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若甫绑架案:《解救吾先生》原型案件,当红明星吴若甫深夜遭绑架,24小时后将被撕票...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www.tl6.net
不知道大家听说过《解救吾先生》这部电影吗?这是一部15年上映的片子,由刘德华、刘烨、王千源等一众巨星主演。
(《解救吾先生》电影海报) 电影上映时我还在英国上学,一直没有机会看这部片子,只是粗略了解了一下案件背后的真实故事,并对王立华嚣张的言行印象深刻。
直到上周看完电影与案件相关资料,我才发现,原来两个受害人间还曾存在这么多令人感动的细节。
《解救吾先生》的故事由真实事件而来:2004年2月3日凌晨,当时的当红明星吴若甫,在北京三里屯豹豪酒吧的门口,遭到了三名身份不明的持枪男子的绑架。
这三人将吴若甫塞进了一辆黑色桑塔纳2000型轿车,之后就在北京的夜色中消失的无影无踪。
这三名男子都是什么人?他们为什么要绑架吴若甫?吴若甫最后有没被安全解救?
不明持枪男子 对于95后、00后的朋友们来说,吴若甫也许是个有点陌生的名字,但在案发当时,吴若甫可是当红演员,热度与今天的靳东类似。
他在17岁时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并在毕业后分配进入了总政话剧团担任演员。
吴若甫在总政话剧团工作了15年,直到1998年才被调入中央实验话剧院。
大家都知道,解放军艺术学院是所军校,而总政话剧团也是属于部队的单位,从考入军校开始,吴若甫在军队系统中生活了19年(另有一说是21年)。
因为吴若甫的军旅背景,他经常在电视剧中出演军人和警察。
04年案发前,他刚刚拍完一部名叫《无限正义》的警匪片,并在片中饰演警察。
据吴若甫回忆,他们4人本来约在一个咖啡厅内见面,但因为咖啡厅里禁止抽烟,几人开车转移到了咖啡厅对面的豹豪酒吧。
2004年,这是一处名气不小的酒吧,很受娱乐圈业内人士欢迎,经常有明星、导演以及制片人光顾。
据当时在豹豪酒吧工作的酒保小刘描述,“开什么车来的都有”。
(豹豪酒吧)2004年2月3日凌晨一点,吴若甫与其他三人离开了酒吧,准备开车回家。
当天,吴若甫开了一辆宝马,陈勇开了一辆奔驰。
就在吴若甫准备上车时,路边突然窜出了三名男子。
这三名男子穿着皱皱巴巴的警服,自称是北京市公安局丰台区的民警。
在向吴若甫出示了证件后,三人对吴说,他所驾驶的车辆涉嫌撞人后逃逸,要求吴若甫出示证件。
在看过吴若甫证件后,这三名男子要求吴若甫上车和他们回警局接受调查。
走到三人车边,吴若甫警觉了起来。
他发现,这三个人开的车并不是警车车牌。
他立刻停了下来,并告诉三名男子,自己可以配合他们去警局接受调查,但必须拨打110,等警车来了,坐警车走。
吴若甫说:“大黑天的,我很难判定,你们是真是假。
” 一看到吴若甫要报警,这三名男子突然激动了起来,马上拿出手铐,强行要把吴若甫铐住并塞进车里。
见状,吴若甫的朋友们立刻上前,两伙人推搡厮打了起来,在厮打的过程中,这三名男子突然掏出了54手枪并迅速上膛,拿枪指向吴若甫和他的朋友们。
看着情绪激动的几名持枪男子,吴判断,再这么撕扯下去,这几人很有可能会开枪,场面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
于是吴告诉几名男子,我跟你们走。
将吴塞入车内后,这几人扬长而去,吴若甫的朋友陈勇马上报了警。
据他回忆,那种感觉特别可怕。
在接受《面对面》采访时,吴若甫回忆称,他在刚被押上车时就斩钉截铁的告诉对方,“你们这是绑架”,但三名男子并没有理他。
之后,一名绑匪更是将吴若甫的手机从车窗里扔了出去。
一直等到车辆开始高速平稳行驶后,其中一人才开腔。
说话这个人是三名绑匪中为首的那个,他个子不高,微微有些谢顶,人看起来很机灵,说起话来有些玩世不恭的感觉。
绑匪原话很“精彩”,我保留了《面对面》中吴若甫的复述。
这名绑匪头目说:“吴先生,你今天认倒霉吧。
我们本来想绑那个奔驰500的老板,谁知道你出来了,你这么大一明星,我们不绑你绑谁啊。
我们就是要钱,你配合我们,你只要给钱,我们不难为你,我们让你活着走。
” 之后,他又半是恼怒,半是得意洋洋地告诉吴若甫:“我们昨天绑了一个,我们以为是少爷呢,开一红跑车,结果,没钱。
他说是蹦迪认识的一姑娘,借她的车出来溜溜弯儿。
让他去找钱,也没有钱。
那他就得死,超过24小时就得死。
一会儿我们让你看到他死。
” 杀死另一个人本是一件残忍的事情,到了这绑匪的嘴里,却成了值得吹嘘、可以用来耍威风、给自己长面子的资本。
可以想象,吴若甫当时一定非常害怕。
但他一直强迫自己冷静,寻找逃生的可能。
据吴回忆,车开了大约一个小时左右,前面40多分钟路很平坦,但最后一段路很颠簸,大约有10分钟长。
因为看不到窗外,吴若甫一直在留意自己能听到什么。
他先是听到了高速公路收费站收费员的声音,后来又断断续续听到飞机起降时的轰鸣声。
除此之外,吴若甫还一直试图记下绑匪行进的路线,比如一路上他们拐了几个弯,拐弯之前大约行驶了多久。
但因为绑匪驾驶路线复杂,吴若甫最后没能完全记住他们的行驶路线。
结合自己能收集到的信息,吴判断,绑匪最后走的是乡间土路,他们一定是将他绑到了机场附近的郊区。
吴的猜测离事实并不远,实际上,三名绑匪将吴若甫劫持到了北京顺义郊区的一个农家院中。
当吴若甫被三名绑匪押着从车上下来时,为首的绑匪冲吴若甫说:“你说对了,我们确实不是警察,这就是绑架。
” 据吴若甫回忆,这群绑匪一直押着他进了一间房,房间四周都挂着窗帘,看不见外面。
在房间里,吴若甫看见了一个被捆着的小伙子,此外,屋内还有另一名看守他的绑匪。
难兄难弟 吴若甫看到的青年正是绑匪在路上提到的,他们前一天绑架的人。
此人姓杜,为了保护当事人隐私,让我们遵循大多数媒体报道的习惯,把这个小伙子称为小杜。
据吴若甫形容,当他被绑匪压着进屋后,“那双眼睛(小杜的眼睛)看到你,是一种一线希望的发现。
” 吴若甫被捆在了小杜的左手边。
在捆绑吴若甫的过程中,绑匪头目先是冲着吴若甫混不吝地说,“我们哥几个都看到过你很多片子,演警察,你身手不错”,接着又叫其他绑匪把剩下的锁全都拿出来,拴在吴若甫身上。
最后,吴若甫身上一共被锁了9把锁。
这些绑匪抱怨说,看小杜开着一辆奔驰轿车,还以为他多有钱呢,结果绑了才发现是一个穷鬼,那车居然是他蹦迪的时候问一个姑娘借的。
不光这样,人还特别不配合。
叫他把车主骗出来,说没那个姑娘电话。
让他问家里拿钱,又说家里没钱。
据小杜回忆,这些绑匪叫他“想想办法”,小杜告诉他们,自己替一个老板干活,老板或许可以给他拿个2、30万。
听了这话,这些绑匪居然说,“二三十万都不值得去拿。
”如果2、30万还不值得去拿,这些绑匪到底想要多少呢?答案是500万,如果实在拿不出500万,200万也行。
对于现在来说,200万虽然很多,但还没到一个天文数字那么夸张。
可在04年,作为当红影星的吴若甫,全部积蓄加起来,也不过只有210万。
拿不出200万,小杜只有死路一条。
当着吴若甫与小杜的面,绑匪商量着天亮前就将小杜埋了,丝毫没有避嫌的意思。
为首的绑匪甚至掐着表,猖狂地对吴若甫说:“我们让你亲眼目睹,一会儿马上就走了(马上小杜就死了)。
” 望着小杜的眼睛,吴若甫心里难受极了。
吴若甫问小杜:“兄弟,这是真的吗?” 小杜告诉他:“我就是不认识我开这车的这个女孩。
我们只是在那儿蹦迪认识。
他们让我给她打电话,我没她电话。
我们家没有钱。
” 吴若甫决心帮助小杜。
为了留住他的性命,吴若甫开始与为首的歹徒谈判。
他问劫匪,是不是给钱,小杜就能活。
吴若甫告诉劫匪,自己可以把全部的积蓄都给他们,但前提是小杜也要活命。
拿到钱后,歹徒必须放他和小杜两个人一起走。
吴若甫甚至对劫匪放下狠话,“如果今天晚上他要是死了,我的那份钱你也拿不到。
”
(吴若甫接受《面对面》采访)除了唱“黑脸”明确地告诉绑匪自己的态度和条件,吴若甫还唱“白脸”,一直和绑匪聊天、试图缓和屋里对立的气氛,让对方放下警惕。
从抗日、对越自卫反击战,到《水浒传》,吴若甫主动讲了很多,也和绑匪聊了很久。
总结起来,这些对话的核心思想是:无论黑道白道,都应该讲究一个“义”字,男人更是要说到做到,不能言而无信。
虽然身陷险境,但吴若甫处变不惊的心理和不卑不亢的态度令人叹服。
吴若甫的努力似乎起到了效果,聊到后来,绑匪甚至告诉了吴若甫与小杜他们的经历,他们走上犯罪道路的过程,以及他们对社会的仇视和不公感。
在绑匪答应不杀小杜后,吴若甫告诉了绑匪他家的位置,包括怎么开门,存折放在哪里等等(吴当时没有结婚,一个人住在北京)。
勇敢的吴若甫 尽管被绑架的吴若甫属于劣势的一方,但从与绑匪据理力争,拯救小杜这件事上就能看出,吴若甫从来没放弃过求生,也从来没放弃过能够掌握的主动权。
在电影里有一个情节,绑匪给了被绑架的吾先生半瓶可乐,让吾先生解渴,但吾先生没喝,说自己有严重的糖尿病,要求喝井水。
现实中,这是真实发生过的情节。
(电影片段截图)吴若甫倒不是真的有糖尿病,而是担心绑匪在开过的可乐中放了毒品,会让人意识不清。
出于同样的担忧,吴若甫也拒绝了绑匪递过来的烟,因为这烟是从一盒已经开封的黄色555中拿出的。
为了避免激怒绑匪,吴若甫借口说自己只抽白盒的555。
当吴若甫被绑架时,正是北京的2月,气温有多低可想而知。
当时,吴若甫只穿了一个薄的长夹克,关押他的屋子里也没有取暖设备。
在寒冬中,吴若甫与小杜两人冻得瑟瑟发抖。
因为屋里实在太冷,吴若甫告诉绑匪,想要一条被子和一个电炉子。
第二天白天,绑匪满足了吴若甫的这个要求,除此之外,也许是被吴若甫救人的义气折服,劫匪头目还交代手下,让他们第二天给吴若甫买了一条白色的555香烟。
2004年2月3日凌晨,在寒冷的北京冬夜,两个萍水相谋的陌生人紧紧靠在一起互相取暖,等待着明天的日出。
与此同时,趁着夜色正浓,劫持吴若甫的三名劫匪摸黑去到了吴若甫家,从他家掠走了存有210万元的存折、吴若甫的身份证及摄像机一部。
(电影中绑匪出现在吾先生家中) 可能是对这笔即将到手的赎金感到满意,回来后,几名劫匪对小杜说:“小杜,你感谢这个吴大哥吧,你命好,你碰到一个好人。
” 给了钱就放人,这群绑匪看起来也没到丧心病狂的程度嘛。
但事实上,这帮劫匪从一开始就没有让人质活着离开的打算! 据吴若甫回忆,到了2月3日下午的时候(另有一说是天黑后),绑匪给他与小杜买了冻饺子,然后突然对他们说:“吴先生我告诉你,我们虽然很敬佩你,但即便我们拿到钱,也不会让你们活着走的。
这个饺子煮着吃完,你们就上路。
真的对不起你吴先生。
” 霎那间,空气都像凝固了一般,整个房间寂静无声,吴若甫所有求生的希望都被摔得粉碎,他做的所有努力,说的所有话,和绑匪进行的所有谈判,原来全都没有用。
在那一刻,吴若甫这才突然意识到,从绑架一开始,这些绑匪就没戴过面具,他们怎么可能放走见过他们容貌的人质?
