四。

这次李渊先生想一锤定乾坤,一是要把秦王心怀异志的图谋昭告天下,在群臣面前形成定案,使秦王知道收敛,实在不行废之,也不能扰乱国家;二是要巩固建成的太子之位,他是嫡长子,名正言顺,中规中矩,没什么要低头的地方。

可惜的是,李渊先生老而昏愦,对自己的二儿子疏于了解。秦王现在已经无路可退,必将孤注一掷,胜败存亡之际,他是不会手软的。

六月二日,李世民先生召集长孙无忌、张公瑾、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等谋臣武将商议对策,决定举事。

六月三日,天文台观测到太白星的位置正对应地上的秦地的分野,太史令报告李渊先生说,太白星临秦地,秦王当有天下。

李渊下生大吃一惊,连忙召来秦王问责。秦王心里突突乱跳,以为事未举而先发了,一听是天文方面的事,事又关己,于是极力辩解,因机揭发建成、元吉与后妃有染,并说自己并未办对不起兄弟的事,建成、元吉对待自己却像是给王世充、窦建德报仇似的,岂非亲者痛而仇者快?

李渊先生听说太子与后妃有染,也傻在当场了,真假莫辨。因此埋怨秦王,为何不早报?正好,我定在明天调解纠纷,你们兄弟一齐来,当面对质,真相自然大白。

事情紧急,正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观音婢时刻支持李世民先生的决定,并以实际行动参与进来。

六月四日清早,李渊先生和几位大臣早到朝堂等待。秦王府众将士在玄武门布下埋伏。玄武门守将常何并未像李渊先生报告异常。一会儿,秦王李世民先生偕夫人长孙观音婢女士亲临现场。生死未决之地,竟夫唱妇随,也堪称奇景。

秦王府将士深受鼓舞,誓死以报秦王。观音婢身着戎装,表现异常从容镇定。心中早做了打算,纵然失败,也是和心爱的人死在一起,这等幸福又岂是常人能体会的?她以崇敬的眼神看着老公,这等英雄,这等神武,下辈子还嫁他。

不过一盏茶的功夫,太子李建成并齐王李元吉到了,看见常何脸上并没有预警信息,因此放心大胆穿过玄武门,进入皇宫。

没走几步,李世民先生擒贼先擒王,抬手就是一箭。箭声迅急,裹动空气嗖嗖直响。太子尚在迟疑间,飞箭正中面门,登时栽落马下,即时毙命。

 

 

齐王李元吉惊骇不已,仓皇张弓,连射三箭皆未中的。这时尉迟敬德赶来,连发数箭,射中元吉坐骑。元吉一看不好,往旁边树林跑去,秦王紧追不舍。快追到的时候,被旁逸的虬枝挂下马来,元吉返回,欲用弓弦将秦王勒死。危急时刻,尉迟敬德赶来解围,元吉起身又跑,竟被尉迟敬德一箭射杀。

这个时候,玄武门外都开了锅了。东宫众将得到消息,纷纷赶来,与前来叩关的齐王府将士汇合,怎奈秦王指派大将张公瑾把守城门,固若金汤,飞鸟也不能过。这些将士堆在玄武门外,开始攻打城门,由于人数众多,时间一长难保无虞。尉迟敬德情急之下,用槊挑了建成和元吉的首级扔到玄武门外,门外众将一看谋主已死,才纷纷作鸟兽散去。

建成、元吉被诛后,尉迟敬德浑身血迹斑斑,提着大槊,奔向朝堂找皇上算账。此时李渊先生因等得不耐烦了,带领着大臣去海池泛舟散心。正在海池上飘呢,尉迟敬德就到了,李渊先生吓坏了,这是怎么了,一身血,还直往下淌呢。

尉迟敬德说,太子齐王作乱,已被秦王诛杀,特派臣前来保护皇帝安全。李渊先生一听心里咯噔一下,这下完了,老二先下手为强,大事已做成。

这时旁边的大臣,识时务地说,太子、齐王本来就不怀好意,又无功于天下,妒嫉秦王的丰功至伟,狼狈为奸,今天秦王诛杀他们,也在情理,皇帝应该视秦王为国之栋梁,将国事托付与他,就没什么事了。

李渊先生无奈,只好违心地说,太好了,这是我的夙愿!正好李世民先生感到,也不想落一个杀君弑父的恶名,因此见好就收,马上跪下来,献上了应有的敬意。

玄武门之变遂告结束。

在这场政变中,观音婢是打算跟老公一起死的,她心里明镜似的,老公的实力不如太子,老公之所以发动政变乃是情非得已,被逼无奈,这样孤注一掷的豪赌,幸好老天睁眼,要不然必死无葬身之地。老公若是死了,自己也无意逗留人间,虽不是同日生,但是同日死,这也是美好的结局。

