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守敬的主要贡献是什么方面
郭守敬在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史上贡献巨大,被誉为元朝科学第一人,郭守敬一生的贡献主要在于天文学,郭守敬在天文方面有以下几个贡献。
1、参与制定了《授时历》。此书不但在天文数据上有巨大进步,而且在天文学的计算方法方面也有重大的创造和革新。
2、创造景符、仰仪等天文仪器并反复运用了针孔成象原理。这在中国光学史上也是比较突出的成就,体现了中国古代较高的光学知识应用能力。
3、使用“四海测验”法结合改进、创造的天文仪器,进行了许多精密的天文观测,从而使《授时历》的编制有了可靠的观测基础。郭守敬所从事和领导的观测项目甚多,如冬至时刻、二十八宿距度和星表、四海测验、黄赤交角以及一些历元时刻的测定,其中大部分数据都是中国古代历法史上最精确的,或近于最佳的。
4、提出地理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海拔”的创始。郭守敬曾提出,以海平面作为基准,比较大都(今北京市)和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两地地形高下之差,这是地理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海拔”的创始。
5、为完成《授时历》工作创制了十二件天文台上用的仪器。四件可携至野外观测用的仪器,其名载于齐履谦所撰《知太史院事郭公行状》中,分别为简仪、高表、候极仪、浑天象、玲珑仪、仰仪、立运仪、证理仪、景符、窥几、日月食仪以及星晷定时仪十二种(但史书记载中合计仪器总数为十三件,有的研究者认为末一种或为星晷与定时仪两种)。
郭守敬,字若思,金正大八年(公元一二三一年)出生于河北省邢台县,是元代一位著名的天文学家和水利专家,也是十三世纪世界上杰出的科学家。由于郭守敬孜孜不倦、刻苦钻研、勤奋实干,所以在天文、历法、水利和数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郭守敬是杰出的天文学家,也是卓越贡献的水利专家,既是成绩优异的数学专家,又是具有独特精神的仪器制造专家。郭守敬这几个方面的成就,在当时科坛居世界首位,领先世界水平三、五百年。
关于郭守敬在天文方面的贡献
▼
改制天文仪器
郭守敬发明的简仪
郭守敬为修历而设计和监制的新仪器有:简仪、高表、候极仪、玲珑仪、仰仪、立运仪、证理仪、景符、窥几、日月食仪以及星晷定时仪12种(史书记载称13种,有的研究者认为末一种或为星晷与定时仪两种)。
元初的天文仪器,都是宋、金时期遗留下来的,已破旧的不能使用了。郭守敬就在原仪器的基础上进行改制,并在实践中重新设计,在三年的时间里,改制和从新创造了十多种天文仪器。其中主要的是简仪、赤道经纬和日晷三种仪器合并归一,用来观察天空中的日、月、星宿的运动,改进后不受仪器上圆环阴影的影响。高表与景符是一组测量日影的仪器,是郭守敬的创新,把过去的八尺改为四丈高表,表上架设横梁,石圭上放置景符透影和景符上的日影重合时,即当地日中时刻,用这种仪器测得的是日心之影,较前测得的日边之影精密得多,这是一个很大的改进。
至元十六年(公元一二七九年),郭守敬为同知太史院事时,向元世祖忽必烈建议说:“唐开元年间,令南宫说天下测影,书中见者有十三处,今疆域比唐代大,若不远方测验,日月交食分数,时刻不同,昼夜长短不同,日月星辰去天高下不同,即日测验人少可先南北立表取直测影”,见《元史·郭守敬传》。元世祖接受了郭守敬的建议,遂派监候官十四人分道而出,在二十七个地方进行了天文观测,告成观星台就是当时二十七处观测站之一,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四海测验”。郭守敬从上都(多伦),大都(北京)开始历经河南转抵南海跋涉数千里,亲自参加了这一路的重要测验。告成(古阳城),当时属河南府(即洛阳)管辖,观星台的兴建和观测日影就在此时。当时,这里观测的结果是:河南府--阳城(即今告成)北极出地三十四度太弱,见《元史·天文志》。
