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同学“女瓜王”吴明珠的瓜“红心脆”、“早佳西瓜”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www.tl6.net
2012年,“永远18岁”的苍井空发微博说日本西瓜太贵,一小块就要498日元,折合人民币都要38……中国的吃瓜群众很纳闷:怎么日本吃个瓜这么贵呢?
其实不是日本的瓜贵,而是我们的瓜便宜!在吃西瓜这个领域,你根本想象不到中国有多牛。
2016年,世界西瓜总产量为1.17亿吨,中国产量近8000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68%。
生产这么多瓜,出口了多少?不到0.1%。
不仅出口少,还又进口了一些。
也就是说,占地球人口20%的中国人,吃掉了地球上近70%的西瓜。
为什么我们在吃西瓜方面这么拽?这和袁隆平的女同学吴明珠有关。
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这位“中国女瓜王”的传奇故事。
一、 1930年,吴明珠在武汉一个书香门第诞生时,爷爷看着这个唯一的孙女很高兴,视她为掌上明珠,给她取名为“明珠”,长辈们也都对她格外宠爱。
吴明珠不负众望,从小口齿伶俐,记忆力超人,19岁时,成功考入西南农学院园艺系果蔬专业,和同岁的袁隆平成为同届校友。
由于成绩优秀,待人热情,唱歌比赛还老得第一名,吴明珠很快被推举为团总支宣传委员。
那时候流行苏联文学,她经常组织同学们一起阅读,从英雄人物的故事中汲取力量。
男生们见到这样一位长发飘飘的可爱女生,纷纷喊她“校花”。
一般女孩子听到这种赞扬,即使脸上不表现出来,心里也会喜不自禁。
吴明珠却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她竟剪去了如瀑的长发,看起来就像个假小子。
因为她对当“校花”毫无兴趣,不想在这方面浪费时间。
她也没想过谈恋爱,但一位女同学却提醒她,说有个找她下棋的男生,看她时眼神特温柔。
这位男生,就是睡在袁隆平上铺的兄弟杨其祐。
和袁隆平一样,杨其祐也是不修边幅但才华横溢,此人不仅棋艺精湛,还拉得一手好二胡,被推举为学生会主席。
一个是学生会主席,一个是团总支宣传委员,每当学校组织活动,这两位“干部”就格外忙碌,接触较多,渐渐熟悉起来。
时间一长,同学们就起哄,让她们合演一个节目。
吴明珠毫无扭捏,爽快答应。
两人在舞台上一弹一唱,清脆的歌声缠绵在婉转的琴声里,台下响起阵阵叫好声。
一次下棋活动中,杨其祐主动找吴明珠PK。
然而,吴明珠虽被让了两步棋,依旧不是对手。
好胜心强的她一改往日的严肃,先是撅嘴撒娇,然后跳起来耍横悔棋。
海棠本就迷人,何况迎风起舞。
杨其祐看得神迷,呵呵地笑着,也不说答应,也不说不答应,把吴明珠急得满脸通红。
有位女同学看出端倪,跟吴明珠喊:“杨其祐对你有意思!”杨其祐一喜,这女同学却紧接着又补了一句,把杨其祐雷得差点当场石化。
二、 女同学先是一语道破杨其祐的心思,接着,就很不厚道地说:“这人邋里邋遢,不讲卫生,别和他好!”杨其祐那个心情,简直像坐上了过山车……好在吴明珠很有主见,连忙说没有的事。
不过从此,她的心里,也有了一种特别的感觉。
但她也并未着急展开恋情,而是继续把所有心思都放在了功课上。
大二暑假,学校组织了为期30-50天的实习。
上第一堂实习课时,老师先教大家装好锄头把,然后分给每人一条长约20米、宽1.5米的地,说:“深挖15公分,挖不完的人不下课。
”吴明珠家境优渥,从来没干过农活。
但天性要强的她,硬是握紧锄头,弯腰低头,一锄头一锄头地完成了这30平的任务。
全挖完时,双手磨起了许多血泡。
而这,仅仅还是一个开始。
第二堂实习课,这位花一般的女孩就与大粪打起了交道。