“华子” 让我们回到吴若甫刚被绑架的那个时刻。
看着那辆桑塔纳2000扬长而去,制片人陈勇立刻拨通了110报警电话,此时正是2月3日凌晨1:25分。
经警方核实,这三人确实是冒充民警。
之后,北京市公安局朝阳分局汇同刑侦总队,迅速成立了重案组。
重案组由北京市公安局副局长阮增义,北京市公安局刑侦总队副总队长张刚,及朝阳刑侦支队副支队长隗甫杰指挥。
这三个嫌疑人的作案手法让重案组想起了北京市平谷区之前发生过的一起绑架案,与一起绑架未遂案。
2003年9月1日下午,在平谷区一理发店内3个自称民警的人带走了王某,并向王某父亲索要赎金300万。
7天后,王某父亲交给了对方300万赎金,但绑匪却和王某一起消失了。
4个月后,2004年1月6日,王某弟弟的一个朋友约他到平谷区的一个美容美发俱乐部,在那里,同样的剧情再度上演:三名穿警服的持枪男子冒充警察,试图绑架王某的弟弟,想将他强行押上一辆黑色的桑塔纳2000。
绑架失败后,这群绑匪给王某的父亲打了个电话,对话的内容可谓是丧心病狂,绑匪头目告诉王父,你儿子我杀了,你再给我100万,我告诉你人埋在哪儿了。
绑架吴若甫的犯罪团伙和这两起案件中的犯罪团伙有很多相似点,比如绑匪同样开着一辆黑色桑塔纳2000型轿车,同样是冒充丰台区民警,公然在公共场合劫持人质,同样持枪,而且作案人数也基本一致,都是3-5人的小团体。
重案组判断,这三起案件应该是同一个犯罪团伙所为。
当第二起绑架案发生后,警方抓获了这个犯罪团伙的前核心成员董立民(第二起绑架未遂案发生后,董立民离开了北京去了广州)。
据董立民交代,这个犯罪团体的头目叫王立华,曾因抢劫罪与他一起坐过牢,外号叫“华子” 。
他还交代,这个犯罪团伙在顺义区有一个窝点,而头目王立华经常驾驶一辆黑色的尼桑蓝鸟汽车,经过大量调查,警方锁定此车的车牌号为京FH0259。
除此之外,经过大量调查,警方掌握情报称王立华随身携带两支枪和一个手雷,并曾扬言谁要是抓他,他就和谁同归于尽。
在吴若甫被绑架两个多小时后,凌晨3点多,专案组请目击者,也就是当时和吴若甫在一起的朋友们辨认了嫌疑犯照片,目击者一下就从许多照片中锁定了王立华的头像。
(王立华档案- 纪录片《解救吴若甫》截图) 虽然在平谷绑架案与绑架未遂案发生后,警方一直在追查王立华的踪影,但在一个没有大数据、监控也不是那么普遍的年代,准确定位王立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除此之外,王立华本身就是一个反侦察意识非常强的人。
据警方描述,王立华的很多通讯工具都是一次性的,用完就扔,而且王立华的落脚点也一直在变。
采访中,重案组指挥之一张刚(北京市公安局刑侦总队副总队长)还提到,王立华开车出门有时甚至会 “先逆行三百米,再闯两个红灯”,以判断是否有人跟踪他。
凌晨4点多,在锁定了犯罪嫌疑人后,警方一边派人包围并监控起了王立华可能去的几个窝点,一边派出特警前往了几个人质可能被关押的地点观察情况。
除此之外,警方还开始以车找人,试图发现王立华驾驶的车牌号为京FH0259的尼桑蓝鸟汽车,但从凌晨到天亮,警方始终未能发现王立华的踪影。
(警方连夜寻找王立华驾驶车辆-纪录片《解救吴若甫》截图)
笑对绝境 2004年2月3日早上8点,王立华给吴若甫的朋友苏某打去了电话,告诉他吴若甫在他们手里,让他准备200万赎金,并告诉了他一个大概的交接地点(另有一说是吴若甫给朋友苏某打了一个电话,请求苏某帮自己准备200万赎金)。
(电影中苏先生接到吾先生电话)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大约半个小时后,王立华又给苏某打了一个电话,约苏某在京广饭店咖啡厅交接吴的存折。
像之前提到的,在2004年,200万是很大一笔钱,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拿出的。
绑匪此举的目的,应该是希望苏某在拿了吴的存折后,替他们取出现金,再将现金交给他们。
有的朋友可能会想,如果苏某可以凭存折取走吴的存款,为什么绑匪不自己亲自去呢?这是因为两百万是很大一笔钱,想要取出这么多现金必须先和银行预约,并不能一下子拿出,而且非本人取款,应当需要银行配合才能成功。
如果绑匪自己去银行提款,他们很可能面临被抓捕的风险。
但如果苏提前将赎金准备好,再到王立华临时指定的位置交给他们,比如从高架桥上扔到桥下,绑匪拿到钱后就可以立刻脱身。
虽然绑匪告诉了苏某交接存折的地点,但我想他们应该不太可能亲自前往,因为这样被抓捕的风险实在太大了。
我推测,更有可能的情况是,绑匪提前在京广饭店的某处藏好了存折,等着苏某去拿。
比如,绑匪可以用透明胶将吴若甫的存折固定在马桶水箱盖子的反面,或者是塞在某幅画的后面。
亦有报道称,绑匪将吴若甫的卡藏在了国贸大厦内某处,让苏前去拿卡取钱。
综合不同报道的描述,在电话里,王立华在电话里气焰嚣张地告诉苏某:“我知道,你旁边有警察。
你跟警察说,平谷那个人就是我杀的,吴若甫死定了。
但是现在呢,你还是拿着卡,去取钱。
”
(警方转述王立华电话内容- 纪录片《解放吴若甫》) 据《啄木鸟》报道,当天下午两点时,王立华曾再次打电话给苏某,询问他钱准备的怎么样了。
我没能在网上找到关于存折与赎金的后续资料,但我猜测,苏之后顺利取到了存折,而在警方的协调下,银行也应该很快就为苏某准备好了这笔钱。
毕竟,一直到下午2点前,警方都没找到王立华的车,而在交付赎金时抓捕王立华,或许是警方的抓捕计划之一。
另一边,据吴若甫回忆,当天下午,当绑匪告诉他,他们从未打算让他与小杜活着离开时,他绝望极了。
当时屋内一片寂静,吴若甫万念俱灰,而小杜则转过头来绝望地看着他。
望着相依为命的小兄弟,吴若甫不知道说些什么来安慰他。
过了大约两三分钟,吴若甫捏着小杜的手,告诉他:“小兄弟,别害怕,不管怎么着,还有大哥我陪着你呢?”小杜回忆说:“他那意思我听得出来,不管怎么着,黄泉路上还有你大哥作伴呢。
” 为了打破屋内绝望的气氛,吴若甫和小杜说,哥哥给你唱一首歌,是我非常喜欢的歌,一首很男人的歌,“也是一个笑对人生的歌。
” 吴若甫唱起了《小丑》。
等他唱完后,小杜靠近吴若甫,悄声告诉他:“吴大哥,那个女孩子(车主)[其实]是我的女朋友。
我不能够告诉他们她的名字,更不能告诉她的电话。
” 原来,小杜并非不认识车主,而是决心不让她涉险。
据小杜回忆,2月2日凌晨,他本来在二环路上开车,却突然被王立华等人截停并遭到了绑架。
不等车到顺义的窝点,小杜就遭遇了搜身,因为当天他身上没带什么钱,看着也不像有钱人,绑匪在半路近郊处就停了下来,拿枪顶着小杜的脑袋,让他把车主钓出来。
据小杜回忆:“我当时非常非常害怕,真是非常害怕,因为枪顶在我的脑袋上。
但是我的女朋友对我非常非常好,而且很理解我、包容我,我当时就想,死了也不能把她钓出来。
” 等到了窝点,看到绑匪的武器后(冲锋枪及手榴弹),小杜意识到这是一伙极其凶恶的犯罪团伙,自己生还的希望渺茫,不愿连累女朋友以及患有癌症的母亲,小杜一直没有配合绑匪。
为了应付绑匪,也是给自己争取最后一丝生机,小杜告诉绑匪,他是个替人干活的,老板可以给他拿个二三十万。
但当绑匪告诉小杜,这点钱都不值得去取时,小杜在心里对自己说,“我是在亲手把我生存的最后一线希望撕碎。
” 虽然在电影《解救吾先生》中,吾先生给小窦唱歌的这一情节被演绎得十分悲伤,但现实中,吴若甫与小杜没流一滴泪,两人亦从未像向绑匪求饶,求绑匪放过他们。
等饺子煮好后,吴若甫和小杜吃了饺子。
而除了《小丑》外,吴若甫还为小杜和自己唱了很多首其他歌曲。
在歌声中,在北京郊区破败的农家平房里,两个人等待着自己最后的命运。
海明威有句话,相信很多朋友都听过,叫“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小杜与吴若甫的行为也许正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之一。
事后,吴若甫回忆说“虽然我性格里有柔弱的一面,但也有强悍和冷静的一面...生命可长可短,但不能失去尊严。
” 在吴若甫与小杜不再对活着离开怀抱希望时,警方的追查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2月3日下午3时许,警方在潘家园一个小区中,发现了王立华经常驾驶的车辆。
警方抓捕王立华的过程让人捏了一把汗。
(电影中警察埋伏在绑匪头目张华车旁)根据《恩怨江湖》描述,为了保证抓到王立华,警方还在王立华的车胎下放了一枚钉子,车子一开动,车胎就会被扎破,让王立华无法开远。
电影中同样出现了这个情节。
(电影《解救吾先生》截图)经过2个多小时的苦苦等待,下午6点左右,王立华终于出现了(关于警方何时发现王立华,又是何时开始跟踪他的,网上流传有多个版本。
这里是我结合不同报道,我认为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推测)。
因为天色昏暗,王立华上车时间又短,警方无法确定车上驾驶员是否为王立华本人,因此没有当场抓捕王立华,而是选择跟踪了他的车。
据《啄木鸟》报道,跟踪由8台警车一起协同完成。
(警方发现王立华驾驶车辆-纪录片《解救吴若甫》)下午7:50分,王立华在潘家园一个修车铺前停了下来,并下了车。
在布置好外围包围圈后,几个特警队员,假装以路人身份,悄悄靠近了王立华。
(王立华停车了-纪录片《解救吴若甫》)在看准时机后,特警队长一个扑抱,牢牢钳住了王立华的双手,剩下的特警队员立刻一跃而上,死死控制住了王立华。
(警方逮捕王立华-纪录片《解救吴若甫》)王立华落网后,警方从他身上找到了两把54式手枪和一枚手雷。
除此之外,警方还在王立华驾驶汽车的后备箱内找到多把枪支及配套子弹。
在查找关于王立华落网情节的资料时,经常能在网上看到不实信息,比如形容“王立华一边挣扎一边把手伸进裤兜”。
实际上,当特警抓捕王立华的时候,虽然他的手一直揣在裤兜里握着手雷,但因为特警紧紧控制住了王立华的双手,王立华做不出任何反抗的动作,包括手雷也是一根根掰开他的手指拿出来的。