李世民先生也抱了同观音婢一起死的决心,事情成功当然最好,就可以共赴“执子之手,与之偕老”的盟约,如果事情不成功,那则成仁,一起堕落地狱,决不乞怜求生,无论哪种情况,都要与自己的女人一起面对。

这才是真的爱情,无论成败富贵,终相厮守。
 

这样的老婆实在好 

玄武门事变之后,李渊先生做出了两项承诺。一是立秦王为太子,并昭告天下;二是宣布自己退居二线,做太上皇,不再过问政事。两个月后,李渊先生宣布禅位,二十八岁的李世民先生即皇帝位,次年改元贞观,历史上开启了崭新的一页。

李世民先生登基后,观音婢的地位也发生变化,由原来的秦王妃到太子妃,又在极短的时间内被册立为皇后,时年才二十四岁多,二十五岁不到。

因是患难夫妻,得偿所愿后,较以前更加恩爱。李世民先生以九五之尊,一如既往的热恋长孙皇后。长孙皇后呢,身份改变了,不仅是后宫诸妃的表率,还是普天下做女人的榜样,肩上的担子自然不轻,时刻不敢懈怠,尽心尽力做好贞观皇帝的贤内助。

长孙皇后的心目中,老公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他不仅是自己的老公,也是天下人的皇帝,一言一行,都不能当作单纯的个人行为来考量,而是有着国家和政治的背景,切不可干预政事,做一个叫老公为难的老婆。

初为皇后的那几日,观音婢夜里辗转反侧,难以安眠。因自幼读过不少历史,对那些身为皇后者宠极而衰,最后结局悲惨的前车之鉴,触目惊心。因此时常提醒自己,切莫重蹈覆辙,入万劫不复的境地,那样,既伤害夫妻的结发深情,又妨害国体纲常。要做就做个贤德的皇后,母仪天下,替老公管好家,分忧解难。

 

 

长孙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自小与李世民先生相交,太原起兵后不久就投奔到李世民先生麾下,出任参谋,成为心腹干将,玄武门事变中又是谋主,高祖禅位也是他的功劳,因此李世民先生登基后,长孙无忌被任命为吏部尚书,封为齐国公,手中握有人事任免大权,位极人臣,权重朝野。

不久,李世民先生觉得这些封赏与大舅子那些功劳比起来差得远,因此又格外加恩,允许长孙无忌随意出入皇帝寝宫,并准备提升他为宰相。李世民先生将这个想法告诉了长孙皇后,让她先高兴一下。

没想到长孙皇后非但不高兴,还语气坚决地劝说皇帝不要这么做。她说,我现在身为皇后,深受皇帝宠爱,家族也因此显赫发达,实在不应该再让家族子弟当官做宰了,皇帝饱读诗书,难道忘记两汉吕、霍两家外戚的旧事了?没有一个得了好下场的,殷鉴不远,怎能不吸取教训,希望皇上不要叫哥哥做宰相。

李世民先生一愣,这是怎么话说的,本来是想让皇后高兴的,没想到碰了一鼻子灰,他赶紧解释,我给你哥哥高官显爵,并不是因为他是外戚,我也不想落一个重用外戚的名声,宰相这个名头,你哥哥是当得起的,都是因为他的才干和功劳,与外戚无涉。

长孙皇后劝了好几次,但没有用,李世民先生任人不唯亲,只唯才,尽管长孙皇后有这样那样的顾忌,仍让长孙无忌当了宰相。长孙皇后见劝不动,就苦口婆心的劝自己的哥哥,辞掉这个任命。

没等长孙无忌固辞呢,麻烦就来了,偏有那些嫉贤妒能,见不得人家做高官的,给李世民先生上了一道奏折,说长孙无忌官做得太大了,恐怕要图谋不轨。

李世民先生哪里肯信,把奏折给长孙无忌看了,又公示朝上诸臣,意思是皇帝对长孙无忌是无比信任的,你们的奏折不起作用,以后不要徒劳费力了。

奏折虽然没起作用,但也吓了长孙无忌一大跳。妹妹让他不要接任宰相的劝告言犹在耳,自己这儿还犹豫呢,朝堂上就有人告了,还是妹妹有远见,这话得听。

尔后长孙无忌和长孙皇后一起说服皇帝接受辞去宰相的请求,李世民先生无奈,把长孙无忌降为“开府仪同三司”,比宰相略低,但仍在三公之位。这已是皇帝的让步了,长孙皇后也不敢得寸进尺。