老师让每个人做一个小温床,自己挑粪、播种、管理。
想要干园艺,就必须下这种苦功夫。
没过多久,学校迎来了一位叫刘佩瑛的女教授。
她从美国归来,把蔬菜水果视作自己家的孩子,每天清晨早早地就到试验地里观察。
这些推崇实干的凛冽校风,把学生们吹得格外坚韧。
1953年临近毕业时,大家都开始规划未来,恰好前两届的毕业生寄回了信,说新疆园艺事业前景大好,还特别缺人才……23岁的吴明珠,一心想为人民服务,正憧憬着到基层研究果蔬,让全国百姓都吃上她培育的优良品种。
听到学长们的呼唤,她立马下定决心,想到“瓜果之乡”新疆去种瓜。
但她前往新疆的梦想,却经历了异常的波折。
先是学校让她留校任教,校领导亲自出马,邀请她到北温泉游泳谈心。
结果反倒被吴明珠的诚恳打动,决定放她飞去。
但西南人事局又不同意,他们按照服务分配的第一志愿,把她分到了西南农林局工作……吴明珠在毕业和同学们告别之际,才与杨其祐正式确定了恋人关系。
杨其祐考上了北京农业大学的研究生,师从著名小麦遗传育种学专家蔡旭。
吴明珠和杨其祐才确定关系就天各一方,虽然不太情愿,但丝毫没有影响两人的工作和学习。
一年之后,吴明珠被选送到中央农村工作部,奔赴北京,和男友顺利会师。
然而,即使是和恋人相见的喜悦,也无法覆盖她失落的情绪。
三、 得到了无数人梦寐以求的首都公务员职位,吴明珠却时刻准备着离开北京,理由竟是:“这不是基层,我想到最艰苦的地方放飞梦想……”她向男友表明了去边疆的想法,男友表示支持:“农业专家当然要扎根于土地,才能够有所成就。
”两人就商量说,无论谁先得到基层的工作,对方都要全力支持。
没过多久,吴明珠还真等到了机会。
1955年,新疆领导专程跑到中央要干部,特别指出新疆日照充足,降雨量少,简直就是甜瓜的天堂,需要园艺方面的人才。
新疆领导说的甜瓜,就是哈密瓜。
吴明珠听说后,立即向领导申请支援新疆。
经过她的软磨硬泡,领导终于批准了。
临行前,她回到家里,见到了阔别6年的父母。
父母都高兴得喜笑颜开,却突然被女儿要去新疆的消息给搞懵了。
妈妈还以为她做错了事,要不然好端端的,怎么就从首都北京调去偏远的边疆呢?吴明珠好一番解释,才打消了父母的疑虑。
此后几天,妈妈变着花样地为女儿做饭改善伙食,并坚持到火车站送她。
吴明珠安慰妈妈说:“你可以送我上火车,但有个条件……请您不要哭!”结果,妈妈真的没哭,但回到家后,足足在床上躺了3天。
而到达新疆的吴明珠,依然没有安分。
因为她被分到了乌鲁木齐地委农村工作部……依然不够基层。
数次考察后,她就把目光锁定在了最基层的鄯善县。
1956年,又经过软磨硬泡,26岁的她终于调到了鄯善县的农技站任副站长。
这个县知名度很低,但它的大哥吐鲁番很有名,它的旁边还有个明星——火焰山。
由于日照极其充足,夏季最高气温逼近50℃,甜瓜们都把这里当成了圣地。
甭管是狂放型、妖艳型、腼腆型,还是没事找抽型的……各类型的瓜都有。
这下子,吴明珠才心满意足。
这么多的瓜,许多连名字都没有,实在是“瓜生憾事”。
为了弥补这些遗憾,26岁的吴明珠开始了在灼热阳光下的漫漫征程。
她想去拜访所有的瓜果,然后归纳整理,找出优良的品种培育。
但首先,她需要克服3个难题。
四、 这3个难题就是:她要学会种瓜,学会维吾尔语,还要说服自己的胃。
来到鄯善后,身为技术员的吴明珠不仅要搞研究,还要响应党的号召与农民同志吃住在一起。
初次见面,热情的农民端来了手抓羊肉招待她。
吴明珠才吃一口,胃部就开始拼命抵抗膻腥味的入侵,她赶紧跑到门外把羊肉吐了。
作为南方姑娘,她从小吃鱼虾长大,实在受不了这种味道。
但她又不忍说出真相,于是擦干眼泪,像没事人一样继续吃着羊肉。
晚上睡觉时,由于夜里很冷,农民给她选了一个最热的炕头。
但越热的炕头,就越受虱子的欢迎。
秋刀鱼的滋味,猫很想了解,热炕头的滋味,虱子也很想了解。
吴明珠被这群虱子咬得全身发痒,根本睡不着觉。