在纪录片《解救吴若甫》中,石斌主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战术研究室)介绍过,在抓捕这类危险程度高的罪犯时,警方一般都是经过了很周密的计划和安排,力求做到信息准确,一举控制犯罪嫌疑人。
只有这样,警方才能避免抓捕过程对警员和无辜市民造成伤亡。
这也是为什么警方在锁定了犯罪嫌疑人王立华后,并没有立马贸然逮捕他的原因。
(纪录片《解救吴若甫》截图)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一颗手雷如果在人来人往的市区爆炸,将会造成什么样的破坏。
在抓捕王立华的过程中,特警们没有给王立华一丝机会反抗。
王立华落网后被押送到了劲松派出所。
在整个审讯过程中,他一直是一副嬉皮笑脸的态度,就像是要和警察唠家常一样。
审讯一开始,当警方问王立华明不明白为什么抓他,让他交代最后一事儿时,王立华竟然戏谑地笑着反问警方,“最后一件是什么?我看你知不知道这事儿。
”
(王立华与警方对峙-纪录片《解救吴若甫》)在警方点破他们绑架了吴若甫后,王立华承认了绑架事实,却一直试图和警方谈条件,甚至一本正经地提出荒唐建议,说只要警方放了他,他就放了人质。
审讯持续到了晚上10点多,这时,王立华突然提出想要见一见女朋友,再抱一抱狗。
虽然这看似是王立华心理防线被突破的表现,但实际上,这只是王立华试图给逃跑创造机会。
在王立华的内裤中藏着一把手铐钥匙,也许王立华曾计划,趁着与女友单独见面的机会,用钥匙打开手铐,并劫持女友作为人质逃跑。
当到女友家楼下时,王立华曾要求离开警车,上楼与女友见面,再看看他家,但警方没给他这个机会。
警方控制住了王立华的女友,两人之后在警车中其他警察的监视下见了面。
见过女友后,也许是意识到自己真的逃不了了,王立华答应带警方去窝藏人质的地点。
解救人质 其实,早在王立华被逮捕前,特警就已经根据警方前期摸排的结果,潜伏在了吴若甫与小杜被关押的平房附近。
通过观察,特警发现,该农家小院西侧的房间一直亮着灯,应该是人质被关押的地点,而东侧已经熄灯的房间,则可能由绑匪居住使用。
(纪录片《法治进行时》截图) 10:50分,在分配好任务后,4支特警小组于同一时间,迅速突入了关押人质的平房。
两个小队从正面突进,通过正门抵达了东西二屋,另两组小队则从房屋的北窗突入,踏着窗户爆裂的碎片,踩着窗框进入了屋内,整个过程不到3秒。
小杜回忆说,当时只听见“砰”的一声巨响,一睁眼,屋子里已经站满了警察。
特警突入之迅速,完全没给绑匪一点反应时间。
当警方逮捕这些绑匪时,他们正在睡觉,都还迷迷糊糊的,刚被警方突进时的巨响吓醒。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句,很多报道都提到,王立华曾和同伙交代,如果他到了午夜12点还没回到窝点,就将人质杀死。
但从这些绑匪的行为来看,这点令人怀疑。
至少,当特警突入时,他们都还睡得正香。
(警方逮捕正在睡觉的绑匪们-纪录片《法治进行时》)在被绑架了22小时后,吴若甫顺利被警方救出,小杜也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2004年8月31日,以王立华为首的10人犯罪团伙被检方起诉。
2004年11月14日,王立华、王庆晓,董立民被判处死刑,犯罪团伙中的其余7名成员刑期各不相同,最高被判无期徒刑,最低则是5年有期徒刑。
2005年9月14日,王立华犯罪集团的三位主犯王立华、董立民及王庆晓被执行死刑。
在收集大部分凶案资料时,我一般都是一边读着这些材料一边感叹,这个凶手实在是太残忍/太邪恶/太坏了,但在阅读本案资料时,更多时候,我都是被吴若甫和小杜的行为感动。
试想这个事情发生在我自己身上,我想我一定会吓破了胆,但吴却敢与绑匪据理力争,更愿意倾其所有,帮助一个萍水相逢的陌生人。
而小杜在歹徒枪口的威胁下,即使很害怕,却依然选择牺牲自己,来保护女友与家人的安全。
扪心自问,在同样的境况中,有多少人会做出和小杜、吴若甫一样的选择? 除了吴若甫的明星身份,以及他与小杜善良的精神,王立华嚣张、猖狂的言行也是令此案备受关注的原因。
电影中,王千源的表演就很生动地表现了王立华身上那种轻蔑与嬉皮笑脸并存的混合气质。
(左:王立华右:王千源在电影中扮演的王立华)王立华是如何一步步走上犯罪道路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王立华的成长经历,之后,我会为大家呈现我对王立华的理解,也欢迎大家在留言区分享自己的看法。
成长经历 王立华出生于1978年北京一个普通家庭,上面有一个比他大5岁的姐姐。
王立华的母亲从小就很溺爱他,父亲则对他很严厉。
据王姐回忆说,他们父亲的脾气很暴躁,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老是打王立华,因此,王立华与父亲的关系一直很糟糕。
除此之外,王立华家的“权力结构” 也非常混乱。
尽管王立华害怕父亲,但在家中,父亲听母亲的话,母亲却听王立华的话。
从小开始,王立华就特别倔,父亲的打骂从来没让他服气过。
据王立华姐姐评价,每次挨打后,王立华从来不哭,只是 “往外面跑(离家出走,去别的地方待着)。
”王立华上小学时,经常有一些社会上的小混混堵在他们学校门口,问小个头、好欺负的孩子要钱。
因为王立华身材瘦小,他也属于被霸凌的孩子之一。
王立华倔犟的性格,让他很少向这些孩子服软,打不过别人,王立华只能挨揍,但他回家后从没和父母提起过他的困境。
在这个年纪,受了欺负回家找父母倾诉本来是件很正常的事,但除了倔犟,王立华从小性格就很别扭,从不愿意主动向别人坦白自己遇到了问题。
看到孩子身上带伤的回来了,王立华的父母难道不会主动关心王立华吗?我没能在网上找到相关资料回答这个问题。
我的猜测是,王立华也许是用诸如 “和同学闹着玩的”,或者 “嗐,就是和某某打了一架”这种借口敷衍了父母,而追问无果,王立华的父母可能也就没在深究下去了。
王立华的姐姐曾经在采访中暗示过这点,据她说:“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做家长,只是注重孩子的吃喝问题,而不注重孩子的心理,这样的家长是不合格的。
” 一直挨揍的王立华在某一天突然 “想明白了”,他告诉姐姐:“我要不[想]让别人劫我的钱,我就得去劫别人的钱。
” 从那之后,王立华 “混得越来越厉害”,几乎每天都在外打架,回家时总是带着伤。
从9岁起,王立华开始偷家里的钱,并开始逃课、甚至天黑后依然在外游荡。
因为母亲的宠溺,在王立华成长过程中,他的零花钱其实一直很充裕,王立华之所以突然要偷钱,主要是为了拉拢同学。
因为他很顽劣,老师曾叮嘱其他同学,让他们不要和王立华来往。
可王立华发现,一旦他有了钱,可以给同学买点小东西后,自然而然就会有同学围着他转,从此,王立华开始偷钱。
一开始,王立华偷父母的钱,当他偷不到父母的钱后,他开始偷老师、邻居、周围商店的钱。
据王立华回忆,在他九岁时,有一次,为了偷亲戚寄存在他家的钱,他一直藏在楼道里等父母离开。
之后,王立华用斧子劈烂了家里的橱柜,拿走了里边的钱。
因为偷钱,王立华老是挨父亲毒打。
12岁那年,在又一次挨揍后,王立华离家出走了。
三天后,他母亲在铁道旁的涵洞里找到了他,但王立华死活不肯回家,除非父母离婚。
无奈之下,王母只好把身上所有的钱都留给了王立华。
一个多星期后,办妥离婚手续的王母再次找到王立华,带着他与姐姐搬进了新家。
据王立华说,当时他心里特别高兴,觉得终于摆脱了父亲。
当王立华13岁又一次偷母亲钱时,他发现,母亲已经没钱给他偷了。
毕竟,离婚后,王立华一家三口的生计全靠母亲一人维持。
王立华说,当他意识到这一点时,心里特别难过。
王立华回忆道:“从那之后,我不再偷家里钱了。
(...)我们家放多少钱,[就算是] 放桌上,我也不偷。
” 虽然不偷家里的钱了,但王立华依然偷邻居,偷周围商店,偷外面的钱。
因为学习成绩不好,品行又有问题,王立华早早便辍学了(有报道称王立华小学毕业便辍学了),无奈之下,王立华的母亲将他送进了工读学校(专门招收有轻微违法犯罪行为未成年人的学校)。
王姐回忆称,家人的这个决定让王立华觉得,他们给他贴上了 “坏孩子” 的标签。
可按王立华当时的行为,这个标签可以说并不过分。
当时的王立华在他们家一带是出名的混子,警察经常来找他。
最夸张的一次,王立华曾一天五次进出派出所。
据王姐回忆,王立华当时可谓是 “混”得非常惨。
一方面,警察对他不依不饶,非要他说出几个参与过的案子才会放过他,但另一方面,如果王立华说了,又会被 “同道” 揍。
夹在警方与混子中间,王立华的犯罪行为不断升级。
在王立华15、6岁时,他的女朋友被他最好的朋友强奸了。
知道这件事后,王立华二话不说,剃光了头发(表示为坐牢做好了准备),立刻提着刀找到了他的朋友。
当王立华的朋友跪着向他解释此事时,居委会的人碰巧经过并报了警。
但当警察询问王立华在做什么时,他却什么也不解释,只说他们在打架。
1995年,17岁的王立华伙同另一名15岁的男孩,带着菜刀和假手榴弹,闯入了一位浙江商人的家中,并抢劫了价值两万元的物品,在此之前,他刚刚因为自制土枪被拘留。
据《三联》报道,抢劫时,王立华还是工读学校的学生,但据《法律与生活》报道,当时17岁的王立华是因为做生意被人骗了,出于报复心理,抢劫了商人。
无论动机是什么,1995年11月28日,王立华因抢劫被判处9年有期徒刑。
犯罪升级 在狱中,王立华认识了大部分后来与他一同策划以及实施绑架的同伙,亦有报道称,王立华曾在狱中计划,出狱后要干票大的——抢劫国库。
2002年9月,因为在服刑期间表现良好,王立华被提早释放。
为了给王立华找点事做,避免他再次犯罪,姐姐提出让王立华开店,做点生意。
可没想到,两人辛苦策划两个月,并向品牌提交了商业计划书后,品牌方突然告诉王立华姐弟,他们今年不搞加盟了。