 

 

李世民先生看出妻子顾虑颇深,就写了一道诏书,把成破利害讲清楚,诏书上说,上古的黄帝得了有力的牧宰,成为五帝之首;齐桓公有了管仲的辅佐,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朕得了长孙无忌,才能平定天下,你们就不要辞让官爵了。

后来长孙皇后又请舅舅高士廉出山,帮忙说服李世民先生,但无济于事,自始至终,长孙无忌受到重用,并非出于对皇后的宠爱,而是他的真本事和大功劳。

这件事即告一段落。长孙皇后也是一番好心,一怕哥哥不知收敛,重蹈历史旧辙;二是怕皇帝担上重用外戚的恶名,影响他的决策。

对亲哥哥导以大义,对那个坏了良心的同父异母的哥哥长孙安业,她也没有报仇雪耻,而是以德报怨,轻描淡写的就把旧的一页揭过去了。

前文说过,长孙安业极不是个东西,父亲长孙晟先生死后,他黑了心的将长孙皇后母子三人赶出府门,彼时长孙皇后还小,孤儿寡母,受尽屈辱,这件事在她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一道刺痛的伤痕。

贞观初年,长孙安业因外戚的缘故,当了一名监门将军,官职虽不高,但以他的德行,也算格外天恩了。没想到的是,长孙皇后对往事毫不介怀,长孙安业却始终耿耿难安,不领妹妹的情,最后竟参与了刘德裕的谋逆大案,当上了冤大头。刘德裕是看不起他的,只不过看他是长孙皇后的哥哥,才拉他下水,临死拉一个垫背的。

事发后,李世民先生大怒,同样是朕的大舅子,做人的差别怎么这么大,他不明白,要将长孙安业处以极刑。

长孙皇后得知后,立刻跑来求情,她说,长孙安业谋逆,罪在不赦,不过当年他赶我出家门乃是尽人皆知的事情,如今把他处以极刑,别人会怎么说我,一定会认为我为了报复当年屈辱,才怂恿你杀死哥哥的,况对皇上的名声也是有害无益的。

李世民先生觉得有道理,就宽赦了长孙安业。长孙安业免于一死,才感恩妹子胸怀广大,妹夫也能以仁义度人,是一对仁爱夫妻。

 

 

长孙皇后平日在深宫最喜读书,见地高远,若托生为须眉,也肯定会位至三公,为一国的栋梁。她与李世民先生经常在一起讨论问题,从古至今,无所不谈,有些看法对李世民先生治国理政大有裨益。但长孙皇后始终坚持自己的底线,决不干政!可到了眼看着皇帝老公要做错事的关头,尤其是朝臣劝谏不了的时候,她就会挺身而出,替有理的一方说话,做一回敢于“批龙鳞”的女直臣。

读者上帝都知道贞观名臣魏征,原来是太子洗马,建成的死党,玄武门事变后归顺秦王,成了一名言官。这个人有点意思,不怕死,敢于犯颜直谏,经常搞得李世民先生下不来台,不过李世民先生胸怀广,从谏如流,并不忌恨他,还把他的画像挂到凌烟阁上,推为功臣第四,仅次于长孙无忌、李孝恭和杜如晦。

就是这个魏征,李世民先生拿他实在没有办法。一天下朝回来,李世民先生没好气,咬牙切齿的边走边骂,早有一天,我要杀了那个乡巴佬!正赶上长孙皇后迎出来,就问谁是乡巴佬,怎么回事。李世民先生就把朝堂上的一幕说了。

原来,李世民先生要嫁爱女长乐公主——是他跟长孙皇后生的——但嫁妆超过永嘉公主十倍,永嘉公主是李世民先生的妹妹,魏征得到消息后,就跑来进谏,说长乐公主的嫁妆不能超过姑姑的,有违礼法。李世民先生说,我嫁爱女是家事,你一个外臣跑来干嘛?魏征抢白皇帝道,皇帝无家事!最后,李世民先生无奈,只好收回成命。

李世民先生对长孙皇后说,魏征那个老家伙,经常不给我面子,我迟早要杀了他!长孙皇后听了,连忙止住话头,换了朝服再出来相见,说道,这是皇上的福气,臣妾听说,主明臣直,魏征敢于犯颜直谏,正说明皇上是有道明君,臣妾应该向你道喜呢。

