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武则天是什么关系:唐高宗李治是被武则天操纵的懦弱君主吗?
李治是被武则天操纵的懦弱君主吗?7月15日649年:唐高宗李治登基称帝。
很多人认为唐高宗李治是弱智,完全依靠武则天支持大唐的辉煌。
真实的历史不是这样,都是电视剧的胡编乱造。
李治是个非常有作为的皇帝,在历朝历代的皇帝中也相当突出。
虽然李治不属于三皇五帝的超级皇帝,也是5000年皇帝中排行靠前的。
作为大唐第三位皇帝,李治面临的难题也有很多,表现得却不错。
在内政方面,父亲太宗时期,仍然传承南北朝时代的一些残酷的政策,非常害民。
而李世民时期,由于国家衰败,朝廷需要财富和无偿劳力,没有废除这些政策,人民相当不满。
李治刚刚上位没多久的永徽四年(653年),江浙一带就爆发了陈硕真领导的农民起义。
李治认为,大唐国力已经有很大发展,要尽量减少人民的不满。
于是,李治进行了大刀阔斧进行了改革,全面废除民众的苦役和劳役,将国家强行征用的土地还给农民。
此举,大大稳定了国家的局势。李治统治的整个时期,大唐内部没有明显的内乱。
另外,李治认为国家的稳定需要严格的法律制度,以保证人民在制度框架内做事。
他刚刚上位,就编成《唐律疏议》。《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完整、最古老的一部典型的封建法典。历朝历代,对李治的《唐律疏议》评价很高。《唐律疏议》不但影响了中国以后的各个朝代,甚至对周边各国也有很大的影响。
通过《唐律疏议》,大唐建立了全国范围的法律秩序。人民知法以后开始自觉遵守法律,导致犯罪率大降。史载,有一次,大理寺卿唐临向李治报告说:监狱中在押的犯人只有五十多个,其中只有两人需要判死刑。
内政如此高明,对外如何呢?
李治也非常厉害。
从隋代开始,中国同东北高句丽王国进行了长期的血战。
隋炀帝时代、唐高宗李渊时代、唐太宗时代,中国付出巨大的代价,并没有彻底打垮高句丽。
而李治时代,大唐巧妙利用高句丽的内讧,将其彻底消灭。
要知道,高句丽和传统的敌人不同。这是一个农耕文明国家,距离中国又不远,一旦发展起来就很容易形成强大的敌人。
所以,摧毁高句丽有着很大的意义。
在消灭高句丽的同时,大唐还顺手消灭了百济,又歼灭了日本援助百济的强大舰队。
由此,大唐成为东亚农耕文明中,毫无异议的霸主。
这边,大唐彻底消灭强敌西突厥,力量直接进入西域。
唐代的版图,以高宗李治时期为最大,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维持了三十二年。
皇帝并不需要自己有高超的军事能力,或者内政能力,但一定要会用人。
李治这方面特别出色,提拔了很多著名大臣,比如:辛茂将、卢承庆、许圉师、杜正伦、薛元超、韦思谦、戴至德、张文瓘、魏元忠等人。
他是个勤勉的皇帝,将李世民时期的三天一次上朝,改为一天一次。皇帝上朝可不是轻松的事情,需要处理许多重大政务,稍有失误就会有灾难性后果。李治终日忙于朝政,这也许就是他才33岁,眩晕病越来越重的原因。
可以说,李治为武则天甚至李隆基,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作为承上启下的皇帝,李治做得很好。
很多人认为李治无能,导致被武则天架空操纵。
李治之所以放弃部分权力给武则天,主要是病情实在严重,双眼经常看不到东西,根本无法看奏折。
而武则天掌权时期,李治始终保持着最终决策权。
仅仅李治病情恶化到双目几乎失明,才被迫交给武则天完全掌权。即便如此,李治也绝非晚唐时期的傀儡君主。
在位最后一年,李治仍然可以任免宰相,也能出面压制武后的亲信,李义府、许敬宗等人。
资料中这么写:上元二年,唐高宗病情加重,希望暂时退居幕后,让武则天代管国事。郝处俊表示反对“大唐江山是高祖、太宗传下来的,陛下怎么能完全交给武后管呢?”对此,中书侍郎李义琰也表示赞同。见状,唐高宗不再坚持。此后郝、李二人当上了宰相。
李义琰担任丞相期间仗势欺人,李治将其大骂一顿以后,强迫他退休。
要知道,当时距离李治病亡只有几个月了。
李治死前,对性格懦弱、才能平庸的儿子李显很不满意,甚至想将皇位传给孙子。在官员表示没有先例的时候,李治仍然坚持自己的主张,官员们只能表示同意。
最终李治身体状况急转直下,无力进行政治布局,这才草草作罢。
在李治时期,武则天的娘家武家人虽有较高的官职,实权并不多。
李治死后,掌握大权的武则天,刻意扶持武家人上位,这才出现武家只手遮天的情况。
李治最终之所以将权力逐步交给武则天,实在是迫不得已。
儿子李显无能,孙子年龄又小,同老辣的妻子武则天是无法相比的。
大唐相对稳定,内外敌人还是存在。李显执政后期,大唐就出现了经济危机,朝廷花费很大精力才涉险过关。外部敌人虽被打得七零八落,强敌吐蕃等又在迅速崛起,西域的敌人强悍,大漠的胡人也无法彻底消灭。
这种情况下,将皇位草草交给军政能力低下的李显,对于国家来说是灭顶之灾。显然,武则天来监国是必须的。
站在李治的角度来看,武则天是李显的亲妈,自古以来没听说过,亲妈会篡了儿子的位。
即便武则天能够权倾一时,最终还是会将大权还给儿子。
只是,李治小看了自己的老婆,做梦也没想到武则天会自己称帝。
想了解自己的枕边人,其实比了解整个国家都困难。
这件事即告一段落。长孙皇后也是一番好心,一怕哥哥不知收敛,重蹈历史旧辙;二是怕皇帝担上重用外戚的恶名,影响他的决策。
对亲哥哥导以大义,对那个坏了良心的同父异母的哥哥长孙安业,她也没有报仇雪耻,而是以德报怨,轻描淡写的就把旧的一页揭过去了。
前文说过,长孙安业极不是个东西,父亲长孙晟死后,他黑了心的将长孙皇后母子三人赶出府门,彼时长孙皇后还小,孤儿寡母,受尽屈辱,这件事在她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一道刺痛的伤痕。
贞观初年,长孙安业因外戚的缘故,当了一名监门将军,官职虽不高,但以他的德行,也算格外天恩了。没想到的是,长孙皇后对往事毫不介怀,长孙安业却始终耿耿难安,不领妹妹的情,最后竟参与了刘德裕的谋逆大案,当上了冤大头。刘德裕是看不起他的,只不过看他是长孙皇后的哥哥,才拉他下水,临死拉一个垫背的。
事发后,李世民大怒,同样是朕的大舅子,做人的差别怎么这么大,他不明白,要将长孙安业处以极刑。
长孙皇后得知后,立刻跑来求情,她说,长孙安业谋逆,罪在不赦,不过当年他赶我出家门乃是尽人皆知的事情,如今把他处以极刑,别人会怎么说我,一定会认为我为了报复当年屈辱,才怂恿你杀死哥哥的,况对皇上的名声也是有害无益的。
李世民觉得有道理,就宽赦了长孙安业。长孙安业免于一死,才感恩妹子胸怀广大,妹夫也能以仁义度人,是一对仁爱夫妻。
长孙皇后平日在深宫最喜读书,见地高远,若托生为须眉,也肯定会位至三公,为一国的栋梁。她与李世民经常在一起讨论问题,从古至今,无所不谈,有些看法对李世民 治国理政大有裨益。
但长孙皇后始终坚持自己的底线,决不干政!可到了眼看着皇帝老公要做错事的关头,尤其是朝臣劝谏不了的时候,她就会挺身而出,替有理的一方说话,做一回敢于“批龙鳞”的女直臣。
读者上帝都知道贞观名臣魏征,原来是太子洗马,建成的死党,玄武门事变后归顺秦王,成了一名言官。这个人有点意思,不怕死,敢于犯颜直谏,经常搞得李世民下不来台,不过李世民胸怀广,从谏如流,并不忌恨他,还把他的画像挂到凌烟阁上,推为功臣第四,仅次于长孙无忌、李孝恭和杜如晦。
就是这个魏征,李世民拿他实在没有办法。一天下朝回来,李世民没好气,咬牙切齿的边走边骂,早有一天,我要杀了那个乡巴佬!正赶上长孙皇后迎出来,就问谁是乡巴佬,怎么回事。李世民就把朝堂上的一幕说了。
原来,李世民要嫁爱女长乐公主——是他跟长孙皇后生的——但嫁妆超过永嘉公主十倍,永嘉公主是李世民的妹妹,魏征得到消息后,就跑来进谏,说长乐公主的嫁妆不能超过姑姑的,有违礼法。李世民说,我嫁爱女是家事,你一个外臣跑来干嘛?魏征抢白皇帝道,皇帝无家事!最后,李世民无奈,只好收回成命。
李世民对长孙皇后说,魏征那个老家伙,经常不给我面子,我迟早要杀了他!长孙皇后听了,连忙止住话头,换了朝服再出来相见,说道,这是皇上的福气,臣妾听说,主明臣直,魏征敢于犯颜直谏,正说明皇上是有道明君,臣妾应该向你道喜呢。
李世民恍然大悟,不仅不再怪罪魏征,而且认为皇后深明大义,有这样的可人儿相伴终身,真是无与伦比的幸福。
有一年,李世民病倒了,国事繁忙,经常宵衣旰食,日理万机,纵是铁打的身子也受不了。长孙皇后急坏了,昼夜服侍在皇帝老公身边,别人不放心,宫女太监见识少,万一有个纰漏,谁也担当不起。
一病就是仨月,在长孙皇后的精心照料下,李世民终于转危为安,脸上渐有了血色,吃饭也较往常多了。这天李世民靠在软塌上休息,长孙皇后小心翼翼的端来一小碗银叶八宝粥,慢慢的喂老公吃了,看见老公终于有了好转,泪水扑簌簌落下。
李世民看着可怜见的,一边摩挲一边说,别伤心了,我这不是好了吗,这些天多亏了你了,你也好好休息几天吧!因碰到长孙皇后的裙边,里面硬梆梆的,就问什么东西。长孙皇后哪肯说,支支吾吾。李世民不肯放过,就拆开看了,竟是一包包的毒药,就问,怎么把毒药带在身边?