但后来,当王立华和姐姐再次路过他们原本计划开店的地点时,那个位置竟然开起了他们之前想开的品牌店。
也就是说,品牌方拿着王立华姐弟二人的计划书,绕过他们姐弟二人,自己开了店。
据王立华姐姐回忆:“这件事对王立华打击挺大的,他一下就泄气了。
他说特想好好地做件事情,但又被人家“涮(耍)”了。
” 在开店计划受挫后,因为正好遇到了一个事业发展的好机会,王立华姐姐没有多余的精力关注王立华的状态。
回想起这段经历,姐姐悔恨不已。
据她说,等她忙完再接触王立华时,她发现,王立华的精神状态已经变得极为消沉,与他刚出狱时乐观的状态截然不同。
王姐急忙为王立华找了一份工作,但没做几天,王立华就消失了,他手机一直关机,家人根本联系不上他。
王立华家人再次听到关于他的消息,是在电视上看到他因为绑架吴若甫被捕。
在王立华失踪的时间里,他都干了些什么事呢?2003年7月,出狱不到一年,王立华开始计划起绑架王某,当第一次绑架未遂后,王立华想办法搞来了枪、汽车等作案工具。
2003年9月1日,王立华伙同另外3人绑架了王某,并在7日后拿到了赎金。
拿到赎金后,王立华给看守人质的同伙发短信,让他们把人质 “办了(撕票)”。
但在那之后,王立华仅分给几个同伙各十几万,剩下的两百多万全都被他一人独吞。
拿到赎金的第二个月,王立华辗转联系上了云南一个贩卖枪支的团伙,并购买了手枪、冲锋枪,共计四支。
除了这四把从云南买到的枪,王立华还有步枪、猎枪各1支,手枪6支,各式子弹207发,1枚手雷。
买了这么多武器,王立华可谓是将自己武装到了牙齿。
(警方缴获王立华犯罪团伙武器)2004年1月6日,王立华与另外4人合谋,试图绑架王某的弟弟。
失败后,同一天晚上,王立华犯罪团伙又绑架了被他们误认成饭店经理的赵某,他们之后放了赵某。
关于王立华团伙为什么会放了赵某,我并未找到相关资料解释。
也许是因为赵某是在饭店内被绑架的,并没有开着豪车,因此王立华等人相信赵某确实没钱。
2004年2月2日,凌晨2点,王立华与另外3人合谋,在二环路上绑架了开着奔驰车的小杜。
2月3日凌晨1点,这伙人又绑架了吴若甫。
2月3日下午19;50分,王立华被警方抓捕,再次入狱。
冷血症在一审过程中,法庭上的王立华不仅对罪行大包大揽,还时不时露出戏谑的冷笑,对着镜头挤眉弄眼,或者在被告席上扭来扭去,换成舒服的坐姿,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完全无视法庭的严肃性与案件的严重性。
就连接过自己死刑判决书时,王立华依然面带笑容。
(受审时的王立华)除此之外,王立华还在法庭上猖狂地说,自从自己出狱后,就一直计划大干一票,打算抢劫国库。
当自己在拿到第一笔赎金后,就花了60万,在云南订购了180支枪。
而在预审时,当警察询问他给同伙发送的短信上写了什么时,王立华竟然一边说 “杀,杀,杀” 一边笑了起来。
当王立华落网后,他曾接受过电视台的采访。
采访过程中,王立华淡定地告诉记者,在他看来。
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不能杀的、不应该杀的,比如他的母亲,姐姐,他的好哥们,而剩下的,则全部是可以杀的猎物。
但接着王立华就告诉记者,当他上一次刑满释放后,他唯一的想法就是“出来先给我妈杀了”。
王立华说,他知道他计划干的事儿,足够他死刑了,而看到他被判死刑,母亲一定会很伤心。
为了避免母亲伤心,王立华打算在犯罪前就先杀死母亲。
(不过王立华并没有真的这么做)。
王立华冷血的言行,特别是他要 “杀母”的狂言, 让很多人觉得他已经不单单是反社会人格,更是精神病态(不了解反社会人格的朋友,可以看看Wapi写的这个案子——反社会人格案例:白天是房产商,晚上是杀人恶魔)。
精神病态主要由生理基础决定,因此,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也曾把王立华归纳为天生的犯罪人。
精神病态又被翻译为冷血症,这是一个很传神的翻译,因为精神病态的人冷酷无情,缺乏对他人的同情,极度以自我为中心。
他们谎话连篇,没有道德感,缺乏愧疚或懊悔的情绪,经常欺骗、哄骗或操纵他人以实现自己的目的。
除此之外,他们还易怒,自控能力差,容易冲动行事。
和自恋性人格障碍相似,精神病态的人也可以很自恋。
他们习惯将问题归结到别人身上,从不承担自己的责任,并且常常对未来抱有不切实际的妄想,比如明明没有一技之长,却幻想成为百万富翁。
因为缺乏目标,又习惯逃避责任,精神病态的人的生活往往漂泊不定,只能像个寄生虫般,通过压榨他人或剥削他人生活。
除此之外,和普通人相比,精神病态的人不受恐惧驱动,惩罚通常不能起到改变他们行为的效果(过去多认为这个群体体验不到恐惧)。
可以看出,反社会人格与精神病态非常相似,这两者间最大的区别也许是,精神病态比反社会人格更沉得住气,更工于心计,更冷酷无情,更大胆,并且没有内疚感。
在王立华身上有很多与精神病态相符的特质。
比如,操纵他人、谎话连篇、缺乏愧疚感,通过剥削他人生活,而且极度自私(这一点从他独吞200多万赎金就能看出)。
而从他给丧子的王父打电话,告诉他 “再给100万就告诉你他埋哪儿”这点,也能看出王立华残忍的一面。
因为王立华的这些特质,大部分报道倾向认为,王立华真如他所表现的那般猖狂、悍不畏死,或是铁石心肠到了连自己母亲都可以杀死的地步,王立华也因此获得了“悍匪”的称号。
不过,在我看来,王立华”悍匪“的形象,不乏他吹嘘的成分。
“悍匪” 王立华?在二审时,得知自己可能还有一线生机,王立华在法庭上的表现截然不同。
他不仅刻意保持严肃,还几次主动举手发言,力求让法官相信他并没有指示手下杀人。
王立华狡辩称:“我没指示(同伙)杀人,我发了一个‘办了’ 的短信,告诉他们事情 ‘办成了’,但他们理解成了杀人,我后来还骂他们。
” 对于自己一审时,声称要打劫国库的言论,王立华则解释说,那是他以为自己必死无疑后的胡说八道,全是吹牛。
在二审的最后,王立华甚至对着法官说:“绑架,我干了,但我没让他们杀人,希望(法官)给我留下生命。
”从王立华二审时180度大转弯的态度能看出,他不是真的那么狂,不是真的不怕死。
一审时,他种种看似无惧死亡、无法无天的猖狂言行,其实更多是他以为自己必死无疑后,在 “破罐子破摔”心态下的表演。
(王立华临刑前)至于王立华的 “杀母”言论呢?他真如他所言,冷血到了连母亲都能杀的程度吗?据王立华姐姐说,王立华其实对母亲很孝顺,他 “经常给妈妈洗脚,我都做不到。
” 而从王立华死刑前与母亲最后的会面也能看出,王立华非常舍不得母亲。
临刑前,王立华的姐姐与母亲曾去看望过他。
姐姐一出现,王立华马上就问她,妈妈在哪里,是不是也来了,而看到年迈的母亲进屋后,王立华又马上请求法官给母亲拿个椅子。
当王母哭着和王立华说,“儿子,是妈妈对不起你,妈无能,不会教育”时,一向猖狂的王立华一下绷不住了,抬手遮住了眼睛,之后他几次抿嘴,试图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不掉眼泪。
在会面结束前,王立华对母亲和姐姐说:“下辈子有机会再报答你们吧。
”
读到这里,相信大家都意识到了,当王立华落网后,他猖狂的言论中,其实有一部分是装出来的。
在我们常人看来,王立华已经很坏了,但他自己似乎对此并不满足,觉得自己应该更坏。
吹嘘是一种常见行为,一般发生在我们觉得自己不够好,没有自己渴望的那么成功/富有/聪明时,但为什么王立华的渴望,竟然是成为一名彻头彻尾的坏人?让我们来一起来探索一下王立华的内心。
丛林法则像之前提到的,王立华的母亲十分溺爱他。
关于溺爱的危害,经常看没药花园的读者一定都很熟悉,在极端溺爱中长大的小孩,大多缺乏同情心,唯我独尊,缺少对规则的尊重与认同。
在王立华的情况中,虽然王父会严厉管教王立华,但我怀疑,他的管教并未起到过任何正面效果。
一方面,我们都知道打骂不是最佳的教育手段,不能让孩子明白自己错在哪里,为什么要尊重规则,另一方面,王立华家的“权力结构”混乱,导致王的父亲虽然有管教的力量,但却没有与之匹配的、足以让王立华信服的权威(王的父亲听母亲的,母亲却听王立华的)。
可以想象,生活在这种环境中,每当王父管教王立华时,他很可能会被王母阻止或被王母训斥,而即使王父打了王立华,王母或许也会心疼王立华,站在他那边。
在这种情况中,王立华恐怕很难认识到是自己错了,更别说理解自己哪里做错了,王立华更有可能认为父亲是在迫害他。
在王立华的幼年生活中,父亲可能是他身边唯一有权威感的人物。
虽然他的毒打不足以让王立华听话,却足够让王立华将权威性与攻击性联系在一起,并对权威人物怀有敌意(因为他们的攻击性让王感觉到了受威胁)。
王立华自己曾提到过,从小的时候开始,他就不喜欢和比他大的孩子一起玩,不喜欢被别人指挥。
(纪录片《法治进行时》截图)王立华一旦对权威形成敌意,他上学的过程必然不会顺利,毕竟老师是典型的权威人物,在学校里,学生们都需要听从老师的组织安排。
王立华自己也承认,他上学的时候格外不听话,老师因此不让其他同学和王立华玩。
在我看来,王立华偷钱拉拢同学的行为,除了是收获同龄人认可的方式,其实也是一种挑衅老师的手段。
因为拒绝给混混钱,又打不过他们,王立华一直在挨他们的揍。
在这种情况中,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会倍感屈辱、愤怒,与心里不平衡,更别说厌恶服从,性格倔强的王立华了。
在缺乏疏导的情况下,可以想象,王立华的心底一定积压了很多怒火与不公感。
但和建立了是非观的儿童不同,王立华没法坚定地告诉自己,这些人的行为是错的,以及为什么他们的行为是错的。
在这种压抑的状态下,某一天,王立华突然 “想明白了”。
王立华想明白什么了?我猜,他是彻底抛弃了文明与秩序,投靠了丛林法则,认为人活着就是弱肉强食,认为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人:欺负人的与被欺负的,有本事的与没本事的,猎人与猎物。