等到白天的时候,吴明珠又和农民们一起劳动。
饶是她在学校实习过,初次干农活还是累得浑身无力。
更要命的是夏天的来临,有次她在地里锄棉花,当天的气温高达48.1℃……但吴明珠的字典里根本没有“退缩”二字,她不仅适应了羊肉和虱子,无惧高温下的各种农活,学会了种瓜和维语,甚至点亮了骑马、赶毛驴、修播种机等技能。
乡亲们看这个身高只有1.55米、体重还不到40公斤的姑娘这么能干,就给她取了一个美丽的名字“阿依木汗”,这在维语中是“月亮”的意思。
当她骑马奔驰在戈壁滩上的时候,心情无比畅快。
男友的到来,则让她更加畅快。
1957年,杨其祐即将研究生毕业,学习了一身种植小麦的本领,导师挽留他当助教,母校西南农学院也邀他回去工作。
但他毕业之后就跑到了乌鲁木齐的新疆大学,践行了全力支持伴侣的诺言。
当时,新疆大部分地区是不适合种植小麦的,这意味着往后余生,他不可能取得任何成果。
但他毫不在乎,迫不及待地寻找两年未见的女友。
1958年春节,两个人买了50块钱的糖,在鄯善县举行了婚礼。
乡亲和同事们唱唱闹闹着贺喜。
他们借了一间房,又借些桌布和窗帘,装扮成了甜蜜的洞房。
花有清香月有阴,春宵一刻值千金。
可惜夫妻俩才结婚两天,第三天就要分离。
五、 3月是种瓜的时节,吴明珠要去吐峪沟蹲点,指导农民种瓜,并收集整理甜瓜的资源。
吐峪沟位于火焰山的中间,入夏后走廊的温度高达51℃,连蜡烛都热得弯腰喘息……她带着水、馕、盐这三件必需品,顶着风沙烈日,在飞鸟也不愿停留的戈壁沙漠游走,四处打听优质的甜瓜。
只要听到好瓜,不管路程有多远,她也要买回来种下研究,钱包时常因为买瓜而干瘪。
结束了白天的忙碌后,她想在晚上整理资料,但热弯的蜡烛无法点燃。
为了把晚上的时间也利用上,吴明珠想了个土办法。
她先把蜡烛粘到瓷碗底部,再把碗扣在盛有井水的脸盆里,水淹至蜡烛的半腰。
果然,上半截蜡烛保持直立,能够被点燃了!
正当她夜以继日地研究时,突然恶心呕吐,乡间医生一把脉,才发现她怀孕了。
大家都觉得吐峪沟气温太高,劝她回农技站好好养胎。
但此时正是普查品种的好时节,倘若回去可能会耽误一年时间。
吴明珠就对县委领导说等两天,结果愣是又拖了6个月,直到临产前,她还在地里普查……回到农技站没多久,儿子就呱呱坠地。
由于他出生在夏日炎炎时,吴明珠就给他取名为“杨夏”。
她的妈妈火速从老家赶到了鄯善县的农技站,照顾着女儿和外孙。
由于吴明珠工作尽职尽责,县委任命她为农技站的站长。
妈妈担心影响到女儿的工作,就带着外孙返回了老家。
吴明珠当然舍不得儿子,但普查工作才开始,而且南方的条件更好,所以也只能忍痛割爱。
没有了后顾之忧,她更加心无旁骛地投入到了工作中。
后来,她又生了一个女儿,坐完月子后她就赶回了实验基地,将女儿也交给了父母和哥嫂照顾。
由于长年见不到妈妈,两个孩子直接喊舅舅舅妈为爸爸妈妈……1960年的夏天,吴明珠听说在几百里外的底坎儿乡,有一种名叫“阿依斯汗可口奇”的甜瓜超级甜。
她马上带着同事从县城步行启程,先是穿过了热浪灼人的火焰山,然后又置身于地表温度最高时达到81℃的大戈壁。
这地表温度是什么概念呢?毛驴不敢下蹄,鸡蛋埋在沙子里很快就能煮熟。
而且大戈壁的夜晚有狼群出没,幸好他们遇到了一个烧窑的老乡,躺在毡毯上睡了一宿……
在跋涉了近3天后,他们终于到达了底坎儿乡,找到了一颗“阿依斯汗可口奇”。
当他们收完种子后,还意外地发现了一种软香的甜瓜。
他们高高兴兴地抱着瓜往回走,本来走着就很累,抱着瓜就更累了。
吴明珠突然灵机一动:我们只要有种子就行啊……于是两人迅速吃光甜瓜留下了种子,这才恢复了点体力。
这两颗瓜,经过吴明珠之手,正式开启了它们的星辰大海。
六、 那颗意外发现的瓜,由于口感绵软香甜,特别适合牙口不好的老人吃,故名“老汉瓜”,也叫“一包甜”。
那颗艰难找到的“阿依斯汗可口奇”更是了不得,它就是大名鼎鼎的“红心脆”。