长孙皇后拭去眼泪,柔情无限又无比坚决地说,“若有不讳,义不独生!”意思是说,你要是有个三长两短的,我也不活了!
这又让人想起玄武门前的那一幕,夫妻俩共赴死生,终相厮守,此情此景,让人唏嘘泪下。尤其是做了帝王皇后以后,还能保持对彼此的爱恋,甚至是热恋,真是难得。
平时读史见惯了帝王移情别恋,宠了扔,扔了宠的烂事,才知道李世民和长孙皇后之间的深厚感情来之不易,值得敬佩。
可是好景不长,李世民病好了以后,长孙皇后又一病不起。可能是因为前段时间服侍老公过于消耗精力,全靠一股子精神支持着,老公病好了以后,这根紧绷的弦松了,精神也一下子垮了。
长孙皇后得的是哮喘病,根深蒂固,难以治愈。在病榻上,长孙皇后屈指细算,自己嫁给老公已经二十三个年头了,这二十三年来,苦辣辛酸,一言难尽。虽说老公知疼知热,但从身世经历来说,终究是个苦命人。
自幼被赶出家门,寄人篱下,兢兢业业的度日;长大后嫁给李世民,因他戎马倥偬,久不在家,只剩自己独守空房,担惊受怕;当上皇后以后,更加如履薄冰,不想使自己成为皇帝老公的羁绊,时时刻刻为皇帝老公着想,何曾有过一时一刻的私心。
贞观十年,长孙皇后拖着病体,陪同李世民宫外视事,因时在深秋,风寒露重,回宫后病情加重了,纵是妙手也难回春。
太子李承乾,乃是长孙皇后所生的嫡长子,就想大赦天下,祈求老天为母亲延寿。长孙皇后坚决不同意,她认为,生死有命,人力是不能改变的,如果行善积德能够延寿,我自问平生无愧于心,如果不是这样,大赦天下有什么用,岂不是庸人自扰?况且大赦是国家大事,让你父皇为了我一人擅改法度,实在是大不应该。
太子见母亲不肯,只好作罢。因太医也拿不出办法来,只能这样病怏怏的挨着,挨过一天算一天,挨过一夜算一夜,求老天爷开眼罢了。
李世民本想听从太子的建议,礼佛大赦,但被长孙皇后阻止了,也无计可施,那么英明神武的唐太宗到了这般时候,只能日夜陪伴床前,看着共患难的结发妻子,日渐消瘦,病体沉重,心疼不已,终日以泪洗面。
六月二十一日,长孙皇后走到了生命尽头,弥留之际,想的仍不是自我,对皇帝老公说,要想保全我的家族,就不能让他们掌握权要,充任那些轻散的职位就好了,至于我,多活几年也无益于世,死了便好了,再不用浪费国家财富,我只要求死后因山下葬,不立坟,不用重棺厚椁,一切从简,还希望皇上亲君子远小人,从谏如流,开创盛世,臣妾就无所遗憾了,也算皇上没白疼我一场!
说完花容憔悴,溘然长逝。年仅三十六岁。李世民顿足捶胸,痛哭失声。心中想起那句誓言来,“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言犹在耳,人今何在?芳魂已随清风白云散去,再难寻觅,谁还能与我共赴誓约啊,呜呜……
一个顶天立地的大男人,此时此刻,泪人一般,遥对着床前明月,往昔一幕幕恩爱的情景浮现出来,真不想独活于世间。
李世民是个伟大的君主,他所开创的贞观之治,至今仍为人所仰慕,津津乐道。可以说,这个名垂千古的贞观之治,这份功劳,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长孙皇后是与李世民分享的。她的死对李世民 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从那以后,潇洒神武的大唐天子不见了,多了一个纠缠于累累家事的孤僻老头。
挽歌响起了,随着长孙皇后一起埋葬的,不仅仅是她的芳魂,还有一个千古帝王的英气、豪气和锐意进取的勇气,还有一段令人羡慕的爱情神话,还有一段令人追忆的治世传说,还有一段响彻云霓的贞观长歌……
不过武士彟有头脑,经商有道。
隋朝末年,大头症患者隋炀帝好大喜功,大肆营造宫室,大兴土木工程,武士彟抓住市场趋势,搞起了木材生意,没想到第一桶金挖得真准,几个月的工夫,赚了个盆钵满圆。
无论古今,钱都是硬通货,腰里揣着孔方兄,无论走到哪,说话都好使。
武士彟发了以后,并没有成为令人鄙视的守财奴,而是重义轻财,笼络了不少江湖弟兄。
那时天下方乱,没有点私人力量,干什么都顺利不了。
到了结婚的年龄,虽说家族不是显贵,但家资万贯,谁也不敢小瞧。
武士彟向来门第观念很淡薄,什么出身不大放在心上,娶了一位退役军官的女儿做老婆。
他的那位老丈人在军队里还有些故旧,花钱送礼,帮武士彟在军队谋了个“队正”干,大致管辖五十人左右,相当于现在的连长。
当上连长后,武士彟并没有忘本,一有机会还不忘捞上一把。
大业元年,隋炀帝要营建东都洛阳,差事交给堂弟杨达、宰相杨素和宇文恺去办。
武士彟一看,商机无限啊,就从军队跑出来,备下重礼,托关系找门子,终于见到了总负责人杨达。
杨达一看武士彟,面相敦厚,谈吐不凡,十分爱惜,就把他介绍给其他负责工程项目的高官认识。
其中有一位官拜殿前少监、卫尉少卿的人物,对武士彟的未来影响深远,其名曰李渊,即未来的唐高祖。
武士彟洛阳此行,收获巨大,一是谈成了一笔生意,大赚特赚了一笔;二是,也是最重要的,认识了李渊,这是意外收获。
武士彟当时是不知道好处的,但岂不知未来的富贵,未来飞黄腾达的政治前程,全都系于此人身上。
因此,结识李渊倒比挣了一大笔钱还要意义重大。
时间到了大业十一年,李渊被派到山西一带对付造反分子,途中借宿武士彟家。
武士彟晚上举行盛大宴会招待李渊,以尽地主之谊,故两人关系又拉近一层。
武士彟凭感觉认为李渊绝非久居人下之辈,于是倾心交结,相谈甚欢。
大业十三年,李渊任太原留守,把武士彟叫到太原,任行军司铠,就是掌管太原府的兵器军备,相当于总装备部长。
当时,李渊已经有了起事的心思,但准备力量不足,因此一直隐忍不发,暗中叫次子李世民与谋士刘文静招兵买马。
谁知道,动作太大,引起了副留守王威的怀疑。
王威是忠于隋朝的,眼见着李渊打着防范突厥、征讨刘武周的幌子加大自己的军事实力,日夜不安,莫非唐公李渊也要反隋?王威曾就此事征询过武士彟的意见。
武士彟 早就下定决心,要跟着李渊 一起闹革命,就掩盖说,不可能,唐公世受皇恩,又委以重任,绝不会造反的。
王威本来就没有胆子挑战李渊,听武士彟这样一说,虽说还不放心,却不敢找麻烦。
武士彟既上了贼船,就没有走回头路的道理,王威已经起了疑心,一旦跑回长安告密,事情就难以收拾了,唐公啊,还犹豫什么,此时不反更待何时?