也许,在王立华心里,不想被欺负,就只有做一个欺负别人的人。
正如他对姐姐说的,如果他不想别人抢他的钱,他就得去抢别人的钱。
在丛林法则中,站在食物链顶端的只有一类人:坏得彻底、没有一丝人味儿的人形禽兽,这也正是王立华渴望成为的对象。
在王立华的世界中,一个猎物,一个失败者,显然是没有丝毫价值的。
从他落网的那一刻起,王立华自己心里清楚,他已经从食物链的顶端,一个能从他人身上“谋利” 的“猎人”,变成了一个犯了罪,等着被审判的失败者,一只落水狗。
在我看来,王立华的吹嘘,正是他面对恐惧的手段,让已经变成了 “猎物” 的自己,看起来似乎还是个 “猎人” 。
(笑着听自己判决结果的王立华) 除此之外,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能看出,王立华是一个倔犟,偏激,不愿示弱,同时对权威特别有敌意的人。
警方与法庭作为最具权威性的两个机构,无疑是最能激起王立华敌意的机构,而这种受人控制,不得不低头的滋味,对于王立华而言,也许是最难以下咽的。
在我看来,王立华 “无所谓”的态度,正是落网后的他所能做的最后的挣扎:在精神上拒绝承认法庭的权威性。
为了消解被逮捕后的挫败感与成为 “猎物”的羞耻感,落网后,王立华还曾反复对媒体强调过自己的坏。
《法治进行时》就提到,王立华在接受采访时不停地说自己很坏,而且从小就很坏。
(纪录片《法治进行时》截图)在我看来,王立华这么做,是为了说服听众和他自己,他天生就是一个混球,有一天注定被抓,通过强化这种“命定感”,王立华回避了这样一个事实:他并没有自以为的那么“厉害”。
王立华的杀母言论,在我看来,也是他用来构筑自己“坏得无可救药,早晚会出事”形象的手段之一。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人其实都能在王立华的倔犟、拒绝权威与不服输的性格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发挥得当,在逆境中,这些本可以是非常正面的性格特征。
但这些性格特质最终只让王立华越走越偏,为此,一名受害者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三名罪犯被判处了死刑。
(《解救吾先生》电影海报) 电影上映时我还在英国上学,一直没有机会看这部片子,只是粗略了解了一下案件背后的真实故事,并对王立华嚣张的言行印象深刻。
直到上周看完电影与案件相关资料,我才发现,原来两个受害人间还曾存在这么多令人感动的细节。
《解救吾先生》的故事由真实事件而来:2004年2月3日凌晨,当时的当红明星吴若甫,在北京三里屯豹豪酒吧的门口,遭到了三名身份不明的持枪男子的绑架。
这三人将吴若甫塞进了一辆黑色桑塔纳2000型轿车,之后就在北京的夜色中消失的无影无踪。
这三名男子都是什么人?他们为什么要绑架吴若甫?吴若甫最后有没被安全解救?
不明持枪男子 对于95后、00后的朋友们来说,吴若甫也许是个有点陌生的名字,但在案发当时,吴若甫可是当红演员,热度与今天的靳东类似。
(吴若甫剧照)
吴若甫出生于1962年,是黑龙江人。他在17岁时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并在毕业后分配进入了总政话剧团担任演员。
吴若甫在总政话剧团工作了15年,直到1998年才被调入中央实验话剧院。
大家都知道,解放军艺术学院是所军校,而总政话剧团也是属于部队的单位,从考入军校开始,吴若甫在军队系统中生活了19年(另有一说是21年)。
因为吴若甫的军旅背景,他经常在电视剧中出演军人和警察。
04年案发前,他刚刚拍完一部名叫《无限正义》的警匪片,并在片中饰演警察。
(《无限正义》剧照)
2004年2月2日,吴若甫与制片人陈勇、香港导演卢伦常,以及另一位制片人约在了北京三里屯见面,一起讨论一个合作项目。据吴若甫回忆,他们4人本来约在一个咖啡厅内见面,但因为咖啡厅里禁止抽烟,几人开车转移到了咖啡厅对面的豹豪酒吧。
2004年,这是一处名气不小的酒吧,很受娱乐圈业内人士欢迎,经常有明星、导演以及制片人光顾。
据当时在豹豪酒吧工作的酒保小刘描述,“开什么车来的都有”。
(豹豪酒吧)2004年2月3日凌晨一点,吴若甫与其他三人离开了酒吧,准备开车回家。
当天,吴若甫开了一辆宝马,陈勇开了一辆奔驰。
就在吴若甫准备上车时,路边突然窜出了三名男子。
这三名男子穿着皱皱巴巴的警服,自称是北京市公安局丰台区的民警。
在向吴若甫出示了证件后,三人对吴说,他所驾驶的车辆涉嫌撞人后逃逸,要求吴若甫出示证件。
(电影片段截图)
知道自己从来没有肇事逃逸过,吴若甫淡定地对三人出示了自己的驾驶证。在看过吴若甫证件后,这三名男子要求吴若甫上车和他们回警局接受调查。
走到三人车边,吴若甫警觉了起来。
他发现,这三个人开的车并不是警车车牌。
他立刻停了下来,并告诉三名男子,自己可以配合他们去警局接受调查,但必须拨打110,等警车来了,坐警车走。
吴若甫说:“大黑天的,我很难判定,你们是真是假。
” 一看到吴若甫要报警,这三名男子突然激动了起来,马上拿出手铐,强行要把吴若甫铐住并塞进车里。
见状,吴若甫的朋友们立刻上前,两伙人推搡厮打了起来,在厮打的过程中,这三名男子突然掏出了54手枪并迅速上膛,拿枪指向吴若甫和他的朋友们。
(电影片段截图)
吴若甫的军旅经历让他意识到,这是上了膛的真枪。
看着情绪激动的几名持枪男子,吴判断,再这么撕扯下去,这几人很有可能会开枪,场面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
于是吴告诉几名男子,我跟你们走。
将吴塞入车内后,这几人扬长而去,吴若甫的朋友陈勇马上报了警。
(电影片段截图)
据他回忆,那种感觉特别可怕。
(电影片段截图)
从这些人的行事作风来看,吴若甫肯定他们绝对不是警察,自己遭遇了绑架。
在接受《面对面》采访时,吴若甫回忆称,他在刚被押上车时就斩钉截铁的告诉对方,“你们这是绑架”,但三名男子并没有理他。
之后,一名绑匪更是将吴若甫的手机从车窗里扔了出去。
一直等到车辆开始高速平稳行驶后,其中一人才开腔。
说话这个人是三名绑匪中为首的那个,他个子不高,微微有些谢顶,人看起来很机灵,说起话来有些玩世不恭的感觉。
绑匪原话很“精彩”,我保留了《面对面》中吴若甫的复述。
这名绑匪头目说:“吴先生,你今天认倒霉吧。
我们本来想绑那个奔驰500的老板,谁知道你出来了,你这么大一明星,我们不绑你绑谁啊。
我们就是要钱,你配合我们,你只要给钱,我们不难为你,我们让你活着走。
” 之后,他又半是恼怒,半是得意洋洋地告诉吴若甫:“我们昨天绑了一个,我们以为是少爷呢,开一红跑车,结果,没钱。
他说是蹦迪认识的一姑娘,借她的车出来溜溜弯儿。
让他去找钱,也没有钱。
那他就得死,超过24小时就得死。
一会儿我们让你看到他死。
” 杀死另一个人本是一件残忍的事情,到了这绑匪的嘴里,却成了值得吹嘘、可以用来耍威风、给自己长面子的资本。
可以想象,吴若甫当时一定非常害怕。
但他一直强迫自己冷静,寻找逃生的可能。
据吴回忆,车开了大约一个小时左右,前面40多分钟路很平坦,但最后一段路很颠簸,大约有10分钟长。
因为看不到窗外,吴若甫一直在留意自己能听到什么。
他先是听到了高速公路收费站收费员的声音,后来又断断续续听到飞机起降时的轰鸣声。
除此之外,吴若甫还一直试图记下绑匪行进的路线,比如一路上他们拐了几个弯,拐弯之前大约行驶了多久。
但因为绑匪驾驶路线复杂,吴若甫最后没能完全记住他们的行驶路线。
结合自己能收集到的信息,吴判断,绑匪最后走的是乡间土路,他们一定是将他绑到了机场附近的郊区。
吴的猜测离事实并不远,实际上,三名绑匪将吴若甫劫持到了北京顺义郊区的一个农家院中。
当吴若甫被三名绑匪押着从车上下来时,为首的绑匪冲吴若甫说:“你说对了,我们确实不是警察,这就是绑架。
” 据吴若甫回忆,这群绑匪一直押着他进了一间房,房间四周都挂着窗帘,看不见外面。
在房间里,吴若甫看见了一个被捆着的小伙子,此外,屋内还有另一名看守他的绑匪。
难兄难弟 吴若甫看到的青年正是绑匪在路上提到的,他们前一天绑架的人。
此人姓杜,为了保护当事人隐私,让我们遵循大多数媒体报道的习惯,把这个小伙子称为小杜。
(小杜)
小杜长相帅气,眼神清澈。
据吴若甫形容,当他被绑匪压着进屋后,“那双眼睛(小杜的眼睛)看到你,是一种一线希望的发现。
” 吴若甫被捆在了小杜的左手边。
在捆绑吴若甫的过程中,绑匪头目先是冲着吴若甫混不吝地说,“我们哥几个都看到过你很多片子,演警察,你身手不错”,接着又叫其他绑匪把剩下的锁全都拿出来,拴在吴若甫身上。
最后,吴若甫身上一共被锁了9把锁。
(吴若甫接受《面对面》采访)
当着吴若甫与小杜的面,绑匪讨论起了昨天“失败的”绑架。这些绑匪抱怨说,看小杜开着一辆奔驰轿车,还以为他多有钱呢,结果绑了才发现是一个穷鬼,那车居然是他蹦迪的时候问一个姑娘借的。
不光这样,人还特别不配合。
叫他把车主骗出来,说没那个姑娘电话。
让他问家里拿钱,又说家里没钱。
据小杜回忆,这些绑匪叫他“想想办法”,小杜告诉他们,自己替一个老板干活,老板或许可以给他拿个2、30万。
听了这话,这些绑匪居然说,“二三十万都不值得去拿。
”如果2、30万还不值得去拿,这些绑匪到底想要多少呢?答案是500万,如果实在拿不出500万,200万也行。
对于现在来说,200万虽然很多,但还没到一个天文数字那么夸张。
可在04年,作为当红影星的吴若甫,全部积蓄加起来,也不过只有210万。
拿不出200万,小杜只有死路一条。
当着吴若甫与小杜的面,绑匪商量着天亮前就将小杜埋了,丝毫没有避嫌的意思。
为首的绑匪甚至掐着表,猖狂地对吴若甫说:“我们让你亲眼目睹,一会儿马上就走了(马上小杜就死了)。
” 望着小杜的眼睛,吴若甫心里难受极了。
吴若甫问小杜:“兄弟,这是真的吗?” 小杜告诉他:“我就是不认识我开这车的这个女孩。
我们只是在那儿蹦迪认识。