后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时,“红心脆”成了指定招待的水果。
尼克松初次品尝时很矜持,但咬第一口就愣了一下,随后再也顾不上吃态,几个保镖更是大快朵颐……有了美国总统的“代言”,“红心脆”很快红到了美国和欧洲,畅销海外数十年。
1962年底,32岁的吴明珠与同事们一起,走遍了300多个生产队,燃烧了近万根蜡烛,书写了500多万字的资料,才最终整理出44个地方品种和1份野生甜瓜。
这是新疆建立的第一份甜瓜档案,挽救了许多濒临绝迹的品种,更为育种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我们现在吃到的甜瓜,要么在这些品种中,要么是这些品种的后代。
育种工作非常枯燥劳累,必须每天逐个给花授粉并观察记录,需要坚持8-10年,才能培育出一个新品种。
后来,为了加快育种的速度,吴明珠在1973年开辟了第二战场,跑到冬天也温暖的海南三亚崖城,建立了“南繁北育”基地。
“南繁北育”基地的条件十分糟糕,当时当地百姓还没有种菜的习惯,他们只能吃部队的压缩蔬菜。
住在简陋的干打垒房里,没有厕所,更没有洗浴条件。
团队成员曾经吐槽:“一般人在这里住3天就想走,住一周脾气就会坏,住3个月一定会疯掉!”但吴明珠却知苦不苦,乐在其中。
每年春夏在新疆,秋冬飞海南,像候鸟一样来回迁徙,研究出了一个又一个胜利的果实。
前面提及的“红心脆”,虽说“甜过初恋”,但也有个缺点,那就是不好看。
既没有漂亮的纹理,肤色也有些黯淡。
为了改良“红心脆”的外观,吴明珠从1965年起就研究杂交培育。
她将“红心脆”与“花皮金棒子瓜”杂交,历经11年的反复试验,才在1976年初步培育出了颜值与口味俱佳的新品种“含笑”。
这是新疆出现的第一个杂交甜瓜,自上市后就饱受青睐。
此后她又致力于解决更核心的问题:新疆甜瓜适应性与抗病性差的问题。
她创造性地提出了远生态育种的方案,把“含笑”与美国的甜瓜杂交,然后又进行多亲杂交,历经8年时间,才在1983年培育出了甜瓜中的霸主——“皇后”。
“皇后”不仅口味正,长相好,还具有很强的适应性与抗病性,很快成了新疆甜瓜的主栽品种,更成了后来许多甜瓜的亲本源头。
她还将“含笑”与日本的甜瓜杂交,成功培育出了“瓜中双姝”:“郁金香”和“芙蓉”。
并打破了“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地理隔离,以兴建大棚无土栽培的新模式,使东南沿海地区也可以种植新疆甜瓜。
为了填补中国没有优质晚熟瓜的尴尬,她还培育出了晚熟的“小青皮”“黑眉毛”“密极甘”,让大家在冬天也能吃上甜瓜。
而她在另一个领域的贡献,则更是造福了无数吃瓜群众。
七、 1979年,吐鲁番地区设立了西瓜甜瓜常规育种课题组。
此后,经多年反复试验,吴明珠团队终于在1983年,培育出了两个西瓜的优质品种:“火洲一号”和“伊选”。
一年之后,吴明珠又再次带领团队,成功培育出了“早佳西瓜”。
由于是在1984年的第24组试验中培育的,所以这个瓜学名为“早佳8424”。
没错,它就是风靡全中国,尤其上海市民最爱的“8424”,以“皮薄、肉脆、汁多、糖度高”而闻名于世。
后来许多著名的西瓜品牌,都与它有着很近的“血缘关系”。
但正当她在事业上高歌猛进时,1985年底,杨其祐查出癌细胞扩散,胃癌已到晚期……自从1958年结婚后,两人就聚少离多,一两个月才能聚上一次。
为了照顾奔波忙碌的妻子,杨其祐毅然从新疆大学辞职,调到了小小的农技站工作。
他精通英语和俄语,还擅长遗传工程学,是整个农技站学历最高的人,被大家称为“洋博士”。
但他身上没有一点傲气,帮乡亲们修水渠、搞食用菌、挖坎儿井,还为同事们翻译国外期刊的资料。
有时候吴明珠忙得没时间授粉,杨其祐二话不说就跑到三四十公里外的瓜地帮忙。
当妻子下乡时,他只要有好吃的,哪怕只是油炒面和炒咸菜,都会托人带给妻子。