为了帮助李渊下定起兵的决心,武士彟写了一份报告。
报告中称,我时常听到天空中有一种声音,高唱“唐公当有天下!”还经常做同一个梦,梦到李渊骑马登天,双手揽住日月,乾坤顿时失色,这正是唐公欲主天下的征兆啊,不可不察。
李渊信以为真,对武士彟说,既然你这样看,我就放心了,我也觉得差不多了,事情一旦成功,当与你同富贵!这年五月,李渊杀死王威,造反了。
武士彟有从龙之功,被任命为中郎将兼司铠参军,管的仍是装备部,但这回意义不同了,上次是太原府的,而这次要随着李渊杀奔长安,一旦王天下,前途不可限量。
后来,李渊在长安建立了唐朝,论功行赏,武士彟便以二等开国功臣得授金紫光禄大夫、封太原郡公,不久又升工部尚书、加封“应国公”。
公爵是世袭的,武士彟摇身一变,从末流的小商人变成了当朝新贵,恍若做梦一般。
然而这等殊荣,武士彟的原配夫人却无福享受,还没等攻下长安就一命呜呼了。
武士彟一直忙于公务,无暇顾及妻儿老小,老婆死都没回家,李渊心有不忍,亲自为武士彟安排了续弦的事情。
这位续弦,武士彟并非陌生,乃是大恩人杨达之女,因杨达死在炀帝征高丽的途中,父亲死后,女儿不肯嫁人,守着一处佛堂,念经超度,不与外界交通。
但她不是普通女子,没学过针织刺绣,却读过不少书,经史子集,广泛涉猎,学问很是渊博。
圣人说过,女子无才便是德,非常有道理。
女子才高,心气就高,找婆家就不好找,低不成高不就,婚事一拖再拖,转眼就是大龄青年,愁死父母。
这位杨女士大概也是这种情况,要不是皇帝亲自保媒,她恐怕还要当一阵子姑娘呢。
武德五年,由李渊亲自主婚,武士彟和杨氏喜结连理。
婚后夫妻感情很好,武德六年,杨氏生下一女,昵称“大囡”,武德七年,又生下一女,昵称“二囡”,这位“二囡”就是上文所说的媚娘,也是后来不可一世的武则天。
媚娘生下来不久,武士彟被外放到扬州做大都督长史。
原因是赵郡王李孝恭被人诬告图谋造反,李渊将其投入大狱,等待审查,又原来的长史李靖被调往与突厥作战的前线,扬州无人料理,朝廷就委派武士彟接替李靖。
武士彟不辱使命,半年之年,扬州地界风平浪静,生产恢复得很快,临到进京述职的时候,扬州人民不愿意武士彟走,希望将任期延期一年,因此不但武士彟没有离开,杨氏也带着女儿赶来团聚。
谁成想,武士彟从此再没回中央任职,一直外任,直到死在赴任荆州的途中。
外任也有外任的好处,可以远离宫廷斗争,避免杀身之祸。
武德九年,武士彟在外当官,皇宫发生了著名的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成功的击败太子建成和齐王元吉,成了唐朝的新主人。
一朝天子一朝臣,李世民为了防止武德元勋在外作乱,纷纷召回长安,另作安排。
武士彟也在被召之列,但留京不久,便又被派到豫州当都督去,这一点足以说明新皇帝李世民对武士彟是信任的。
不过,即使如此,武士彟再也不可能得到武德年间那样的宠爱和重用了。
他的内敛使他免受清洗,也算是对他失意后的补偿。
只是苦了幼小的媚娘,尚未离襁褓,就得跟随老爹过上颠沛的生活。
不过,她还是蛮自豪的,她的老爹是个出色的装备部长,深受百姓的爱戴,而且最重要的,把女儿视若珍宝,这一样就足够了。
相面·入宫·驯马 在豫州呆了一年,武士彟又被派到利州做都督去了。
利州地处绵谷,归蜀地辖管,向来被认作武则天的诞生之地。
持此观点的人大有人在,那里有多处遗迹可为佐证,例如“武则天坝”、“天后梳洗楼”等,此外还有“黑龙潭感孕”一说。
相传,利州有一湖名曰黑龙潭,杨氏曾荡舟湖上,忽有一黑龙追随游弋,久久不去,故而感孕,生下武则天。
大诗人李商隐还煞有介事的写了一首诗,记载的就是这件事。
可是上文说过,武则天武德七年诞生于长安是毋庸置疑的,诞生利州的说法不过是一厢情愿。
可以肯定的是,武则天在利州度过了四年的童年生活。
这四年无疑是幸福的,老爹公事不多,有大量的时间与女儿一起玩耍,平时所写的奏书文告,对将来媚娘帮助李治处理政事也大有裨益。
杨氏作为大家闺秀的优势也显露出来,她没教给媚娘针织女红,而是教给她识字读书,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悉心传授。
媚娘对母亲教的不甚了解,但随着年龄增长,这种蒙学的好处自然就会显现。
通俗地讲,一般的女孩,除了漂亮以外,一无是处,媚娘却还有满腹的才华,美丽的容颜加上超人的才华,一旦鲤鱼跃龙门,前途就不可限量。
成都有一个大名鼎鼎的术士,名曰袁天罡,这个人十分了得,能掐会算,相面术独步当时,至今民间仍认为他是麻衣神相的首创者,《推背图》也是他创作的,据说是一部能够预言未来的大著,相传他还擅长一种通过称量骨重而推演命运的相术,神乎其神。
从古至今,这种人最有市场,上至达官贵人,下到黔首黎民,都信这个,还不用说袁天师,就是一个普通的问卜打卦的,走到哪都受礼待。
不问苍生问鬼神,历代帝王将相尤好此道,倒没什么特别的,趋吉避凶,万事图个吉利而已。
这一年,袁天师北上,要到长安去。
因他是一条大龙,成都小庙养不起,要到大庙深山,长安乃是京都,首善之区,没有比这儿更大的庙了,高官贵族又都信服,连贞观大帝都要跟他商量事情,因此袁天师移动仙躯,日夜兼程,丝毫不敢耽搁。
行至利州,武士彟听说了,忙放下手中公事,亲自带领下属到城外迎接。
这位大罗神仙,身穿八卦仙衣,头戴道冠,手擎着拂尘,俨然太上老君降世。
那些早来的城中百姓都伏地跪拜,无量天尊,无量天尊,喊个不停。
武士彟见袁天师仙风道骨,超凡脱俗,心里也虔敬非常,请到都督府下榻。
不过说了些屁话,无甚紧要。
到了晚上,素斋素饭摆了一桌子,算是家宴,杨氏带着几个儿女也一起陪同用膳。
武士彟就说,老天师,一路辛苦,略备素斋,请放心享用,此次奉诏进京,天下皆知,道门荣耀,可喜可贺!