他们让我给她打电话,我没她电话。
我们家没有钱。
” 吴若甫决心帮助小杜。
为了留住他的性命,吴若甫开始与为首的歹徒谈判。
他问劫匪,是不是给钱,小杜就能活。
吴若甫告诉劫匪,自己可以把全部的积蓄都给他们,但前提是小杜也要活命。
拿到钱后,歹徒必须放他和小杜两个人一起走。
吴若甫甚至对劫匪放下狠话,“如果今天晚上他要是死了,我的那份钱你也拿不到。
”
(吴若甫接受《面对面》采访)除了唱“黑脸”明确地告诉绑匪自己的态度和条件,吴若甫还唱“白脸”,一直和绑匪聊天、试图缓和屋里对立的气氛,让对方放下警惕。
从抗日、对越自卫反击战,到《水浒传》,吴若甫主动讲了很多,也和绑匪聊了很久。
总结起来,这些对话的核心思想是:无论黑道白道,都应该讲究一个“义”字,男人更是要说到做到,不能言而无信。
虽然身陷险境,但吴若甫处变不惊的心理和不卑不亢的态度令人叹服。
吴若甫的努力似乎起到了效果,聊到后来,绑匪甚至告诉了吴若甫与小杜他们的经历,他们走上犯罪道路的过程,以及他们对社会的仇视和不公感。
在绑匪答应不杀小杜后,吴若甫告诉了绑匪他家的位置,包括怎么开门,存折放在哪里等等(吴当时没有结婚,一个人住在北京)。
勇敢的吴若甫 尽管被绑架的吴若甫属于劣势的一方,但从与绑匪据理力争,拯救小杜这件事上就能看出,吴若甫从来没放弃过求生,也从来没放弃过能够掌握的主动权。
在电影里有一个情节,绑匪给了被绑架的吾先生半瓶可乐,让吾先生解渴,但吾先生没喝,说自己有严重的糖尿病,要求喝井水。
现实中,这是真实发生过的情节。
(电影片段截图)吴若甫倒不是真的有糖尿病,而是担心绑匪在开过的可乐中放了毒品,会让人意识不清。
出于同样的担忧,吴若甫也拒绝了绑匪递过来的烟,因为这烟是从一盒已经开封的黄色555中拿出的。
为了避免激怒绑匪,吴若甫借口说自己只抽白盒的555。
当吴若甫被绑架时,正是北京的2月,气温有多低可想而知。
当时,吴若甫只穿了一个薄的长夹克,关押他的屋子里也没有取暖设备。
在寒冬中,吴若甫与小杜两人冻得瑟瑟发抖。
因为屋里实在太冷,吴若甫告诉绑匪,想要一条被子和一个电炉子。
第二天白天,绑匪满足了吴若甫的这个要求,除此之外,也许是被吴若甫救人的义气折服,劫匪头目还交代手下,让他们第二天给吴若甫买了一条白色的555香烟。
2004年2月3日凌晨,在寒冷的北京冬夜,两个萍水相谋的陌生人紧紧靠在一起互相取暖,等待着明天的日出。
与此同时,趁着夜色正浓,劫持吴若甫的三名劫匪摸黑去到了吴若甫家,从他家掠走了存有210万元的存折、吴若甫的身份证及摄像机一部。
(电影中绑匪出现在吾先生家中) 可能是对这笔即将到手的赎金感到满意,回来后,几名劫匪对小杜说:“小杜,你感谢这个吴大哥吧,你命好,你碰到一个好人。
” 给了钱就放人,这群绑匪看起来也没到丧心病狂的程度嘛。
但事实上,这帮劫匪从一开始就没有让人质活着离开的打算! 据吴若甫回忆,到了2月3日下午的时候(另有一说是天黑后),绑匪给他与小杜买了冻饺子,然后突然对他们说:“吴先生我告诉你,我们虽然很敬佩你,但即便我们拿到钱,也不会让你们活着走的。
这个饺子煮着吃完,你们就上路。
真的对不起你吴先生。
” 霎那间,空气都像凝固了一般,整个房间寂静无声,吴若甫所有求生的希望都被摔得粉碎,他做的所有努力,说的所有话,和绑匪进行的所有谈判,原来全都没有用。
在那一刻,吴若甫这才突然意识到,从绑架一开始,这些绑匪就没戴过面具,他们怎么可能放走见过他们容貌的人质?
“华子” 让我们回到吴若甫刚被绑架的那个时刻。
看着那辆桑塔纳2000扬长而去,制片人陈勇立刻拨通了110报警电话,此时正是2月3日凌晨1:25分。
经警方核实,这三人确实是冒充民警。
之后,北京市公安局朝阳分局汇同刑侦总队,迅速成立了重案组。
重案组由北京市公安局副局长阮增义,北京市公安局刑侦总队副总队长张刚,及朝阳刑侦支队副支队长隗甫杰指挥。
这三个嫌疑人的作案手法让重案组想起了北京市平谷区之前发生过的一起绑架案,与一起绑架未遂案。
2003年9月1日下午,在平谷区一理发店内3个自称民警的人带走了王某,并向王某父亲索要赎金300万。
7天后,王某父亲交给了对方300万赎金,但绑匪却和王某一起消失了。
4个月后,2004年1月6日,王某弟弟的一个朋友约他到平谷区的一个美容美发俱乐部,在那里,同样的剧情再度上演:三名穿警服的持枪男子冒充警察,试图绑架王某的弟弟,想将他强行押上一辆黑色的桑塔纳2000。
(电影片段截图)
有了哥哥的前车之鉴,王某的弟弟奋力反抗,在双方厮打的过程中,绑匪的枪支不慎走火,这下,绑匪们误以为对方也带了枪,仓促离开。绑架失败后,这群绑匪给王某的父亲打了个电话,对话的内容可谓是丧心病狂,绑匪头目告诉王父,你儿子我杀了,你再给我100万,我告诉你人埋在哪儿了。
绑架吴若甫的犯罪团伙和这两起案件中的犯罪团伙有很多相似点,比如绑匪同样开着一辆黑色桑塔纳2000型轿车,同样是冒充丰台区民警,公然在公共场合劫持人质,同样持枪,而且作案人数也基本一致,都是3-5人的小团体。
重案组判断,这三起案件应该是同一个犯罪团伙所为。
当第二起绑架案发生后,警方抓获了这个犯罪团伙的前核心成员董立民(第二起绑架未遂案发生后,董立民离开了北京去了广州)。
据董立民交代,这个犯罪团体的头目叫王立华,曾因抢劫罪与他一起坐过牢,外号叫“华子” 。
他还交代,这个犯罪团伙在顺义区有一个窝点,而头目王立华经常驾驶一辆黑色的尼桑蓝鸟汽车,经过大量调查,警方锁定此车的车牌号为京FH0259。
除此之外,经过大量调查,警方掌握情报称王立华随身携带两支枪和一个手雷,并曾扬言谁要是抓他,他就和谁同归于尽。
在吴若甫被绑架两个多小时后,凌晨3点多,专案组请目击者,也就是当时和吴若甫在一起的朋友们辨认了嫌疑犯照片,目击者一下就从许多照片中锁定了王立华的头像。
(王立华档案- 纪录片《解救吴若甫》截图) 虽然在平谷绑架案与绑架未遂案发生后,警方一直在追查王立华的踪影,但在一个没有大数据、监控也不是那么普遍的年代,准确定位王立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除此之外,王立华本身就是一个反侦察意识非常强的人。
据警方描述,王立华的很多通讯工具都是一次性的,用完就扔,而且王立华的落脚点也一直在变。
采访中,重案组指挥之一张刚(北京市公安局刑侦总队副总队长)还提到,王立华开车出门有时甚至会 “先逆行三百米,再闯两个红灯”,以判断是否有人跟踪他。
凌晨4点多,在锁定了犯罪嫌疑人后,警方一边派人包围并监控起了王立华可能去的几个窝点,一边派出特警前往了几个人质可能被关押的地点观察情况。
除此之外,警方还开始以车找人,试图发现王立华驾驶的车牌号为京FH0259的尼桑蓝鸟汽车,但从凌晨到天亮,警方始终未能发现王立华的踪影。
(警方连夜寻找王立华驾驶车辆-纪录片《解救吴若甫》截图)
笑对绝境 2004年2月3日早上8点,王立华给吴若甫的朋友苏某打去了电话,告诉他吴若甫在他们手里,让他准备200万赎金,并告诉了他一个大概的交接地点(另有一说是吴若甫给朋友苏某打了一个电话,请求苏某帮自己准备200万赎金)。
(电影中苏先生接到吾先生电话)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大约半个小时后,王立华又给苏某打了一个电话,约苏某在京广饭店咖啡厅交接吴的存折。
像之前提到的,在2004年,200万是很大一笔钱,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拿出的。
绑匪此举的目的,应该是希望苏某在拿了吴的存折后,替他们取出现金,再将现金交给他们。
有的朋友可能会想,如果苏某可以凭存折取走吴的存款,为什么绑匪不自己亲自去呢?这是因为两百万是很大一笔钱,想要取出这么多现金必须先和银行预约,并不能一下子拿出,而且非本人取款,应当需要银行配合才能成功。
如果绑匪自己去银行提款,他们很可能面临被抓捕的风险。
但如果苏提前将赎金准备好,再到王立华临时指定的位置交给他们,比如从高架桥上扔到桥下,绑匪拿到钱后就可以立刻脱身。
虽然绑匪告诉了苏某交接存折的地点,但我想他们应该不太可能亲自前往,因为这样被抓捕的风险实在太大了。
我推测,更有可能的情况是,绑匪提前在京广饭店的某处藏好了存折,等着苏某去拿。
比如,绑匪可以用透明胶将吴若甫的存折固定在马桶水箱盖子的反面,或者是塞在某幅画的后面。
亦有报道称,绑匪将吴若甫的卡藏在了国贸大厦内某处,让苏前去拿卡取钱。
(电影中苏先生在一个垃圾桶下发现吾先生的卡)
无论绑匪是如何与苏某交接存折或卡的,他们之后又给苏某打过电话。综合不同报道的描述,在电话里,王立华在电话里气焰嚣张地告诉苏某:“我知道,你旁边有警察。
你跟警察说,平谷那个人就是我杀的,吴若甫死定了。
但是现在呢,你还是拿着卡,去取钱。
”
(警方转述王立华电话内容- 纪录片《解放吴若甫》) 据《啄木鸟》报道,当天下午两点时,王立华曾再次打电话给苏某,询问他钱准备的怎么样了。
我没能在网上找到关于存折与赎金的后续资料,但我猜测,苏之后顺利取到了存折,而在警方的协调下,银行也应该很快就为苏某准备好了这笔钱。
毕竟,一直到下午2点前,警方都没找到王立华的车,而在交付赎金时抓捕王立华,或许是警方的抓捕计划之一。
另一边,据吴若甫回忆,当天下午,当绑匪告诉他,他们从未打算让他与小杜活着离开时,他绝望极了。
当时屋内一片寂静,吴若甫万念俱灰,而小杜则转过头来绝望地看着他。
望着相依为命的小兄弟,吴若甫不知道说些什么来安慰他。
过了大约两三分钟,吴若甫捏着小杜的手,告诉他:“小兄弟,别害怕,不管怎么着,还有大哥我陪着你呢?”小杜回忆说:“他那意思我听得出来,不管怎么着,黄泉路上还有你大哥作伴呢。
” 为了打破屋内绝望的气氛,吴若甫和小杜说,哥哥给你唱一首歌,是我非常喜欢的歌,一首很男人的歌,“也是一个笑对人生的歌。
” 吴若甫唱起了《小丑》。
等他唱完后,小杜靠近吴若甫,悄声告诉他:“吴大哥,那个女孩子(车主)[其实]是我的女朋友。
我不能够告诉他们她的名字,更不能告诉她的电话。
