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最怕什么?宇宙中最可怕的东西黑洞
但是目前为止还没有对黑洞有最完美的认识,很多科学家猜测,黑洞是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隧道,但是目前依旧无人能解黑洞之谜。
经历着长时间的运动之后,脉冲星的亮光逐渐消失,最终变成体积很小的黑色球体。
类星体是宇宙中最明亮的星体,甚至能够侵吞宇宙中其他的恒星和行星具有强大的能量,在吸食其他星球之后,类星体会将其他星体的能量利用,从而对其他星体有破坏作用。
孤儿新星在宇宙中自由自在地游行,科学家不能通过物理定律掌握孤儿行星的大致运行路程,如果说一旦行踪过于复杂,会撞击其他行星,也有可能在长时间的运作之后,没有能量的支撑,最终能量陨灭。
黑洞的终极意义
世界上有一种洞
人一靠近就会死亡
这个洞就是黑洞
今天来给给大家讲讲
黑洞的终极意义
简直不能太可怕
在可预见的未来里(即使我们能预见几千年的未来),没有人能够靠近黑洞。
黑洞对任何敢于靠近它的物体基本上就是“游戏结束了,兄弟”,但它们不是无敌的。
实际上,它们一直处于一种慢性的自我毁灭过程中。
现实点来讲,只要你靠近黑洞你就死了。
你马上会像橡皮筋一样被巨大的引力拉长然后断成两截,或者你会被辐射烤焦(这个先不说)。
在可预见的未来里(即使我们能预见几千年的未来),没有人能够靠近黑洞。
可是,要是越过事件视界,你连未来都没有了。
一旦物质越过事件视界,它将被拉进黑洞无法逃脱。
光也不例外。
这时候,它已经不属于宇宙的一部分了。
事件视界是黑洞最恐怖的部分。
它同时也是每个黑洞消亡的原因。
在量子力学的世界里,宇宙有自己的“独门绝技”——霍金辐射。
黑洞也不是洞,们是巨大的超密物质集束。
即使宇宙里看上去空空荡荡,它其实是很满的。
黑洞也不是洞。
它们是巨大的超密物质集束。
即使看上去很空的地方也不是什么都没有。
在里面会不断有粒子出现和消失。
为什么呢?
解释要从量子隧道讲起。
根据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粒子被认为可以突然的出现在无法逾越的障碍的另一边。
我们越确定粒子的空间位置,粒子的动量就越不确定。
反过来如果我们已知它的动量,就无法知道它的确切位置。
把粒子放在障碍附近,它可能会突然获得足以穿透障碍的动量。
这股动量其实也是一股能量。
而根据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能量和物质是一回事。
如果能量可以突然产生,物质也一样。
于是我们越是精确地观测某块宇宙空间,区域越确定,我们就能发现越多的物质。
我们看不到大块物质突然出现,那是因为当一个粒子产生时,一个反粒子也同时产生。
两个粒子接触会抵消对方。
当然,有时候他们会分开并存在一段时间,但这并不常见。
这种极短的存在时间导致科学家们经常称它们为虚粒子。
想想这种情况:两个虚粒子(粒子和反粒子)的产生恰巧发生在黑洞的事件视界上,其中一个被吸进去了,而另外一个幸运地逃走了。
假如吸进去的是反粒子,正粒子没有,那么就不会抵消。
现在虚粒子变成了现实中的粒子。
它的存在和能量都将添加在宇宙中。
而从黑洞中泄漏的真实辐射就意味着黑洞自身在收缩。
这种辐射,斯蒂芬·霍金称之为霍金辐射,有可能让黑洞慢慢地消亡。
可是,单个粒子又能有多大影响呢?霍金认为这种影响大到黑洞的定义都需要改写了。
黑洞没有事件视界,它们只有“表面视界”。
黑洞的边缘会导致量子效应强烈,产生的虚粒子会使表面视界波动,波动到了一定程度,黑洞就将熄灭。
但即使有霍金辐射和波动的表面视界,黑洞也需要很长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消失。
一个太阳大小的黑洞大约需要目前宇宙生命的几十亿倍时间才能完全消失。
而且,即使我们可以制作一个激发物质-反物质对的仪器,也没有办法安全送到表面视界。
不过,这终究给它无敌的盔甲增添了一丝缝隙。
黑洞不是永恒的。
人类一出生就注定要过着向死而生的生活,其实宇宙中的万物都有这样的命运。
黑洞看似很强大,但是它也有终结的一天,只不过以何种方式,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人如果掉进黑洞会是什么感觉?
黑洞是条不归路,进去了永远别想出来。
那么问题来了:掉进去会怎么样?我们究竟离它多远才是安全距离呢?本文就为你解开这个迷题。
一、黑洞有啥不一样?
这是一个老问题了:黑洞这个神神秘秘的东西到底是个啥?它究竟有多可怕?
其实黑洞也没什么可怕,它不过是宇宙亿亿万星球中的一种罢了。
要一定说它与别的星球有什么不一样,那就是这家伙很黑,并且总躲在暗处,你不能靠近它,靠近就是死。
(黑洞)
人不怕明亮的东西,就怕未知的、黑暗的、会致命的东西。
黑洞符合这些特征,但安静的黑洞远没有传说的那么可怕。
打个比方:如果太阳瞬间变成黑洞,它会变成一颗视界直径只有几公里的黑色星球。
地球照样还在老地方转,它的轨道不会改变,一年还是365天,一天也还是24小时。
唯一不同的是,天空变暗了,我们失去了阳光和月光,只能看见星光。
当然,我们的太阳永远也变不成黑洞,按物理学家的计算,大约需要20个以上太阳那么重的恒星才有可能演变成黑洞,而最小的黑洞也要比太阳重5倍以上。
你不要觉得奇怪,这是因为恒星在坍缩成黑洞的过程中要经历一次超新星爆发,它会把外层的东西炸掉一部分,剩下来的自然要轻许多。
从这个角度看,黑洞也真没什么特别的。
我们只要跟它保持距离,该咋样还是咋样,很安全。
二、如果你一定想尝试挑战黑洞,去接近它,会怎么样?