袁天师回说,皇上圣明,不过约我谈一些养生之道,修炼之法,以期得以延年益寿,如此贤明的君王,如果能寿与天齐,也是普天之下老百姓的恩泽。
武士彟颔首称是,忙劝了一杯素酒,因说,皇上自然洪福齐天,老天师,我也有一事相烦,请为我妻儿相上一面,不胜感激。
袁天师略端详了一下杨氏,低头抿了一口茶,徐徐说道,贵夫人骨相非凡,所生的孩子都将成为贵人。
武士彟又指着前妻所生的元庆、元爽两个儿子说,这是前妻所生,母已故去,命运如何?袁天师看也不看,只说,官也能做到刺史,堪称保家之主,但恐怕不得善终。
武士彟听了,皱皱眉头,满脸戚容。
又拉过杨氏所生的大姐来,就是那个昵称“大囡”的,因怕人看,哇哇的哭了。
袁天罡看了,哼了一声说,也将大富大贵,可惜对她的丈夫不利。
说罢,转过头去,不原再看。
又指了指奶妈抱着的二姐,即媚娘,时年方五岁,还未脱离襁褓,杨氏把她打扮得男孩一样,小男孩的衣服,鞋子和帽子。
袁天师一看,眼睛登时就瞪圆了,揉了揉又仔细端详,看了好长时间,才说,这个小男孩神采傲然,清明灵澈,前途不可限量。
一边说一边捋髯,不住地颔首,又说,放到地下走一走,我再看来。
奶妈就把媚娘放到地下,小媚娘毫不怯场,大模大样的走了一番。
袁天师哈哈大笑,仿若天籁之音,朗朗说道,妙哉,妙哉,此儿龙睛凤颈,富贵至极,只可惜是个男孩,要是个女孩,将来必定成为天下之主!袁天师只在武家逗留了一晚,翌日大清早就离开了。
武士彟对他的话也不敢相信,传出去也不好,没有神仙的日子,一切如旧,一旦闲下来总掂量袁天师那几句话,心中不住疑问,他怎么就没看出男孩装束的媚娘是个女孩呢?不管信与不信,武士彟算是无福等到媚娘鹏程大展的那一刻。
贞观九年五月,大唐王朝的创立者李渊龙驭上宾,消息传到利州,武士彟悲痛成疾,一病不起。
他原是哮喘病,经不起感情的巨大波动,噩耗传来,竟然一连数天呕血不止,挨了不过十天,就撒手西去了。
这一年,小媚娘刚满十一岁。
紧接着而来的少年岁月,一定会因为缺少父爱而变得凄清冷淡。
杨氏也没法在利州呆了,带领阖家老小回奔原籍——山西文水。
无奈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山西文水的武家本因武士彟而崛起,但杨氏来奔却遭受冷遇,前妻所生的元庆、元爽也渐渐对庶母不尊,时常顶撞。
杨氏一见山西不能容身,便又启程奔长安堂兄杨师道家投靠。
这辗转一路,多少风霜苦辛,小媚娘深有感悟。
到了京城,舅舅杨师道非常欢迎,这才结束了颠簸之苦,虽寄人篱下,也算有个可以安顿的地方。
杨师道也不是简单人物,乃是李渊的乘龙快婿,桂阳公主的丈夫。
桂阳公主非常喜欢小媚娘,常带着她去参加一些宫廷沙龙。
所谓的沙龙,无非长安贵妇、后宫妃嫔们聚会的地方,小媚娘貌美才高,渐渐在沙龙中名声鹊起,周围也围拢了不少人,都是看媚娘大有前途而有心交结的。
得益于此,小媚娘终于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贞观十年,长孙皇后薨逝,又因李世民仁慈,前后几次放归宫女,导致后宫空虚,为了充实后宫,内侍省决定从官宦人家遴选才人。
其中,李世民钦点了武士彟的女儿媚娘,大概就是出于桂阳公主和沙龙中后宫妃嫔的引荐。
诏书一下,杨氏就起了悲声,想到历朝历代一旦身入皇宫大内,没有一个不是晚景凄凉惨淡的,即使受到皇帝宠爱,也是一时而不得永世,因此兴悲。
媚娘就劝,侍候天子岂知就不是好事?用不着哭哭啼啼的。
入宫后,李世民接见她,看她姿容秀丽,秋波婉转,眼角眉梢似有诉说不尽的情趣意味,勾魂摄魄,因此赐名“武媚”,媚娘之称也从此而来。
与她同时进宫的,还有那位温柔体贴的徐惠女士。
这里谈及徐惠女士,无非是证明这批才人受宠的是徐惠女士,媚娘并没有得宠,只是作为女官,负责管理文书、宴会或是音乐方面的闲杂事宜。
虽然如此,媚娘在陪侍李世民期间并非没有亮点可书写。
一年,大宛进献宝马,名曰狮子骢,又肥壮又野性,性情暴烈,无人能制,媚娘就对李世民说,皇上,妾能对付它,不过需要三件器物,一条铁鞭,一柄铁锤,一把匕首,铁鞭打不服,就用铁锤凿,还不管用,就用匕首割断喉咙,此马必被制服。
这么残酷的办法,李世民不但不生气,反而“壮其志”,就是大加赞赏、鼓励,一方面说明了媚娘有手段;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李世民不太喜欢性格太刚强的女人,他也是至刚至强的性子,两强相遇,必有一折,因此媚娘难受宠爱。
才人的生涯一直延续到李世民死掉,前后长达十一年,在此期间,媚娘一直没受宠幸。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没能登上龙床,媚娘便有更多时间关心政务,积累了大量的政治经验,尤其贞观大帝的帝王之术,她感受极深,为将来自己主政打下了坚实基础。
另一个重要的收获,就是李世民的儿子,老九李治,偷偷地爱上了这位名义上的庶母,大概是爱情互补定律起了作用,更主要的是,这位老九,已经正式选作贞观大帝的接班人——下一任皇帝。
老九,老九,何所有 这位老九名曰李治,小名唤作雉奴,是长孙皇后的第三个儿子。
长孙皇后为李世民共育有三子,李承乾、李泰和李治,他们都是嫡出,最有可能成为储君,但自古储君之路就是一片血途,胜出者无不经历了一番血雨腥风。
即使储君之位已经确立了,也难免有觊觎之徒,暗怀夺嫡之志,致使兄弟反目,父子成仇。
武德九年十月,玄武门事变后,李世民立嫡长子李承乾为太子,那时候李承乾刚八岁,李治还没出生呢。
小时候的李承乾很聪明伶俐,李世民十分喜欢,但长大了,竟变了一个人。
太子的位子坐稳了以后,原形毕露,当着老爹一个样,谦恭知礼,言必称仁孝,背着老爹又一个样,与群小厮混,不成体统。
东宫是堂堂的潜龙府邸,竟被太子当作游戏场所,不知从哪弄来一些突厥人的衣服、帐篷,让群小穿上突厥服装,住在突厥帐篷里,说咿咿呀呀的突厥话,还派出去到长安郊区的农家强抢来牛羊,在大殿前支起大锅,杀牛宰羊,大快朵颐。
李承乾呢,扮作突厥可汗,躺在地上假死,群小围着他跳突厥舞蹈,他突然跃起来吓人,以此为乐。
还经常说,将来我做了天子,要随心所欲,胆敢进谏的,杀之,杀够了五百,我看还有没有敢乱讲闲话的。
那些太子的老师一是不敢管,二是管不了,就连太子的亲舅舅长孙无忌都拿他没办法,渐渐失去信心。
李世民有所耳闻,便动了废太子的念头。
当太子胡闹的时候,另一位皇子却在偷偷地笑,就是长孙皇后的二儿子魏王李泰。
李泰比太子强多了,喜欢读书,富于文采,但心术不正,一直图谋立贤,觊觎太子之位。
又看到哥哥那样,更加坚固了夺嫡之志,上面讨好老爹,下面笼络了一批朝臣,渐渐成为一股不可小觑的政治势力。
李世民对李泰也很喜欢,因其喜好文学,专门为其设立了文学馆,李泰也不负所望,组织编纂了《括地志》一书,颇得老爹的赞许,也多了一份争夺太子之位的砝码。
太子也看出李泰那点猫腻,就派人刺杀他,但没有成功,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叫人伪称魏王门客,上了一道捏造魏王种种不轨的折子,李世民看了吃了一惊,就派人彻查,谁知尽是子虚乌有,因此越发不得意太子。
太子心生恐惧,担心老爹会废掉他,就召集了对李世民怀有不满的汉王李元昌、大将侯君集,准备拥兵造反。
可没等他们动作呢,齐王李佑抢先发动政变,此事在上一篇文章中有所涉及,这里不再多说。