李世民先生恍然大悟,不仅不再怪罪魏征,而且认为皇后深明大义,有这样的可人儿相伴终身,真是无与伦比的幸福。

有一年,李世民先生病倒了,国事繁忙,经常宵衣旰食,日理万机,纵是铁打的身子也受不了。长孙皇后急坏了,昼夜服侍在皇帝老公身边,别人不放心,宫女太监见识少,万一有个纰漏,谁也担当不起。

一病就是仨月,在长孙皇后的精心照料下,李世民先生终于转危为安,脸上渐有了血色,吃饭也较往常多了。这天李世民先生靠在软塌上休息,长孙皇后小心翼翼的端来一小碗银叶八宝粥,慢慢的喂老公吃了,看见老公终于有了好转,泪水扑簌簌落下。

李世民看着可怜见的,一边摩挲一边说,别伤心了,我这不是好了吗,这些天多亏了你了,你也好好休息几天吧!因碰到长孙皇后的裙边,里面硬梆梆的,就问什么东西。长孙皇后哪肯说,支支吾吾。李世民先生不肯放过,就拆开看了,竟是一包包的毒药,就问,怎么把毒药带在身边?

长孙皇后拭去眼泪,柔情无限又无比坚决地说,“若有不讳,义不独生!”意思是说,你要是有个三长两短的,我也不活了!

 

 

这又让人想起玄武门前的那一幕,夫妻俩共赴死生,终相厮守,此情此景,让人唏嘘泪下。尤其是做了帝王皇后以后,还能保持对彼此的爱恋,甚至是热恋,真是难得。平时读史见惯了帝王移情别恋,宠了扔,扔了宠的烂事,才知道李世民先生和长孙皇后之间的深厚感情来之不易,值得敬佩。

可是好景不长,李世民先生病好了以后,长孙皇后又一病不起。可能是因为前段时间服侍老公过于消耗精力,全靠一股子精神支持着,老公病好了以后,这根紧绷的弦松了,精神也一下子垮了。

长孙皇后得的是哮喘病,根深蒂固,难以治愈。在病榻上,长孙皇后屈指细算,自己嫁给老公已经二十三个年头了,这二十三年来,苦辣辛酸,一言难尽。虽说老公知疼知热,但从身世经历来说,终究是个苦命人。

自幼被赶出家门,寄人篱下,兢兢业业的度日;长大后嫁给李世民先生,因他戎马倥偬,久不在家,只剩自己独守空房,担惊受怕;当上皇后以后,更加如履薄冰,不想使自己成为皇帝老公的羁绊,时时刻刻为皇帝老公着想,何曾有过一时一刻的私心。

贞观十年,长孙皇后拖着病体,陪同李世民先生宫外视事,因时在深秋,风寒露重,回宫后病情加重了,纵是妙手也难回春。

太子李承乾,乃是长孙皇后所生的嫡长子,就想大赦天下,祈求老天为母亲延寿。长孙皇后坚决不同意,她认为,生死有命,人力是不能改变的,如果行善积德能够延寿,我自问平生无愧于心,如果不是这样,大赦天下有什么用,岂不是庸人自扰?况且大赦是国家大事,让你父皇为了我一人擅改法度,实在是大不应该。

太子见母亲不肯,只好作罢。因太医也拿不出办法来,只能这样病怏怏的挨着,挨过一天算一天,挨过一夜算一夜,求老天爷开眼罢了。

李世民先生本想听从太子的建议,礼佛大赦,但被长孙皇后阻止了,也无计可施,那么英明神武的唐太宗到了这般时候,只能日夜陪伴床前,看着共患难的结发妻子,日渐消瘦,病体沉重,心疼不已,终日以泪洗面。

六月二十一日,长孙皇后走到了生命尽头,弥留之际,想的仍不是自我,对皇帝老公说,要想保全我的家族,就不能让他们掌握权要,充任那些轻散的职位就好了,至于我,多活几年也无益于世,死了便好了,再不用浪费国家财富,我只要求死后因山下葬,不立坟,不用重棺厚椁,一切从简,还希望皇上亲君子远小人,从谏如流,开创盛世,臣妾就无所遗憾了,也算皇上没白疼我一场!