” 原来,小杜并非不认识车主,而是决心不让她涉险。
据小杜回忆,2月2日凌晨,他本来在二环路上开车,却突然被王立华等人截停并遭到了绑架。
不等车到顺义的窝点,小杜就遭遇了搜身,因为当天他身上没带什么钱,看着也不像有钱人,绑匪在半路近郊处就停了下来,拿枪顶着小杜的脑袋,让他把车主钓出来。
据小杜回忆:“我当时非常非常害怕,真是非常害怕,因为枪顶在我的脑袋上。
但是我的女朋友对我非常非常好,而且很理解我、包容我,我当时就想,死了也不能把她钓出来。
” 等到了窝点,看到绑匪的武器后(冲锋枪及手榴弹),小杜意识到这是一伙极其凶恶的犯罪团伙,自己生还的希望渺茫,不愿连累女朋友以及患有癌症的母亲,小杜一直没有配合绑匪。
为了应付绑匪,也是给自己争取最后一丝生机,小杜告诉绑匪,他是个替人干活的,老板可以给他拿个二三十万。
但当绑匪告诉小杜,这点钱都不值得去取时,小杜在心里对自己说,“我是在亲手把我生存的最后一线希望撕碎。
” 虽然在电影《解救吾先生》中,吾先生给小窦唱歌的这一情节被演绎得十分悲伤,但现实中,吴若甫与小杜没流一滴泪,两人亦从未像向绑匪求饶,求绑匪放过他们。
等饺子煮好后,吴若甫和小杜吃了饺子。
而除了《小丑》外,吴若甫还为小杜和自己唱了很多首其他歌曲。
在歌声中,在北京郊区破败的农家平房里,两个人等待着自己最后的命运。
海明威有句话,相信很多朋友都听过,叫“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小杜与吴若甫的行为也许正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之一。
事后,吴若甫回忆说“虽然我性格里有柔弱的一面,但也有强悍和冷静的一面...生命可长可短,但不能失去尊严。
” 在吴若甫与小杜不再对活着离开怀抱希望时,警方的追查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2月3日下午3时许,警方在潘家园一个小区中,发现了王立华经常驾驶的车辆。
警方抓捕王立华的过程让人捏了一把汗。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警方是如何逮捕王立华、解救人质的,以及 “悍匪”王立华又是如何一步步走上犯罪道路的。
(电影中警察埋伏在绑匪头目张华车旁)根据《恩怨江湖》描述,为了保证抓到王立华,警方还在王立华的车胎下放了一枚钉子,车子一开动,车胎就会被扎破,让王立华无法开远。
电影中同样出现了这个情节。
(电影《解救吾先生》截图)经过2个多小时的苦苦等待,下午6点左右,王立华终于出现了(关于警方何时发现王立华,又是何时开始跟踪他的,网上流传有多个版本。
这里是我结合不同报道,我认为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推测)。
因为天色昏暗,王立华上车时间又短,警方无法确定车上驾驶员是否为王立华本人,因此没有当场抓捕王立华,而是选择跟踪了他的车。
据《啄木鸟》报道,跟踪由8台警车一起协同完成。
(警方发现王立华驾驶车辆-纪录片《解救吴若甫》)下午7:50分,王立华在潘家园一个修车铺前停了下来,并下了车。
在布置好外围包围圈后,几个特警队员,假装以路人身份,悄悄靠近了王立华。
(王立华停车了-纪录片《解救吴若甫》)在看准时机后,特警队长一个扑抱,牢牢钳住了王立华的双手,剩下的特警队员立刻一跃而上,死死控制住了王立华。
(警方逮捕王立华-纪录片《解救吴若甫》)王立华落网后,警方从他身上找到了两把54式手枪和一枚手雷。
除此之外,警方还在王立华驾驶汽车的后备箱内找到多把枪支及配套子弹。
在查找关于王立华落网情节的资料时,经常能在网上看到不实信息,比如形容“王立华一边挣扎一边把手伸进裤兜”。
实际上,当特警抓捕王立华的时候,虽然他的手一直揣在裤兜里握着手雷,但因为特警紧紧控制住了王立华的双手,王立华做不出任何反抗的动作,包括手雷也是一根根掰开他的手指拿出来的。
在纪录片《解救吴若甫》中,石斌主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战术研究室)介绍过,在抓捕这类危险程度高的罪犯时,警方一般都是经过了很周密的计划和安排,力求做到信息准确,一举控制犯罪嫌疑人。
只有这样,警方才能避免抓捕过程对警员和无辜市民造成伤亡。
这也是为什么警方在锁定了犯罪嫌疑人王立华后,并没有立马贸然逮捕他的原因。
(纪录片《解救吴若甫》截图)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一颗手雷如果在人来人往的市区爆炸,将会造成什么样的破坏。
在抓捕王立华的过程中,特警们没有给王立华一丝机会反抗。
王立华落网后被押送到了劲松派出所。
在整个审讯过程中,他一直是一副嬉皮笑脸的态度,就像是要和警察唠家常一样。
审讯一开始,当警方问王立华明不明白为什么抓他,让他交代最后一事儿时,王立华竟然戏谑地笑着反问警方,“最后一件是什么?我看你知不知道这事儿。
”
(王立华与警方对峙-纪录片《解救吴若甫》)在警方点破他们绑架了吴若甫后,王立华承认了绑架事实,却一直试图和警方谈条件,甚至一本正经地提出荒唐建议,说只要警方放了他,他就放了人质。
审讯持续到了晚上10点多,这时,王立华突然提出想要见一见女朋友,再抱一抱狗。
虽然这看似是王立华心理防线被突破的表现,但实际上,这只是王立华试图给逃跑创造机会。
在王立华的内裤中藏着一把手铐钥匙,也许王立华曾计划,趁着与女友单独见面的机会,用钥匙打开手铐,并劫持女友作为人质逃跑。
当到女友家楼下时,王立华曾要求离开警车,上楼与女友见面,再看看他家,但警方没给他这个机会。
警方控制住了王立华的女友,两人之后在警车中其他警察的监视下见了面。
见过女友后,也许是意识到自己真的逃不了了,王立华答应带警方去窝藏人质的地点。
解救人质 其实,早在王立华被逮捕前,特警就已经根据警方前期摸排的结果,潜伏在了吴若甫与小杜被关押的平房附近。
通过观察,特警发现,该农家小院西侧的房间一直亮着灯,应该是人质被关押的地点,而东侧已经熄灯的房间,则可能由绑匪居住使用。
(纪录片《法治进行时》截图) 10:50分,在分配好任务后,4支特警小组于同一时间,迅速突入了关押人质的平房。
两个小队从正面突进,通过正门抵达了东西二屋,另两组小队则从房屋的北窗突入,踏着窗户爆裂的碎片,踩着窗框进入了屋内,整个过程不到3秒。
小杜回忆说,当时只听见“砰”的一声巨响,一睁眼,屋子里已经站满了警察。
特警突入之迅速,完全没给绑匪一点反应时间。
当警方逮捕这些绑匪时,他们正在睡觉,都还迷迷糊糊的,刚被警方突进时的巨响吓醒。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句,很多报道都提到,王立华曾和同伙交代,如果他到了午夜12点还没回到窝点,就将人质杀死。
但从这些绑匪的行为来看,这点令人怀疑。
至少,当特警突入时,他们都还睡得正香。
(警方逮捕正在睡觉的绑匪们-纪录片《法治进行时》)在被绑架了22小时后,吴若甫顺利被警方救出,小杜也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2004年8月31日,以王立华为首的10人犯罪团伙被检方起诉。
2004年11月14日,王立华、王庆晓,董立民被判处死刑,犯罪团伙中的其余7名成员刑期各不相同,最高被判无期徒刑,最低则是5年有期徒刑。
2005年9月14日,王立华犯罪集团的三位主犯王立华、董立民及王庆晓被执行死刑。
在收集大部分凶案资料时,我一般都是一边读着这些材料一边感叹,这个凶手实在是太残忍/太邪恶/太坏了,但在阅读本案资料时,更多时候,我都是被吴若甫和小杜的行为感动。
试想这个事情发生在我自己身上,我想我一定会吓破了胆,但吴却敢与绑匪据理力争,更愿意倾其所有,帮助一个萍水相逢的陌生人。
而小杜在歹徒枪口的威胁下,即使很害怕,却依然选择牺牲自己,来保护女友与家人的安全。
扪心自问,在同样的境况中,有多少人会做出和小杜、吴若甫一样的选择? 除了吴若甫的明星身份,以及他与小杜善良的精神,王立华嚣张、猖狂的言行也是令此案备受关注的原因。
电影中,王千源的表演就很生动地表现了王立华身上那种轻蔑与嬉皮笑脸并存的混合气质。
(左:王立华右:王千源在电影中扮演的王立华)王立华是如何一步步走上犯罪道路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王立华的成长经历,之后,我会为大家呈现我对王立华的理解,也欢迎大家在留言区分享自己的看法。
成长经历 王立华出生于1978年北京一个普通家庭,上面有一个比他大5岁的姐姐。
王立华的母亲从小就很溺爱他,父亲则对他很严厉。
据王姐回忆说,他们父亲的脾气很暴躁,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老是打王立华,因此,王立华与父亲的关系一直很糟糕。
除此之外,王立华家的“权力结构” 也非常混乱。
尽管王立华害怕父亲,但在家中,父亲听母亲的话,母亲却听王立华的话。
从小开始,王立华就特别倔,父亲的打骂从来没让他服气过。
据王立华姐姐评价,每次挨打后,王立华从来不哭,只是 “往外面跑(离家出走,去别的地方待着)。
”王立华上小学时,经常有一些社会上的小混混堵在他们学校门口,问小个头、好欺负的孩子要钱。
因为王立华身材瘦小,他也属于被霸凌的孩子之一。
王立华倔犟的性格,让他很少向这些孩子服软,打不过别人,王立华只能挨揍,但他回家后从没和父母提起过他的困境。
在这个年纪,受了欺负回家找父母倾诉本来是件很正常的事,但除了倔犟,王立华从小性格就很别扭,从不愿意主动向别人坦白自己遇到了问题。
看到孩子身上带伤的回来了,王立华的父母难道不会主动关心王立华吗?我没能在网上找到相关资料回答这个问题。
我的猜测是,王立华也许是用诸如 “和同学闹着玩的”,或者 “嗐,就是和某某打了一架”这种借口敷衍了父母,而追问无果,王立华的父母可能也就没在深究下去了。