齐王谋反失败,按理说对太子是个警示,他就该偃旗息鼓,老实一阵子,可是不知吃错了什么药,竟大言不惭地说,齐王想要造反,为什么不与我联合,我这里距离大内不过二十步远,顷刻即到,比齐王可近多了。
言外之意就是,干掉老爹,我这儿最方便。
这话不知怎的传到李世民耳朵里,非常震怒,以前以为太子不过是行为不检,没想到竟到了弑君杀父的地步,这还了得,就派长孙无忌、房玄龄等追查到底。
果然,从东宫府库查出了兵器,还从密室搜出歃血盟书,铁案如山,李世民盛怒之下,将太子贬为庶人,追随人等全都杀死。
说起这档子事,李世民也有责任,他不该先宠太子,再恩宠魏王,既刺激了魏王的野心,又让太子如履薄冰,最终不免铤而走险。
太子被废,又将立谁呢?魏王李泰和晋王李治两个人选浮出水面。
李世民原意要立李泰的,但慢慢的放弃了这个想法。
他想要世人都知道,这个皇位不是靠阴谋争得的,而是有德者居之。
废太子的一番话,李世民一直记忆犹新。
太子被废后,李世民责问他。
太子说,儿臣已经是太子了,还有什么要谋求的,我是被魏王所逼,要找一个保全自己的办法,没想到,别有用心的人教我干了坏事,现在,魏王如果当了太子,正好遂了他的心愿,落在他的精妙算计之中。
李世民听后心中警觉。
魏王看老爹一时难以在他跟李治之间下定决心,就跑到晋王府去吓唬李治,他对李治说,你跟汉王李元昌交好,他如今事败了,你还能安枕无忧吗?唬的李治心跳加速,惶惶不可终日。
毕竟是小孩子,没有主心骨。
李治年小不会撒谎,就将魏王对他说的话如实禀告。
李世民恍然大悟,一拍脑门,李泰立不得!如果真立了李泰,废太子承乾和晋王李治这些兄弟们能有好下场吗?那是一条狼啊。
事先李泰还表态呢,说什么为了不辜负父皇爱晋王之心,自己若做了皇帝,有朝一日不行了,要杀子以传位晋王。
何等仁爱之心,于今听来全是屁话!李世民遂打消立李泰为太子的想法,转而决心立晋王李治为太子。
一天罢朝,倍受立储一事打击的贞观大帝,叫住长孙无忌、褚遂良、房玄龄等亲近重臣,说是有事要说。
长孙无忌多聪明啊,知道是立太子的事,故把晋王李治也留下。
李世民没说什么,算是默允。
朝臣散去后,只听李世民长叹一声,颤抖着嗓音说,汉王元昌,废太子承乾,不忠不孝,让我寒心。
说着,一头栽倒在御座上,老泪纵横,拔出身边佩刀,就要自刎。
褚遂良手快,赶过去夺下佩刀,交与晋王李治。
众人都不明白,皇上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自登基以来,大事不知经历过多少,再难也没见抹脖子,这次为的什么?李世民缓缓地说,我欲立晋王李治为太子!长孙无忌一下子心领神会,连忙说,奉诏,敢有异议者,臣请斩之!褚遂良、房玄龄等随声附和,他们原是和长孙无忌一起支持晋王的,今见皇上终于下定决心,没有不欢喜的,个个都高呼,皇上圣明。
要是联想到他们将来一个个全被李治和武则天收拾了,恐怕今天他们就笑不出来了。
李治被立为太子后,小心翼翼做事,虽没有什么雄才大略,但尽忠尽孝是不成问题的,做一个守成之主,也正是题中之义,因此李世民还算满意。
贞观二十一年,贞观大帝病倒,李治开始听政,下朝后就守在老爹床边,尽心侍奉。
老爹看他辛苦,让他到外面花园玩会儿,他都不肯,实在没办法,就让他搬进大内住,免得两边跑麻烦费力。
英明神武的贞观大帝万没有想到,正是因为他如此心疼儿子,才引出了李治和庶母媚娘的一段不伦之恋。
李治早就对这位庶母倾慕不已,当年制服狮子骢的时候,李治也在当场,年纪虽不大,却对媚娘的胆略和手段钦佩不已,老爹不喜欢这种类型的女人,他却喜欢得紧,但苦于礼节大妨,不得亲近。
这下好了,终于可以一边侍候老爹,一边与媚娘见面了。
媚娘此时也对李治有了好感,便把希望寄托在他身上,盼望有朝一日能把白白浪费的大好青春补偿回来。
一来二去,两个人就好上了,竟偷偷在李世民为李治安排的别院私相会面,难免会突破防线。
大概侍候老爹这段时间,是李治一生当中最惬意的时光,也是最美丽的一段回忆,他偷偷的与媚娘约会,并许下了将来娶她的承诺,但那个时候做事简单,哪里想过从庶母过渡到老婆的难处? 争宠·揖盗·专宠 感业寺降香以后,李治虽常来与媚娘私会,但始终想不出万全之策把媚娘接进宫去,正愁着呢,后宫又出事了。
后宫着火,历朝历代无非是夺床争宠。
皇帝大小老婆一群,厚此薄彼,难免争风吃醋,暗地里勾心斗角,耍弄阴谋诡计。
这起子事也不能小瞧,往往与朝中势力相串联勾结,虽是宫闱内廷的麻烦,却也牵一发而动全身。
李治的大老婆王皇后,乃是李世民亲自为儿子选定的媳妇,祖上也曾在北朝做过高官,到了唐朝就没落了,老爹不过是个小小的县令,不过她的舅舅柳奭,却是当朝的中书令,与顾命大臣长孙无忌、褚遂良等私交甚厚。
王皇后性格率直,从不刻意亲近别人,也不刻意疏远别人,对谁都不远不近的,这种天然的距离感,使人对她望而生畏。
身边没笼络住可靠的人,这在后宫是非常危险的。
现在之所以平安,是因为那个打破惯性的力量还没有横空出世。
李世民对这位儿媳非常认可。
病重期间,一手拉着王氏,一手拉着晋王,对褚遂良等大臣说,我这对佳儿佳媳,今天就交给你们了!欢喜之情溢于言表。
长孙无忌、柳奭等都在场,看得出李世民青睐这个儿媳,又是柳奭的亲外甥女,到后来在废后风波中,这些贞观元老无不竭尽忠诚地力保王氏的皇后之位,此为后话,暂且不表。
可是,李治偏偏不乐意老爹安排的这桩婚事,更不喜欢王皇后其人。
首先,王皇后这不冷不热的性格,着实让李治讨厌,这种性格的女人多半不解风情,不懂得柔情蜜意,不懂得缠绵悱恻,就是偶尔也会,也略显生硬,很难抓住老公的心,尤其是皇帝老公,后宫佳丽无数,岂有一棵树上吊死的道理,别宠也在情理之中。
其次,王皇后不能生养,直到如今也未给李治养下一男半女,李治岂有不恨的。
有人要为王皇后鸣不平了,兴许是李治本人的毛病呢,不过事实证明,不是李治的毛病,问题的确出在王皇后身上,因为别的妃嫔已经生养好几个了。
李治宠爱的另有其人,就是风情万种的萧淑妃。
萧姓乃是齐梁皇族,唐朝虽也没落了,但也出了萧瑀这样的开国元勋。
萧淑妃据说是昭明太子的苗裔,准确性不知道有多高,不管怎么说,王皇后所缺乏的那种女人味,那种风骚妩媚的言谈举止,萧淑妃可是擅长的很。
除了去感业寺私会媚娘,李治剩下的时间大都沉浸在萧淑妃的温柔之乡,把后宫统领王皇后晾在一边。
萧淑妃也争气,给李治养了一子两女,方方面面都打腰提气,令王皇后如芒在背。
王皇后因担心萧淑妃利用受宠的机会,撺掇皇上立她所生的儿子为太子,一旦如此,王皇后不但现在,将来都没好日子过了,于是就联合长孙无忌等朝中重臣,拥立李治的长子李忠为太子。
李忠并非嫡出,但王皇后养着,呼王皇后为母。
李治一看,立就立吧,无嫡立长,这也符合原则。
李治此时心思都在媚娘和萧淑妃身上,至于王皇后鼓捣什么,他才不往心里去呢。
李忠被立为太子后,情况依然没有得到改变,王皇后照样独守空房,萧淑妃夜夜承欢,几乎霸占了李治的床底私宠。
王皇后情急之下,又想出一条计策。
她知道李治经常到感业寺去,为的是私会落发为尼的武媚娘,这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宫中尽人皆知。
王皇后知道媚娘在李治心目中的地位,就横生妙计,要把媚娘弄进宫来,联手制衡萧淑妃。
一天,王皇后出人意料的驾临感业寺,主持迎出来的时候,心里突突直跳,担心皇后是兴师问罪来的。
这感业寺,原本该是清静之地,却成了皇上私藏情妇的地方。
主持手足无措,早把无量佛念了千声,垂手立着,等着王皇后发问。
王皇后一看那样的窘态,失声笑了,就问,你这挨千刀的老货,这时候知道害怕了,当初干吗去了,快去,把那个武媚娘给我叫来!