说完花容憔悴,溘然长逝。年仅三十六岁。李世民先生顿足捶胸,痛哭失声。心中想起那句誓言来,“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言犹在耳,人今何在?芳魂已随清风白云散去,再难寻觅,谁还能与我共赴誓约啊,呜呜……

一个顶天立地的大男人,此时此刻,泪人一般,遥对着床前明月,往昔一幕幕恩爱的情景浮现出来,真不想独活于世间。

李世民先生是个伟大的君主,他所开创的贞观之治,至今仍为人所仰慕,津津乐道。可以说,这个名垂千古的贞观之治,这份功劳,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长孙皇后是与李世民先生分享的。她的死对李世民先生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从那以后,潇洒神武的大唐天子不见了,多了一个纠缠于累累家事的孤僻老头。

挽歌响起了,随着长孙皇后一起埋葬的,不仅仅是她的芳魂,还有一个千古帝王的英气、豪气和锐意进取的勇气,还有一段令人羡慕的爱情神话,还有一段令人追忆的治世传说,还有一段响彻云霓的贞观长歌……
 

韦珪和徐惠:如此的小老婆也难寻 

李世民先生一生的女人,不止长孙皇后一个,专一的爱情标准在古代并不流行,尤其是帝王,后宫充实,佳丽何止三千。如果说只有皇后一个,不用说子嗣不得延续,国家体制也不容许。其实,皇帝的小老婆群里,也不乏深情缱绻的,与帝王的爱情也浪漫多姿。

韦珪女士就是一例。她是北朝叱咤风云的一代名将韦孝宽的曾孙女,祖辈、父辈都在朝中做大官,家世显赫。她比李世民先生大两岁,正是现代流行的姐弟恋。读者上帝以为她与李世民先生一定是原配,其实大错,韦珪女士是二婚,李世民先生娶她的时候,长孙皇后也已经过门了。

韦珪女士的第一任丈夫是隋朝户部尚书李子雄之子李珉,也是英姿飒爽的小伙子,婚后不久就生了一个女儿,幸福生活实在惬意。怎奈摊上了一个倒霉公公,李子雄闲来没事参加了杨玄感的造反事业,杨玄感失败后,李家父子双双被诛,女眷籍没。因为韦珪女士的娘家势力实在强大,得以幸免,回到娘家所在地洛阳居住。

可怜她小小年纪就守寡,身边还带个孩子,艰难辛酸可想而知。过了八年寂寞的生活,就在这八年,天下发生了诸多大事,长安那边建立了新的王朝,听说还要打过潼关,收复中原,洛阳是中原心腹之地,大军阀王世充就盘踞于此,看来战争不可避免。

韦珪女士厌恶战争,就跟娘家人盘算着迁走,没等落实呢,狼烟就起来了,时在武德四年,秦王李世民先生率领大军攻打洛阳,王世充是假老虎不经打,被打得稀里哗啦,狼狈逃窜,洛阳被攻克。一个乱世柔弱无助的小女子,命运竟因此改变。

 

 

唐军攻克洛阳后,于城中百姓凛然无犯,李世民先生入城慰劳军民,洛阳百姓都想一睹秦王的风姿,人山人海的涌到街上观看,闹了好半天,将至晌午了,才慢慢散去。

李世民先生得以抽身出来,步行着领略洛阳城的景致,当时初夏四月,洛阳城中牡丹盛开,花香飘逸,醺醺醉人。秦王想赏花,就朝有名的天香苑走去,那是洛阳最佳的看牡丹的地方。

沿途路过一座桥,名曰朱雀桥,桥下有水,清澈明净,泻玉一般。水面因风被吹皱了,一圈圈的涟漪四下扩散。两岸是大柳树,万条垂下绿丝绦。向下走到河沿,是一排石阶,因为雨水多,石阶渐渐伸到水里。紧临着水的那层石阶上,有一位美女正在浣洗衣裳。

李世民先生被眼前这幅“浣纱图”惊呆了。长年的战争,早已无心留恋世上诸多的美景,即使有这样的心思,也没那么多的时间,不期今日偷闲竟领略到如此风景。

李世民先生风流天性,呆立片刻,就想走过去进一步观赏。先是不忍惊扰,站在女子身后呆看,女子发觉后,才觉得失礼了,方近前搭讪。两人对视,李世民先生惊呆了,呼为天人,不忍离去,牡丹也不用赏了,眼前这位不知胜过牡丹多少,真正的国色天香。

这位浣衣女子正是韦珪女士,正洗衣服呢,忽然见自己水中倒影的后面不知何时站了一位英气十足的男子,惊诧之余,也被水中荡悠悠的靓男俊女的投影所迷醉。八年了,这八年间,韦珪女士何曾怦然心动过,如今这种感觉又溢满心田。

缘分就在那一刻注定了。韦珪女士被李世民先生娶回秦王府,深得倾心。难能可贵的是,李世民先生对韦珪女士的前番经历并不介怀,不嫌弃韦珪女士结过婚,生过女儿,贞观元年,韦珪女士被册封为仅次于长孙皇后的“四夫人”之首,她与前夫所生的女儿也被封为定襄县主,赐婚大将军阿史那忠。