还会先把面条擀出来晾干,等妻子回来时为她下面。
而他自己,经常冲苞米花为饭,以酱油加水为汤……长此以往,身体怎么得了?看到被癌症折磨的丈夫,吴明珠心中充满了悔恨,她埋怨自己频繁下乡,没有照顾好他。
但躺在病床上的丈夫,却笑嘻嘻地伸出了3根手指。
吴明珠问他什么意思,丈夫说恭喜她“三连冠”——“含笑”“火洲一号”“伊选”,都通过了品种审定。
1986年4月,杨其祐已经无法下床,但依旧不忘嘱托妻子:“好好休息,好好吃饭……”吴明珠满怀愧疚地问他有没有后悔。
因为她,他来到了新疆,基本是放弃了自己的事业……杨其祐的回答却出人意料。
八、 生命的最后时光,杨其祐对爱人笑了笑,说:“这是我们共同的事业,我无怨无悔。
”
丈夫去世5天后,吴明珠就回到了新疆农科院,辗转于海南和新疆之间,更加忘我地工作。
因为她觉得只有干两个人的活,才能对得起丈夫。
进入90年代,吴明珠培育出的甜瓜,已经覆盖了新疆主要商品瓜区的80%。
而“伊选”和“早佳”两个西瓜品种及它们的后代,更是在大半个中国种植……产量上来,中国人吃瓜,价格自然就便宜了。
1993年,美国加州成功引进了吴明珠培育的酸甜口味的黄皮甜瓜。
这是中国甜瓜首次在海外成功种植,当她在美国年会上宣读论文的时候,有人兴奋地喊她为“中国瓜王”。
她把这些好消息都一一分享给另一个世界的丈夫,感慨受之有愧。
但世人皆知,她当得起这个称号:育种工作需要坚持8-10年,才能培育出一个新品种,大多数同行能培育出两个就不错了,而吴明珠,却培育出了28个经国家审定的优质瓜种……1999年,69岁的吴明珠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了唯一一位培育西瓜和甜瓜领域的院士。
2002年,为了表彰吴明珠的卓越贡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奖励她50万元。
她转手就挥霍殆尽——一半给了课题组,用于培育工作,另一半分给了同事们。
两年后,她还和同样74岁的老同学袁隆平一起,被海南省三亚市授予了“荣誉市民”的称号。
这是因为,两人的研究生涯里,每年都有一半时间呆在三亚的田间,而且贡献巨大。
袁隆平被称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终结饥饿的人”,而吴明珠则被称为“中国瓜王”,帮助亿万中国人实现了“吃瓜自由”。
2017年,已经87岁高龄的吴明珠,才退休离队,儿子杨夏把她接到了重庆养老。
以前,儿子对她有很大怨气,女儿也颇有微词:“妈妈的孩子是瓜,她不管我们,我们也不想她。
”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儿女们终于理解了妈妈,儿子杨夏在21岁时才改口喊妈……
劳碌一生,吴明珠终于和孩子团聚,享受难得的天伦之乐。
但万分可惜的是,她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病,记忆变得混乱,连人都不认识了,甚至把女儿都忘了。
但是,有一件事情却深深地盘踞在她的脑海里,怎么也挥之不去:有时,她忽然急着想出门,念叨着瓜该授粉了……犹记当年,一个头发乌黑的女子,每天7点前到达瓜地,在火焰般的烈日下小心地蹲着给每朵花授粉,逐个观察记录每一株的变异情况,直到晚上10点多才回家……这种工作不是暂时性的,一天也不能懈怠。
许多人蹲上一会儿就受不了,而吴明珠蹲了50多年,昔日的“青丝落玉簪”,变成了“人间雪满头”。
为什么西瓜和哈密瓜那么甘甜?因为有人替我们吃尽了其中的苦和酸。
我见西瓜皆憨笑,西瓜见我应如是。
勺子舀起西瓜,一口忘记炎夏。
而有些人,希望你永远不要忘记她:伊人吴明珠,用生命爱着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