主持听了额头冒出了汗,吞吞吐吐的说,那武媚娘,她,今天……王皇后听她胡诌,厉声喝断,还不快去!迟了要你老命!主持哪还敢耽搁,风一阵似的去了。
没过多长时间,媚娘款款而到,可见李治恩宠无度,媚娘脸上红扑扑的,精神焕发,虽尽量掩饰,但在场的人都看得出来。
王皇后围着媚娘绕了一圈,不无醋意的说,你就是武媚娘?媚娘不知何事,只盯着眼前这个女人,一言不发。
主持忙过来说,媚娘,这就是当今的皇后娘娘,还不赶紧的行礼!媚娘多会来事,忙倒身下拜,甜言蜜语的奉承了一番。
王皇后听得心里舒服,心中暗想,要是这样的可人儿进了宫,何愁萧淑妃那狐狸猸子不望风溃败呢,我接引她入宫,她自然极念我的恩情,诸事也都可听我的。
打定了如意算盘,走过去将跪在地上的媚娘搀起来,又不住地打量。
好一阵子才说,媚娘,论理来说,皇上如此疼你,我就该早把你接进宫去,可叹我也不贤明,这事那事的就耽误了,今天才又想起来,万不能再耽误了,一大早的顾不得别的就到这感业寺来,告诉妹妹一声,从今往后将头发蓄起来,齐全了姐姐再来接你。
过了一段时间,王皇后就跟李治说,皇上,臣妾看你近来政事繁忙,顾不上休息,心里着实心疼,不如将媚娘接进宫来,一来遂了她的愿,二来也可替皇上分忧解困,免得总往感业寺跑,传出去不好听。
李治纳闷,皇后何时这等贤惠,惊讶之余,正中下怀,喃喃地说,接进来好啊!接进来好啊!不住地赞颂皇后是个有心人。
皇后嘴上说应该的,心里却暗恨,这回就让萧淑妃那骚女人好看!媚娘自从皇后走后,天天盼,日日盼,夜夜盼,这头发剪掉容易,蓄起来难,好不容易三四个月过去了,头发也出落得齐全了,又焦心的等待王皇后的消息。
这种等待好似焦渴的禾苗久盼甘霖一样,望眼欲穿。
左等右等,这一天终于等到了,王皇后遵守承诺,派人来交待了主持几句话,就匆匆将媚娘接进宫去了。
进宫之后,媚娘仅以宫女的身份伺候在王皇后身边,日日兢兢业业的,不敢多说话,见了李治也规规矩矩的,不像感业寺那样亲昵欢乐,不过,媚娘沉得住气,总算脱离了那死气沉沉的尼姑庵,剩下的事情就好办多了。
没多久,媚娘就发现,王皇后虽得不到皇上的宠爱,但背景不容小觑,柳奭、长孙无忌、褚遂良这些元老级的人物都是她这头的,要想在宫中立稳脚跟,离不开王皇后的扶持,因此尽心尽力,把王皇后侍候得舒舒服服的,一点毛病都挑不出来。
王皇后觉得媚娘没有异志,对自己也忠心耿耿,就跟李治夸奖媚娘,说她是难得的一个体贴入微的人,当宫女真是白搭了,不如纳为小老婆吧。
李治正求之不得呢,顺水推舟,就进封媚娘为昭仪,别置寝宫。
可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为了赶走前门的狼,不惜迎来后门的虎,狼是赶跑了,老虎却盘踞着不走,比狼还令人头疼。
媚娘封为昭仪后,李治,萧淑妃那里不去了,王皇后那里也不去了,因为心爱的人儿不再是那里的宫女了,成天的只往媚娘的寝宫里跑。
媚娘有了自己的地盘,再也不受皇后的辖制,没有几天功夫,就取代萧淑妃的地位,成了皇帝专宠的对象。
王皇后大吃了一惊,终于后悔自己的开门揖盗的行为。
俗话说,请神容易送神难,媚娘再想赶走是万不能的,对付起来也远比萧淑妃难得多。
王皇后心里一沉,大骂媚娘忘恩负义,同时想起了萧淑妃,顿生同病相怜之情。
不行,绝不能让武媚娘得遂心愿!王皇后嗓子里咕哝出一句。
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 王皇后不过是路边的燕雀,媚娘却是攀山越水的鲲鹏,燕雀焉知鲲鹏之志哉!媚娘之志,绝不在跟王皇后和萧淑妃夺床争宠,那只是方法路径,眼光盯紧的却是皇后宝座。
王皇后觉察到自己的愚蠢之后,决定跟萧淑妃摒弃前嫌,结盟共同对付武昭仪。
萧淑妃因为失宠也对媚娘深为怨恨,两相都是失意人,结盟的想法不谋而合。
可是,她们已走上穷途末路,没有多少日子好混了。
媚娘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开始展开手段,施展手腕,一步步逼王皇后就范。
王皇后因性格率直,身边没有知心的人,说话做事又不讲究方式,得罪了不少下人,媚娘就将这些下人笼络过来,为自己效命,监视皇后的一举一动。
皇后若是发牢骚,言语中对李治有所冒犯,很快就传到李治耳中,因此越发的冷落她了。
永徽四年,媚娘为李治养下一女,在此之前已生过一男,就是代王李弘,不过李治仍爱若珍宝,对媚娘更加宠爱。
王皇后作为后宫统领,尽管与媚娘争宠争得白热化,也要顾及李治的感受,经常过来看视。
她又没有生过小孩,见了孩子,油然而生一种亲近的情愫,这也是人之常情。
过了年,虽然已聆听到春天的脚步,可万物仍笼罩在一片肃杀当中,宫殿上披着雪,天空灰色暗淡,鬼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呢。
很快就到了元宵佳节,长安城中到处张灯结彩,皇宫自然是五彩缤纷,大红灯笼高挑,每个角落都喜气洋洋的,好一派节日气氛。
御花园举行灯会,后宫的嫔妃、宫娥、太监都跑去赏灯了,媚娘因小孩在怀,不方便出去,呆在寝宫里,逗弄孩子玩耍。
窗外灯火通明,炮仗的光焰红透了窗棂纸,照得屋里亮堂堂的,小孩子恐惧了,哇哇哭个不停。
正哭着呢,有人报说,王皇后到了。
媚娘一愣,这个时候她来做什么?不敢怠慢,起身将孩子交给奶娘,就迎出去了。
皇后就带了两个跟班的,浑身上下一股冷气,显然刚从御花园来的。
媚娘刚要行礼,王皇后就说,免了吧,怪冷的,要那些繁文缛节做什么,妹妹刚出了月子,千万注意身体,别让皇上担心,也就是体谅我了。
媚娘忙往里边让,王皇后径直来到小孩那里,见小孩脸蛋红扑扑的,呼吸有些急促,表情也不同往常,也没往心里去,毕竟不是亲生,心想不过是天寒所致,抱起来不住的逗弄,欢喜得不得了。
要是后宫和睦,这一幕也不失温馨融洽,怎奈互相视若仇雠,脸上的笑容总显得干瘪,逢场作戏罢了。
世上有多少凶险的事,都是从逢场作戏中而来。
王皇后抱了一阵子,那小孩老是蹬踹不已,渐渐吃不消了,就放到奶娘的怀里。
奶娘想孩子必是饿了,将其放在床上,出去净手准备给孩子喂奶。
小孩子不知什么原因,呼吸越发急促,憋得脸通红,四肢挣扎,看得出难受至极。
那边媚娘正和王皇后闲谈乱扯,过了好长一段时间,王皇后才起身要走,媚娘赶忙披了冬衣,将王皇后送出宫门。
等回来,却发现大事不好。
那小孩子脸色青紫,竟暴卒于床上。
媚娘惊叫了一声,感到天旋地转,登时昏死过去。
宫女们也吓傻了,一边抢救媚娘,一边派人去御花园叫李治过来。
媚娘一时背过气去了,很快就苏醒过来,哇的一声恸哭失声。
不过,她确是个有手腕有策略的人,幼女新丧,痛彻心肺,但不能只念着那无福的小家伙,人还要往前看,目前最重要的是扳倒王皇后,这件事正好用来做文章。
读者上帝作见证,那孩子确实因病暴卒的,呼吸急促,四肢乱踹,都是先兆,既非王皇后陷害,也绝非武则天亲手将其扼杀,那都是载于野史,后人不同立场者杜撰的,不过,媚娘却要拿来做文章,这位女士的心机,确实让人生畏。
时间不大,李治气喘吁吁的跑来,还没进门呢,就问怎么回事。
宫女们不敢说,唬得站在一旁,哭天抹泪。
李治震怒了,大骂道,一群没用的东西,到底怎么回事还不从实讲来!忸怩了一阵,宫女们才异口同声地说,刚才皇后来过,走了以后,小公主就不行了。
说完又都呜呜哭起来。
显然事先已受了媚娘的教导。
这时,媚娘一头扑到李治怀里,大放悲声,哭得死去活来,断断续续地说,以前妾与皇后争宠,不过是女人天性,争风吃醋而已,没想到皇后竟然妒嫉我为皇上生育女儿,几次三番的来害,苦没有机会,没想到这次竟将我们的爱女扼杀了,我还有什么活路……李治也流泪下来,心疼女儿,也心疼媚娘,好一阵抚慰,然后大怒道,好个胆大的王氏,以前与萧淑妃一同构陷昭仪,现在又干出这等事来,气煞我也!因此就起下废后的心思。
读者上帝要问,皇上乃九五之尊,想废谁废谁,想立谁立谁,何故起下心思却不当机立断的把王皇后废了呢。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
皇后不仅是皇帝的老婆,还是国家机构,母仪天下,岂是擅自废立的,况且李治新登大宝,处处离不开贞观元老的辅弼,王皇后与这些人关联甚深,不是随便就动得了的。