这段感情现在看来也殊为难得。不要说那个年代,就是放到今天,二婚再嫁仍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披露于诸媒体的关于二婚不得幸福的报道,俯拾皆是,而早在一千多年的唐朝,对二婚问题倒是心怀宽广,帝王尚且能接纳二婚并婚后幸福,真是令今人惭愧。

贞观十年长孙皇后病逝后,李世民先生再没有册立皇后,恐怕是长孙皇后在他心目中的地位别的女人难以取代,但却把管理后宫的任务交给了韦珪女士。

 

 

她的履历并不单纯,但仍统领后宫,足见李世民先生是爱她的,只不过程度及不上长孙皇后深,不过,聪明的女人会知足,她如果要求皇帝给与更多,恐怕目前的幸福都得不到,这一点上来说,韦珪女士不但美丽,还有智慧。

长孙皇后死后,李世民先生一阵失落,心里面空荡荡的,总觉得少了一点什么,昔日相濡以沫的夫妻恩情都成过眼云烟。人去楼空,破镜难圆,孤影凄楚,只有窗外一轮明月似在诉说着那段无比缱绻的爱情往事。

正在李世民先生旧情难以释怀的时候,一位湖州女子的出现,使他暂时摆脱了挥之不去的惆怅和伤感。

这位女子叫徐惠,人如其名,既贤且惠,眼角眉梢,一笑一颦,颇有长孙皇后的影子和风致。李世民先生见到徐惠女士后,竟以为长孙皇后重生,观音婢,观音婢,叫个不停。这时的徐惠女士年仅十一岁,没经历过世事波澜,就入宫做了才人。

徐惠女士从小就是个才女,四岁的时候能把《论语》、《毛诗》通篇背下来,八岁作文诗歌写的超级棒,他的父亲以“小山”为题,让她做诗,她一挥而就,“仰幽岩而流盼,抚桂枝以凝想,将千龄兮此遇,荃何为兮独往。”其父非常惊讶,传到外面,都说徐家出了才女,前途未可限量。

正是因为这份才华,才得到了李世民先生的宠爱。贞观后期,李世民先生因为国家逐渐强盛而沾沾自喜,对外不断兴兵,对内大肆营造宫室,耗费国家人力财力无数,那时候魏征已经死了,没有劝得了皇帝,于是徐才人就上了一道奏折,言辞恳切,苦口婆心,劝谏皇帝兴利除弊,对外罢兵,对内停止一切消耗,无为而治。

按理说,后宫的妃嫔不能干政,长孙皇后与李世民先生如此伉俪情深,对干预政事犹心存忌惮,何况十几岁、入宫没几年的一个才人(才人是级别比较低的小老婆)。但因为这道奏折写得漂亮,李世民先生不但不怪罪,还不住地赞好,听从了不少有益的建议,还升了徐惠女士父母的官职。

李世民先生不喜欢温顺如绵羊的女人,他所宠爱的女人,都是胆量与美貌并重,贤惠与个性并存。长孙皇后多次在皇帝气头上,替忠臣说好话,并不害怕触霉头;徐才人也是这样,对皇帝的好大喜功,朝臣都不敢说什么,她偏偏要站出来反对,这份胆略,正是李世民先生欣赏她的地方。而且除了胆量,她还是个饶有个性、风情的女人。

有一次,李世民先生要见她,等了半天也不来,最后等得不耐烦了,大光其火,真是越发纵容得不成样子了,连朕都敢忽悠。又过了一阵子,徐惠女士才款款走来。李世民先生满脸愠色,正待发作,徐惠女士却微笑着走到书案前,俯身写了一首小诗,诗曰:

 

朝来临镜台,妆罢暂徘徊。

千金始一笑,一召讵能来?

 

我不过是化妆来着,因怕不如君意,故此踟蹰徘徊,古代有千金才买一笑的典故,我岂是你一招呼便就过来的?