编制《授时历》
来源:网络
郭守敬根据“四海测验”的结果,并参考了一千多年的天文资料,七十多种历法,互相印正对比,排除了子午线日月五星和人间吉凶相连的迷信色彩,按照日月五星在太空运行的自然规律,在至元十七年(公元一二八零年),编制成了新历法——《授时历》。《授时历》推算出的一个回归年为三百六十五点二四二五日,即三百六十五天五时四十九分十二秒,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实际时间,只差二十六秒钟,和现在世界上通用的《格里高利历》(俗称的阳历)的周期一样,但《格里高利历》是一五八二年(明万历十年)开始使用,比郭守敬的《授时历》晚三百多年,在国际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至元二十三年(公元一二八二年),郭守敬迁升太史令,郭守敬仍继续天文观测和天文学的研究及著述工作,在有关天文学的著作,郭守敬有十余种,一百多卷。这些著作,当时藏于官府,除《授时历》经后人载入《元史》外,其它著作均未流传后世。
监修通惠河大运河
郭守敬晚年又转向水利工作,至元三十八年春(公元一二九一年)春,任督水监,郭守敬建议同北京至通县开挖一条新运河和大运河相连,以解决从南方至北京的水路运粮问题。当时元朝政府从南方调运大批粮食到北京,大运河是南北交通的重要水路。但大运河只通到通县,从通县到北京,全靠陆路运输。在阴雨连绵的季节,人畜的疾病死亡和粮食霉烂糟踏非常严重,使元朝统治者最感棘手,郭守敬提出开挖大运河的建议,很快就被元世祖采纳,并下令马上动工,宰相以下的文武百官都参加了开工典礼,郭守敬担任了总工程负责人。郭守敬根据北京附近的地势西北高的特点,把昌平县北的白浮村神仙泉的水导入昆明湖,再引进城里的什刹海,然后流入运河,在这段运河中设置一些提坝和可以升降闸门来调节水量,使大船通行,这是郭守敬在水利工程上的创造性的设计,全部工程一年完成,定名通惠河,郭守敬兼提调通惠河漕运之事。通惠河通行后,从南方运粮可直达北京,对发展南北交通和漕运事业起了很大的作用。
人物纪念
郭守敬纪念馆在西海北沿汇通祠内,为社科类专题人物纪念馆,1988年10月建成开馆。
汇通祠始建于元代,最初名镇水观音庵,郭守敬曾长期在此主持全国水系的水利建设设计,乾隆年间重修,改名汇通祠。1986年复建。建筑造型得体,格调素雅,步入园中,小径蜿蜒,假山叠石,错落有致,登高放眼,可见清水悠悠,小桥卧波,林荫掩映。
为了纪念这位中国有名、世界有名、天上也有名的伟大科学家。1962年,我国邮电部发行了绘有郭守敬半身像与简仪两枚纪念邮票。1981年国际天文学会在北京召开会议,隆重纪念郭守敬诞辰七百五十周年,国际天文学会,将美国在月球上发现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郭守敬山”。1977年,经国际小行星研究会批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把郭守敬在1964年发现的编号为2012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郭守敬星”。
郭守敬曾制定《授时历》,精确推断以365.3425天为一年,并主持制造过简仪、仰仪、高表等十多种天文仪器。这些成果都比欧洲早300年。郭守敬最大的成就是在水利方面,从“郭守敬与大都水利”展览中可窥见一斑。郭守敬一生中大部分时间从事水利建设,足迹遍及半个中国,完成大小百余处河渠泊堰的治理,对大都水利的建设贡献最为突出,曾主持开发当时为大都水源的白浮堰,开通惠河,促进了元大都的经济发展。馆内还展出有元代水关模型、元代粮船的铁锚和有关的书籍。此外还介绍了郭守敬在河北等地的治水功绩。
郭守敬是杰出的天文学家,也是卓越贡献的水利专家,既是成绩优异的数学专家,又是具有独特精神的仪器制造专家。郭守敬这几个方面的成就,在当时科坛居世界首位,领先世界水平三、五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