不过,事情也在慢慢的起变化。
王皇后虽蒙受不白之冤,但无从申辩,皇上心思都在媚娘身上,哪有工夫听她辩解,因此越发失宠,连带的他的舅舅柳奭担惊害怕,上了一道奏折乞骸骨,李治未做挽留,随他去了。
可怜的王皇后看不清风向标已变了,事情的性质已从女人争宠转变到政治斗争上来,媚娘不止一次的鼓励李治培植自己的势力,摆脱贞观元老的控制,一下子道出了李治的心声,将媚娘呼为知己,无话不谈。
王皇后仍不甘心,再次蠢蠢欲动。
她将母亲魏国夫人柳氏请进宫来,商量对策。
柳氏懂得什么,半截子入土的人了,只会出馊主意。
她建议女儿使用“厌胜”之术,就是将媚娘的生辰八字刻在草人上,用针刺其心,据说能感应到媚娘身上,心智昏迷,发狂而死。
汉武帝何等英雄,晚年也因巫蛊之祸,错杀太子,牵连无数。
这对油脂蒙了心的母女不以史为鉴,竟搞起这样不知死活的阴谋,很快就被媚娘安插的线人发觉了。
媚娘向李治打了小报告,李治听后,十分震怒,将柳氏赶出宫去,再不许进宫门半步。
此事之后,李治决心废掉王皇后,立媚娘为皇后。
废后有两层含义,一是将媚娘得宠的事实,以国家机构的方式巩固下来;二是要向左右朝局的贞观元老发起挑战,让他们知道贞观时代已经结束,李治时代已经来临,要是看不清形势,顽固死保既得利益,结果只有一个,死!其实,真正要来临的是武媚娘时代,因为李治所做出的种种决策,都明显的带有武媚娘的色彩。
媚娘要想如愿以偿的当上皇后,就必须同贞观元老作决裂,因为他们支持的是王皇后,而不是自己。
媚娘的策略是,鼓励李治同旧势力——贞观元老划清界限,建立听命于自己的政治集团,取而代之。
这一过程,凸现了媚娘作为女政治家的特质,为其以后经营自己的帝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废后·朝会·血谏李治清楚废后势在必行,不废后,就不能跟贞观元老的势力决裂,就不能建立自己的权威,自己这个皇帝当起来也了无意趣,自己心爱的人儿媚娘也不能如愿当上皇后,最终归结为一句话,必须将废后进行到底!自古皇权与相权斗争异常激烈,这次恐怕也不能例外。
贞观元老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势必死保贞观遗产和既得利益,誓死也不肯退步;李治和武媚娘也必将全力以赴,建立新的权威,开启自己的时代。
为了让读者上帝明了永徽年间的时局,先将朝中诸势力的情况略作说明。
首先,实力最强大也最雄厚的一派,即所谓的贞观元老派,包括长孙无忌、褚遂良、韩瑗、来济、于志宁等,这些人大多是贞观大帝钦点的顾命大臣。
该派系首领长孙无忌,位列三公,位高权重,还是李治的亲舅舅,称得上权倾朝野,无人能制。
他与其他贞观元老,经过多年的经营,已形成利益交织、盘根错节、根深蒂固的政治集团,实难撼动,而且做事专制,引起上至皇帝,下至百官的不满。
最明显的事实是,长孙无忌通过高阳公主与其老公房遗爱谋反一案,罗织罪名,排除异己,将宗室吴王李恪、荆王李元景一网打尽,引起李治的极度不满和高度警觉。
媚娘也适时地提出,长孙无忌羽翼坚固,若不铲除,这傀儡皇帝的滋味很不好受,李治深以为然。
其次,受到长孙集团排挤的,虽也是贞观元老,但却多年处于边缘状态,无人问津,代表人物就是李勣。
李勣本姓徐,就是《隋唐演义》里面大名鼎鼎的徐懋公,起身草莽,后来追随李世民建功立业,最后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就是因为他的出身,与长孙无忌有天壤之别,因此遭到猜疑、排斥,受到不公平待遇。
媚娘明晰此种情况,提醒李治,李勣是个大有用处之人,李治会意,把李勣封为司空,位在三公之列,与长孙无忌平起平坐。
此举意图明显,就是重新起用李勣,牵制专横跋扈的长孙无忌。
再次,就是媚娘私下经营的一派势力,该派系效命于李治和媚娘,属于激进派、新生力量,主张树立新皇帝(区别于贞观大帝)的权威和拥立媚娘为皇后。
其得力干将有两名,许敬宗和李义府。
许敬宗这个人地方色彩比较浓厚,官拜郑州刺史,因不满长孙集团擅权当政,上表请求辞职。
李治拿不定主意,就询问媚娘。
媚娘此时正竭力的营建自己的势力,正好把许敬宗拉入自己的阵营,就让李治 把许敬宗召回长安,左右侍奉。
许敬宗回长安后,媚娘秘密召见了他,说明皇上起用许敬宗乃是她的主意。
许敬宗感恩戴德,知道媚娘想要夺取皇后之位并立她的长子李弘为太子的意图后,表示支持,建议媚娘不要急躁,目前紧要的还是网罗人才、获取人心,然后方可伺机而动。
李义府,绰号“李猫”,历史上小有名气,为人表面上逢人就笑,背地里狭隘猜忌,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
这个人最大的优点就是笔杆子厉害,天生作御用文人的材料。
因受到长孙集团的排挤,久久不得志,经许敬宗外甥王德俭的引荐,成了媚娘私人势力的一员。
永徽年间的时局差不多就是这个情况,或早或晚,或前或后,取其大概。
如果再谈谈趋势,就是长孙集团飞扬跋扈,虽出了不少名臣,但失道寡助,站到了历史趋势的对立面,而另外两个派系实力弱小,不堪于长孙集团比肩,然而顺应了历史潮流,只待轰轰烈烈的一战,结局立判。
彻底摊牌之前,李治和媚娘做了两个部署,一个是让许敬宗充任礼部尚书,此举先声夺人,使许敬宗在废后改立一事上享有充分的发言权;二是将李义府提升为中书侍郎,正式进入中枢。
在此之前,李义府上表,建议废掉王皇后,改立武昭仪,以顺应民意。
永徽六年九月初一,李治在媚娘的授意下,决定向长孙集团宣战。
这日上罢早朝,李治叫太尉长孙无忌、司空李勣、左仆射于志宁、右仆射褚遂良四人留下,另有要事相商。
长孙无忌等为官多年,政治经验丰富,猜中必是因为废后改立的事情,皇帝要有动作了。
褚遂良说,如果所议的是废立之事,我自然要当这急先锋,一旦发生争执,切不可使皇上背负恼怒娘舅、责骂功臣的恶名。
长孙无忌与褚遂良商量妥了,才与于志宁一起进内殿,里边李治和司空李勣已等候多时。
人到齐了,没有多少寒暄,李治直截了当的说,天下最大的罪过,莫过于绝嗣,今皇后无嗣,武昭仪有子,我想改立武昭仪为皇后,公等有什么意见吗?长孙无忌与褚遂良对视一下,果然是废立之事,褚遂良略点了点头,正颜厉色地说,皇上,皇后出身名门,贞观年间就嫁入东宫,无愧妇德,曾记得先帝病重的时候,拉着你跟皇后的手对老臣说,我的好儿子、好媳妇今天就托付给你了,皇上也曾在场,言犹在耳,难道皇上忘怀了吗?况且当今的皇后并无过错,恐怕废不得,绝不能违背先帝的意愿!
褚遂良出手果然老辣,初次交锋就抬出先帝做挡箭牌,一要提高自己反驳皇上的底气,你看我,堂堂正正,按先帝的意思办事,问心无愧;二要打击李治的傲气,别看你是皇帝,离不开我们这些顾命老臣,我们是先帝指定辅佐你的,你不能违背先帝之道。
长孙无忌没有表态,但沉默即是最好的表态,意思就是褚遂良的意思也是我的意思,我也是反对废掉王皇后的。
李治无话可说,初次交锋就败下阵来,当即觉得人世间寡然无趣,受挫感十分强烈,没再坚持就让这些元老都退下了。
回到大内,媚娘一看老公霜打的茄子一样,就知道废立的事不顺利,好生劝慰,极尽温存,又说要再接再厉,不可轻言失败。
九月初二,李治又通知四人朝会,事先在内殿宝座的后面挂了一副帘幕,媚娘躲在帘幕后面偷听他们谈些什么,态度如何。
结果只有长孙无忌、褚遂良、于志宁到了,司空李勣告病缺席。
聪明的读者上帝明白,这就是躲了,他们三个串通好了,反对皇上,李勣不是他们一路的,也看不惯他们的跋扈行为,朝会也不会有结果,不如躲了。
没想这一躲,竟错过了一场好戏。
啥好戏?
朝会上,李治先开的口,还是昨天的老问题,问这些元老对废后的态度。
于志宁首鼠两端,一会看看皇上,一会看看长孙无忌,一言不发。
长孙无忌呢,早就商量好了,不到关键时候绝不能轻易表态。
只剩下褚遂良出马了,老头也豁出去了。
他反驳说,皇上要别立皇后不是不可以,但要从天下的名门望族中挑选,武昭仪曾侍奉先帝,尽人皆知,皇上岂能掩人耳目?要立武昭仪为皇后,岂不遭后世讥笑?皇上若执意如此,上有愧先帝,下自招恶名,国家败乱就不远了,今天老臣冒死直谏,罪当万死,倘能不辜负先帝重托,烹了我也心甘情愿!