 

 

读完后,李世民先生的怒气全消,不但为徐才人的俏皮娇艳所倾倒,还深为她的才情才气所折服。这简直是上天赐予李世民先生的才识、胆略、娇媚三位一体的可人尤物,从此更加宠爱,凡是后宫嫔妃有了空缺的位子,跑不了必定晋升徐惠女士,从徐才人到徐婕妤,再到徐充容(后宫小老婆级别之一),一个劲地往上升。

李世民先生在贞观二十三年病逝,徐惠女士思念成疾,又拒绝医治,眼睁睁等着老天爷把命收走,以追随皇帝老公于泉下。皇帝老公的音容笑貌时刻萦绕在眼前脑海,度一日如度三秋,好不容易捱过年关,第二年头上,终于撒手人寰,年仅二十四岁。

死后归葬昭陵,在长孙无忌和高宗李治的主张下,把她葬在除长孙皇后以外,离李世民先生最近的地方,以缅怀她对李世民先生的忠贞挚爱。后人修史的时候,也仅有徐惠女士得以和长孙皇后相提并论的写入后妃列传,也算得上死后殊荣。

徐惠女士与长孙皇后一样都是世间少有的奇女子,但都是短命人,空教后人为之唏嘘感叹,大叫悲哉。
 

阴德妃:唐朝版《罗密欧与朱丽叶》

读者上帝都看过电影《罗密欧与朱丽叶》,讲的是出身世仇家族的一对男女,突破现实与理想的藩篱,冲破爱与恨的纠缠,终于走到一起,相恋相爱的故事。其情节离奇,感情激烈,矛盾冲突设置得巧妙,不失为电影史上的经典作品。

这个电影的蓝本出自阿瑟·布卢克(ArthurBroke)1562年的小说《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历史》,年代较为久远,后经过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WilliamShakespeare)改写提炼,遂成为久演不衰、魅力永恒的旷世巨著。

不过,在中国的大唐王朝,早就上演过一部唐朝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时间要比现代版的早将近一千年。而且主人翁是帝王级别的,若使用现代拍摄技术排演出来,一定会波澜壮阔,成为精品中的精品。

先交代一下,唐朝版《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男女主人公分别是:唐太宗李世民和阴德妃阴氏女。李、阴两家有不共戴天之仇,然而最终却能以婚姻化之,李世民先生的胸襟,阴德妃的惹人怜爱,可见一斑。

话说大隋王朝末年,炀帝无道,各地人民纷纷揭竿而起。李渊先生认清天下大势,也在太原起兵反隋,以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分别都督左右两路主力,攻城略地,杀奔长安,一路上遭到了隋炀帝派遣的政府军的强烈抵抗。

其中,抵抗最激烈的就属隋朝的骠骑大将军阴世师,即女主人公阴氏女的老爹。这位阴大将军最不是东西,心黑手狠,什么缺德事都做得出来。

 

 

当年李渊先生决定在太原起兵的时候,就秘密通知不在太原的诸子女速作转移,离开危险的地方,不料想因为儿女多,长子李建成竟把异母弟,李渊的幼子李智云落下了,正被阴大将军赶上,押回长安,惨死于鬼头刀下。

李渊先生对李智云的死难以释怀,时刻不忘报仇雪恨,称帝后,追谥李智云为“楚哀王”,并过继李世民先生的次子李宽为嗣。李世民先生对这位幼弟也有情意,贞观年间,李宽死后,再次过继其他的儿子,为李智云延续子嗣。

杀子之痛尚未缓解,阴大将军损招又出。他带领一伙人,拿着锹镐,挖了李渊先生的祖坟。古人迷信,认为把祖宗阴宅的风水破了,其后人就不能兴风作浪了。阴大将军也是得自炀帝的授意。这种滋扰祖宗灵魂的举动,再次引起李渊先生的深仇大恨,他发下重势,将来不把阴家祖坟刨了誓不为人。

这下李、阴两家结下了永世大仇,铜铸铁打,再难化解。这件事上阴大将军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作为隋炀帝的鹰犬,誓死忠君,捍卫垂死王朝,并不让人十分痛恨,但他不该掘人家祖坟,这是损阴德的事情,无论如何不能做的。

阴大将军也有失算的时候,他以为掘了人家祖坟,李渊先生就折腾不起了,没成想掘坟行动不过是自我安慰,赖祖宗亡魂的保佑,在阴大将军掘坟后仅两个月,李渊先生的大部队就兵临城下,包围了长安城。

这时节,阴大将军倒是条汉子,他知道投降也没有好下场,因此决定和长安城共存亡,城在人在,城破人死。然而固若金汤的长安城也经不起民心所向的巨大威力,硬顶了一个多月就顶不住了,李渊先生的将士们杀进城来,血洗隋宫。

阴大将军也在城破之日,被枭首示众,稍解了李渊先生心中的怨恨。阴大将军还有子女,李渊先生并没有以血还血,以牙还牙,而是宽容了他们,把他们降身为奴,一起打发到秦王府做苦役。