算了,我们还是请伟大的冒险家Tom先生走一趟吧!
(勇士Tom准备挑战黑洞,目光坚定)
我们还是以太阳为例子:假如太阳变成“太黑洞”,它的质量不变,我们飞到距离太黑洞695700公里的地方会如何?这时候,我们的重力加速度会达到274m/s²,大约是地球表面的28倍,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28个G的重力加速度。
人类是无法承受这个加速度的,Tom表示可以接受。
在这个位置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先来做一个计算:
宇航员Tom打算在“太黑洞”边缘来一次太空行走,他身高2米,穿上宇航服后质量为200公斤。
那么在距离“太黑洞”70万千米的地方,他有什么样的感觉呢?
引力公式:F=G·m1m2/R²
其中G是引力常数:6.6741×10^-11N·m²/kg²,m1为太阳质量1.9885×10^30kg,m2为Tom一半的质量100kg(这样方便计算他上下半身分别受力情况),R为他到太黑洞之间的距离7×10^8m。
Tom如果将他的下肢朝向太黑洞,身体下半部分与上半部分的受力差为:
F'=G·m1m2/R²-G·m1m2/(R+1)²
计算结果是:F'=0.000077(牛顿)
Tom表示感觉良好,内心毫无波澜。
Tom没有止步,他义无反顾继续向前,到达距离太黑洞1000千米的地方,根据计算,他下半身与上半身之间的拉力达到:F'=26543(牛顿)=2707(公斤力)
这时候即便是Tom的宇航服能保住他不被扯断,但全身骨关节脱臼、脊椎断裂决不可避免。
应该说此时的Tom已经牺牲了,因为他的大脑神经在黑洞强大重力的作用下已经全部破裂。
(Tom掉入黑洞的过程中,他的光谱发生红移)
这时候我们从地球看Tom,会看到他的身影慢慢变红,这是Tom高速远离时光谱发生红移的结果。
然而事情并没有完,此时的Tom已经不可能回头,黑洞强大的重力拉着他继续前进,当达到距离黑洞100千米的位置时,他下半身与上半身之间的拉力达到2654万牛顿,也就是270万公斤力,事实上在此之前他就已经被重力撕得粉碎,化作一线尘埃。
(Tom被越扯越长,在到达黑洞之前就已经粉身碎骨)
很惨!
如果Tom一开始就对得很准,那么他的碎片将直接进入到黑洞的事件视界,然后彻底消失。
但一般情况下不会这样。
碎片会化作黑洞吸积盘的一部分,围绕黑洞旋转,然后一点一点地被黑洞吞没。
Tom的故事结束了。
结束了?
三、黑洞有防火墙
上面举的例子只是理想化状态,现实中的情况要复杂得多,你无法接近
我们在文章开始时就提到,黑洞是个神秘的东西,它广泛存在于宇宙之中,我们却很难发现它。
天文学家们判断在我们的银河系里就有多达1亿个以上的黑洞,但你平时有看到它吗?没有。
绝大多数的黑洞都躲在类星体的中央,类星体发出极其明亮的光,它的光比恒星发出的光要强万倍以上,我们自然找不到深藏其中的黑暗星球了。
(这就是类星体,它的中间躲着一个大质量黑洞,它的质量可能是太阳的数千万倍)
这样的黑洞,我们容易接近吗?你会说,不可能!
没错。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因为类星体就是黑洞的一道严密防火墙。
类星体是被黑洞捕获的星际尘埃,其中还有被撕碎的恒星和行星碎片,它们在黑洞的四周高速旋转,强大的重力将它们吸积在一起形成一个球。
这些尘埃互相之间急速摩擦碰撞,高温等离子体最快能达到光速的1/3,速度快的继续转,慢的掉进黑洞被它吃掉。
黑洞吸积盘的摩擦是如此剧烈,以至于靠近它四周物质的10%-40%的质量被转化成了能量,最多的质能转化率竟然高达42%!相比之下恒星内核中的核聚变则显得和风细雨温柔许多,那里的质能转化率只有不到0.7%。
现在,你知道为什么类星体是这个宇宙中最亮的一批天体了吧!黑洞将它的吸积盘加热到500万度以上高温,消耗它们的质量,将其转化为强烈的X射线射向太空。
现在你还有把握去黑洞附近转悠吗?别说靠近,离它几千万公里远,就已经被强烈的X射线杀死,然后被炙热的吸积尘埃击成碎片消失在太空中了。
四、幽灵黑洞
本文中Tom先生舍身探访的属于幽灵黑洞,这些黑洞往往由大的恒星坍缩而成,当它吞吃了周围所有尘埃之后,就失去了吸积盘。
没有吸积盘的黑洞是孤独的流浪者,它不发光,与黑暗的宇宙背景融为一体,只有当远处有星光闪耀时,我们才能通过引力透镜现象发现这个幽灵。
只不过,幽灵黑洞目前只是理论上的存在,天文学家们还没有实际找到它的身影。
(两个幽灵黑洞正在相互靠近,它们的重力扭曲了周围的时空。
这是想象图)
所以你要想步Tom后尘,试一试掉进黑洞的感觉,还是得先过吸积盘这一关。
总结:
接近黑洞真的很危险,为安全起见,咱们还是远离黑洞吧!越远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