褚遂良知道媚娘不是善茬,要是立为皇后,恐怕他们这些贞观元老都没好日子过,因此言辞火爆,慷慨激昂。
正碰到李治和媚娘最忌讳的那根神经。
李治听褚遂良揭了老底,非常尴尬,脸上火烧一样。
褚遂良看皇上不为所动,步步紧逼,把笏板扔到阶前,不无失望的说,还陛下此笏,乞放归田里!意思就是,既然你不听我的,这官我也不当了,放归田里吧。
不但言语充满威胁意味,还解下头巾,磕头不止,不一会儿,头就磕破了,鲜血直淌。
事情到了这种地步,长孙无忌再也坐不住了,向着李治说,褚遂良是先帝顾命的大臣,有罪不可加刑!朝会又不欢而散。
事后,未能参加朝会的侍中韩瑗两次上书,反对改立媚娘为皇后,也是苦口婆心,眼泪鼻涕都派上了用场,可惜,没有什么效果,这次李治吃了秤砣,铁了心了,非要立媚娘为皇后不可。
成为皇后及其以后 贞观元老如此强力抵制,真让李治和媚娘大伤脑筋,尤其李治胆气不壮,手段不高,有时候真想放弃,怎奈媚娘志在必得,他也只好硬着头皮上了。
实在无计可施了,媚娘决定向不肯出头的司空李勣问计,她知道李勣长期遭受长孙无忌等人的排挤,心中怨气不小,只要皇上出马,当面相求,李勣一定不会袖手旁观。
于是,李治密诏李勣入朝。
面对这位开国元勋,李治没有隐瞒什么,而是袒露心迹,实话实说,废后改立之事,褚遂良坚决反对,他是顾命大臣,如此顽固抵制,难道我就非得妥协不可吗?李勣心里明镜似的,长孙集团专横跋扈,妨害了新皇帝的权威,大概不会善终,武昭仪将皇上套得牢牢的,不达目的绝不会罢手,想起来,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也着实可恨,真应了那句话,不是不报,时刻未到,因此轻描淡写的说了句,废立之事乃是皇上家事,何必看外人脸色行事?李治闻听此言,醍醐灌顶,心结一下子就解开了。
是啊,这是我的家事,我想怎么解决就怎么解决,多余征询那些老臣的意见;媚娘知道后,心里也有了谱,胜败在此一举了,这回要让长孙集团一败涂地。
许敬宗这时也开始发力,他不止一次到长孙府上劝说长孙无忌同意皇上改立一事。
长孙无忌哪里听得进去,瞧不起许敬宗,将他骂了个狗血喷头。
许敬宗也不好惹,就在朝堂上说,田舍翁有钱了还要换掉老旧妇,娶新媳妇呢,何况当今天子,富有四海,改立一个皇后,有什么不可以?不可小瞧舆论攻势,作用至关重要。
这个节骨眼上,许敬宗的这番话,作用很大。
一是,一句话点醒那些看不清趋势的朝臣,让他们在废立一事上,选择好立场,免得将来后悔药都没处买去;二是,李治发现改立皇后这件事,并不是孤立无援的,长孙集团也绝非铁桶一块,自信心大大增加了。
许敬宗的话很快就见效了。
渐渐的李治身边聚拢了一批人,这些人出身寒微,大都受过长孙集团的打压,成了支持拥立媚娘为皇后的铁杆力量。
这下有底了,李治再也不用前怕狼后怕虎的,寻了个机会,将褚遂良远远地贬到潭州做都督去了,不久,又贬到化外之地的越南,最终老死异乡。
你不是反对吗,我把你流放赶走,看你怎么阻止。
褚遂良的遭贬,给长孙集团敲响了警钟,也宣告了这样一个事实:李治和媚娘胜出了;长孙集团元气大伤,一时难以恢复。
永徽六年十月十二,李治下诏,废除王氏的皇后之位,流配岭南。
十九日,再次下诏,册封武媚娘为皇后,大赦天下。
这一天,距媚娘出感业寺仅仅四年有余。
十一月初一,举行迎娶和册封大典。
李治委派李勣和于志宁为正副使,持节到武府中迎娶媚娘,并举行册封仪式。
媚娘笑容灿烂,仪态大方,凤冠霞帔,接受了皇后的印玺和敕封的册书,礼毕,随着皇家的迎亲队伍,浩浩荡荡的奔皇宫而来。
热闹过后,媚娘端端正正的坐在皇后的宫中,脸上流露出胜利者的喜悦。
人生最快意的事情莫过于得偿所愿,此时此刻的媚娘最有体会。
她脸上的笑容,灿若桃花,而皇后座下的累累白骨,却让人触目惊心。
然而这不是个结尾,只是个开头。
鲜血还要继续流淌,阴谋还将继往开来,血红的历史告诉后人,女人时代开启了,一个女人的野心开始膨胀、发芽、结果,这一幕将是天崩地裂、惊心动魄的,所谓的大男子的眼,也会被刺得生疼,心里五味翻滚,不知道是妒嫉,还是鄙夷,总难说出。
爱情是一杯毒酒,让人心有余悸,却不顾生死。
有人质疑,媚娘是不懂得爱的,在她眼里只有权力、阴谋,是个不折不扣的野心家、阴谋家。
不敢苟同,最起码对历史人物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评价。
媚娘是懂得爱的。
长期生活在阴暗的宫廷世界,性格难免会渐染诡诈、善用阴谋,那也是环境使然,如果以此作为她不懂得爱的依据,则大大唐突了。
她一直到成为皇后之前,对李治的爱是深沉而又热烈的。
他们两个性格不同,李治生性懦弱,遇事不果断,而媚娘呢,富有心计,做事果敢,手段强,手腕硬,处处都可作李治的弥补,李治一开始对媚娘的性格是欣赏,后来是钦佩,再后来就是依赖了,这是一个渐次递进的过程,感情也随之升华。
媚娘比李治大几岁,性格早熟,很小就入宫,但没得到过宠爱,心底里对爱的需求非常强烈。
当李治出现时,她枯死的心灵终于再次冒出汩汩清泉,那种感觉一定会令她铭刻终生,什么时候都忘不了,心里突突直跳,见面了左右不得劲,不见面了又想的紧,有一天终于抵抗不住诱惑了,激情像火山一样喷涌,造就了一段不伦之恋。
感业寺内,多少个日夜,李治和媚娘相拥度过,其中多少缠绵悱恻,山盟海誓,伴着山寺钟磬之鸣,久久不歇。
是什么促使李治不顾天下非议,一次又一次的到感业寺私会媚娘,打着这样那样的旗号?答案只能是爱情,爱情的力量。
倍受绝望折磨的媚娘,总能在最无助的时候,迎来希望的曙光。
出了感业寺,进了皇宫,媚娘感到李治受制于贞观元老,没有作为皇帝的威严,为此,她计谋频出,步步捍卫李治的尊严。
不要以为废后一事,乃是媚娘在弄权使诈,非也,废后是他们两个同心合力的杰作,你为了我,我也为了你,把命运拴到一股绳上,生死与共,荣辱与共。
倘若爱情解释不了这一切,不知道还有什么更合适的说法。
人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特性,不能一概而论。
女皇帝武则天与那个武二囡、武媚娘、武昭仪是不同的,她们是同一个人,却是不同的爱情载体。
媚娘成为皇后以后,情况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舔尝到权力美味的武皇后,野心如脱缰的野马日益狂热,渐渐地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李治则由于身体原因,不能视朝,诸事都委托皇后处理,为什么呢,说到底还是信任,彻头彻尾的信任。
从李治患病,到他死,再到媚娘称帝,他们之间的爱情又经历了由生到死、由多到少、由有到无、由存到灭的过渡,情况也变得复杂异常,不能单从爱情一面考量了。
爱情是杯毒酒,没喝过的想喝,喝过的还想再喝,这就是毒酒的魅力。
饮过毒酒,才知道真的自己,真的爱人,才懂得无论出了什么事,都要一起面对,就是火堆,也要义无反顾地去闯,同生共死。
谁叫同饮了那杯毒酒呢?中毒太深,无法自拔。
本篇结束明日为大家讲述——
杨玉环,云想衣裳花想容
李隆基与杨玉环之间的爱情并非想象中的那样美好。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只不过是骗人的把戏,白赚了后人大把眼泪。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也是因为杨玉环死后李隆基心中内疚太甚,夜里辗转难眠。
他们的爱情是断了翅的飞不起来的比翼鸟。
马嵬坡前李隆基犹豫的一刹那,已经注定了这场爱情的结局。
杨玉环是政治阴谋的牺牲品,李隆基为了政治目的祭出了他的“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贵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