阴大将军虽然凶神恶煞一般,他的女儿却貌似天仙。阴氏女成为官婢后,在秦王府中充当浆洗缝补的杂役,干尽粗活累活,虽然苦点累点,但年长日久,出脱的光彩照人,超凡脱俗,竟好似公主一样,而且聪颖灵秀,非常好人缘,不久便被时为秦王嫡妃的长孙观音婢叫去专门服侍秦王,成为秦王的左右近人。

李世民先生长年在外打仗,偶尔回到秦王府,总能感觉到阴氏女的温存和体贴,一来二去,郎情深妾意浓,不免激情碰撞。长孙观音婢并非醋坛,也不想专一时之宠,因此美从美上来,就劝李世民先生把阴氏女收做小老婆,李世民先生非常欢喜,从此更加怜爱阴氏女,并不嫌弃她是仇人的女儿。

 

 

时间荏苒,到了武德五年,就在长孙观音婢生下第二个儿子李泰后不久,阴氏女也为秦王生下一子,取名李佑,仰赖天之保佑的意思。

有人说,阴氏女是奴,秦王是主,在那个社会,主人要怎样,奴是没有办法拒绝的,故秦王与阴氏女之间并没有爱情可言,不过一时冲动,或报复仇家而已。故事发展到这里,似乎这么说也蛮有道理,且往后看。

李世民先生登基后,册封长孙观音婢为皇后,而阴氏女被封为德妃,位在“四夫人”之列,读者上帝知道,在李世民先生的诸妃中,四夫人的地位最高,是仅次于皇后的小老婆群的顶级位置,如果说是一时冲动,报复仇家,似乎没必要把她册封为德妃,故上面的说法,完全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不可信至极。

曾经的深仇大恨就这样瓦解冰消,一是因为李世民先生的宽广胸襟,二是两人确实发生恋情,并有了结晶作品。爱情里的李世民先生也如战场中一样,有自己的打法,我行我素,挥洒自如,不受任何拘牵。

这样的另类爱情一直持续到贞观十七年,此时距贞观大帝逝世仅五载之遥。

曾经说过,李世民先生自从长孙皇后死后,英气不如往昔,到了贞观后期更是陷入诸子夺嫡的混乱家事中,英雄情怀日渐消磨。

阴德妃之子李佑,被封为齐王,长大后,他的舅舅——就是那个在李渊先生攻克长安时得以逃过一劫的阴大将军的幼子阴弘智——对李佑说,你兄弟太多,有朝一日皇帝驾崩,你不养点敢死之士,恐怕会遭毒手。

阴弘智是有图谋的,他至今没忘他的老爹阴大将军被唐军枭首示众时的凄惨场面,一直想着要替父报仇。古往今来这样的人最可恨,阴气聚结于胸,阳气被排斥体外,于是满腹鬼胎,尽是些见不得人的主意。

李佑认为舅舅说得对,满口答应,就把延揽敢死之士的工作交给舅舅去办。阴弘智正中下怀,把早已培植好的武士送上。后来在阴弘智的步步诱导之下,李佑终于在贞观十七年按捺不住,发动叛乱。不久事败被诛,结束了这场夺嫡闹剧。

阴德妃受到牵连,被贬为“嫔”一级的小老婆,地位低下,较之以前云壤之别。降级倒在其次,丧子之痛使她倍受打击,精神也因之恍惚异常,李世民先生与她的爱情之火也渐渐熄灭。失去了爱的阴嫔在宫中度过了一个阴郁凄凉的暮年。

 

 

往事不堪回首,那是因为总有一些痛,在骨子里穿梭。纵观李世民先生的爱情往事,让人不尽忧伤。长孙皇后三十六岁而逝,这是他一生的最爱,没想到竟弃他早去,剩下他一颗孤寂的心灵,一直苦苦捱过十数载。

在没有长孙皇后的日子里,他有了别的女人,但却总不如长孙皇后那样爱的深爱的切,当他痛苦的纠缠于诸子夺嫡的烦心事的时候,他一定会想,要是观音婢在多好啊,一定会把这个家管理得妥妥当当的,那会有这么多的乱子?

恩爱夫妻不到冬,这种凄苦谁堪忍受?多少个辗转难眠的夜晚,李世民先生一个人,独对着窗外昏黄的月光,回想曾是小伙子的自己,初为人父的自己,秦王的自己,皇帝的自己,所有这些记忆,都连带着另一个难以磨灭的影子,就是自己的最爱,长孙观音婢。

上一页 -下一页

关键词:李世民,长孙皇后,爱情故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