王立华的姐姐曾经在采访中暗示过这点,据她说:“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做家长,只是注重孩子的吃喝问题,而不注重孩子的心理,这样的家长是不合格的。
” 一直挨揍的王立华在某一天突然 “想明白了”,他告诉姐姐:“我要不[想]让别人劫我的钱,我就得去劫别人的钱。
” 从那之后,王立华 “混得越来越厉害”,几乎每天都在外打架,回家时总是带着伤。
从9岁起,王立华开始偷家里的钱,并开始逃课、甚至天黑后依然在外游荡。
因为母亲的宠溺,在王立华成长过程中,他的零花钱其实一直很充裕,王立华之所以突然要偷钱,主要是为了拉拢同学。
因为他很顽劣,老师曾叮嘱其他同学,让他们不要和王立华来往。
可王立华发现,一旦他有了钱,可以给同学买点小东西后,自然而然就会有同学围着他转,从此,王立华开始偷钱。
一开始,王立华偷父母的钱,当他偷不到父母的钱后,他开始偷老师、邻居、周围商店的钱。
据王立华回忆,在他九岁时,有一次,为了偷亲戚寄存在他家的钱,他一直藏在楼道里等父母离开。
之后,王立华用斧子劈烂了家里的橱柜,拿走了里边的钱。
因为偷钱,王立华老是挨父亲毒打。
12岁那年,在又一次挨揍后,王立华离家出走了。
三天后,他母亲在铁道旁的涵洞里找到了他,但王立华死活不肯回家,除非父母离婚。
无奈之下,王母只好把身上所有的钱都留给了王立华。
一个多星期后,办妥离婚手续的王母再次找到王立华,带着他与姐姐搬进了新家。
据王立华说,当时他心里特别高兴,觉得终于摆脱了父亲。
当王立华13岁又一次偷母亲钱时,他发现,母亲已经没钱给他偷了。
毕竟,离婚后,王立华一家三口的生计全靠母亲一人维持。
王立华说,当他意识到这一点时,心里特别难过。
王立华回忆道:“从那之后,我不再偷家里钱了。
(...)我们家放多少钱,[就算是] 放桌上,我也不偷。
” 虽然不偷家里的钱了,但王立华依然偷邻居,偷周围商店,偷外面的钱。
因为学习成绩不好,品行又有问题,王立华早早便辍学了(有报道称王立华小学毕业便辍学了),无奈之下,王立华的母亲将他送进了工读学校(专门招收有轻微违法犯罪行为未成年人的学校)。
王姐回忆称,家人的这个决定让王立华觉得,他们给他贴上了 “坏孩子” 的标签。
可按王立华当时的行为,这个标签可以说并不过分。
当时的王立华在他们家一带是出名的混子,警察经常来找他。
最夸张的一次,王立华曾一天五次进出派出所。
据王姐回忆,王立华当时可谓是 “混”得非常惨。
一方面,警察对他不依不饶,非要他说出几个参与过的案子才会放过他,但另一方面,如果王立华说了,又会被 “同道” 揍。
夹在警方与混子中间,王立华的犯罪行为不断升级。
在王立华15、6岁时,他的女朋友被他最好的朋友强奸了。
知道这件事后,王立华二话不说,剃光了头发(表示为坐牢做好了准备),立刻提着刀找到了他的朋友。
当王立华的朋友跪着向他解释此事时,居委会的人碰巧经过并报了警。
但当警察询问王立华在做什么时,他却什么也不解释,只说他们在打架。
1995年,17岁的王立华伙同另一名15岁的男孩,带着菜刀和假手榴弹,闯入了一位浙江商人的家中,并抢劫了价值两万元的物品,在此之前,他刚刚因为自制土枪被拘留。
据《三联》报道,抢劫时,王立华还是工读学校的学生,但据《法律与生活》报道,当时17岁的王立华是因为做生意被人骗了,出于报复心理,抢劫了商人。
无论动机是什么,1995年11月28日,王立华因抢劫被判处9年有期徒刑。
犯罪升级 在狱中,王立华认识了大部分后来与他一同策划以及实施绑架的同伙,亦有报道称,王立华曾在狱中计划,出狱后要干票大的——抢劫国库。
2002年9月,因为在服刑期间表现良好,王立华被提早释放。
为了给王立华找点事做,避免他再次犯罪,姐姐提出让王立华开店,做点生意。
可没想到,两人辛苦策划两个月,并向品牌提交了商业计划书后,品牌方突然告诉王立华姐弟,他们今年不搞加盟了。
但后来,当王立华和姐姐再次路过他们原本计划开店的地点时,那个位置竟然开起了他们之前想开的品牌店。
也就是说,品牌方拿着王立华姐弟二人的计划书,绕过他们姐弟二人,自己开了店。
据王立华姐姐回忆:“这件事对王立华打击挺大的,他一下就泄气了。
他说特想好好地做件事情,但又被人家“涮(耍)”了。
” 在开店计划受挫后,因为正好遇到了一个事业发展的好机会,王立华姐姐没有多余的精力关注王立华的状态。
回想起这段经历,姐姐悔恨不已。
据她说,等她忙完再接触王立华时,她发现,王立华的精神状态已经变得极为消沉,与他刚出狱时乐观的状态截然不同。
王姐急忙为王立华找了一份工作,但没做几天,王立华就消失了,他手机一直关机,家人根本联系不上他。
王立华家人再次听到关于他的消息,是在电视上看到他因为绑架吴若甫被捕。
在王立华失踪的时间里,他都干了些什么事呢?2003年7月,出狱不到一年,王立华开始计划起绑架王某,当第一次绑架未遂后,王立华想办法搞来了枪、汽车等作案工具。
2003年9月1日,王立华伙同另外3人绑架了王某,并在7日后拿到了赎金。
拿到赎金后,王立华给看守人质的同伙发短信,让他们把人质 “办了(撕票)”。
但在那之后,王立华仅分给几个同伙各十几万,剩下的两百多万全都被他一人独吞。
拿到赎金的第二个月,王立华辗转联系上了云南一个贩卖枪支的团伙,并购买了手枪、冲锋枪,共计四支。
除了这四把从云南买到的枪,王立华还有步枪、猎枪各1支,手枪6支,各式子弹207发,1枚手雷。
买了这么多武器,王立华可谓是将自己武装到了牙齿。
(警方缴获王立华犯罪团伙武器)2004年1月6日,王立华与另外4人合谋,试图绑架王某的弟弟。
失败后,同一天晚上,王立华犯罪团伙又绑架了被他们误认成饭店经理的赵某,他们之后放了赵某。
关于王立华团伙为什么会放了赵某,我并未找到相关资料解释。
也许是因为赵某是在饭店内被绑架的,并没有开着豪车,因此王立华等人相信赵某确实没钱。
2004年2月2日,凌晨2点,王立华与另外3人合谋,在二环路上绑架了开着奔驰车的小杜。
2月3日凌晨1点,这伙人又绑架了吴若甫。
2月3日下午19;50分,王立华被警方抓捕,再次入狱。
冷血症在一审过程中,法庭上的王立华不仅对罪行大包大揽,还时不时露出戏谑的冷笑,对着镜头挤眉弄眼,或者在被告席上扭来扭去,换成舒服的坐姿,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完全无视法庭的严肃性与案件的严重性。
就连接过自己死刑判决书时,王立华依然面带笑容。
(受审时的王立华)除此之外,王立华还在法庭上猖狂地说,自从自己出狱后,就一直计划大干一票,打算抢劫国库。
当自己在拿到第一笔赎金后,就花了60万,在云南订购了180支枪。
而在预审时,当警察询问他给同伙发送的短信上写了什么时,王立华竟然一边说 “杀,杀,杀” 一边笑了起来。
当王立华落网后,他曾接受过电视台的采访。
采访过程中,王立华淡定地告诉记者,在他看来。
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不能杀的、不应该杀的,比如他的母亲,姐姐,他的好哥们,而剩下的,则全部是可以杀的猎物。
但接着王立华就告诉记者,当他上一次刑满释放后,他唯一的想法就是“出来先给我妈杀了”。
王立华说,他知道他计划干的事儿,足够他死刑了,而看到他被判死刑,母亲一定会很伤心。
为了避免母亲伤心,王立华打算在犯罪前就先杀死母亲。
(不过王立华并没有真的这么做)。
王立华冷血的言行,特别是他要 “杀母”的狂言, 让很多人觉得他已经不单单是反社会人格,更是精神病态(不了解反社会人格的朋友,可以看看Wapi写的这个案子——反社会人格案例:白天是房产商,晚上是杀人恶魔)。
精神病态主要由生理基础决定,因此,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也曾把王立华归纳为天生的犯罪人。
精神病态又被翻译为冷血症,这是一个很传神的翻译,因为精神病态的人冷酷无情,缺乏对他人的同情,极度以自我为中心。
他们谎话连篇,没有道德感,缺乏愧疚或懊悔的情绪,经常欺骗、哄骗或操纵他人以实现自己的目的。
除此之外,他们还易怒,自控能力差,容易冲动行事。
和自恋性人格障碍相似,精神病态的人也可以很自恋。
他们习惯将问题归结到别人身上,从不承担自己的责任,并且常常对未来抱有不切实际的妄想,比如明明没有一技之长,却幻想成为百万富翁。
因为缺乏目标,又习惯逃避责任,精神病态的人的生活往往漂泊不定,只能像个寄生虫般,通过压榨他人或剥削他人生活。
除此之外,和普通人相比,精神病态的人不受恐惧驱动,惩罚通常不能起到改变他们行为的效果(过去多认为这个群体体验不到恐惧)。
可以看出,反社会人格与精神病态非常相似,这两者间最大的区别也许是,精神病态比反社会人格更沉得住气,更工于心计,更冷酷无情,更大胆,并且没有内疚感。
在王立华身上有很多与精神病态相符的特质。
比如,操纵他人、谎话连篇、缺乏愧疚感,通过剥削他人生活,而且极度自私(这一点从他独吞200多万赎金就能看出)。
而从他给丧子的王父打电话,告诉他 “再给100万就告诉你他埋哪儿”这点,也能看出王立华残忍的一面。
因为王立华的这些特质,大部分报道倾向认为,王立华真如他所表现的那般猖狂、悍不畏死,或是铁石心肠到了连自己母亲都可以杀死的地步,王立华也因此获得了“悍匪”的称号。
不过,在我看来,王立华”悍匪“的形象,不乏他吹嘘的成分。
“悍匪” 王立华?在二审时,得知自己可能还有一线生机,王立华在法庭上的表现截然不同。
他不仅刻意保持严肃,还几次主动举手发言,力求让法官相信他并没有指示手下杀人。
王立华狡辩称:“我没指示(同伙)杀人,我发了一个‘办了’ 的短信,告诉他们事情 ‘办成了’,但他们理解成了杀人,我后来还骂他们。
” 对于自己一审时,声称要打劫国库的言论,王立华则解释说,那是他以为自己必死无疑后的胡说八道,全是吹牛。
在二审的最后,王立华甚至对着法官说:“绑架,我干了,但我没让他们杀人,希望(法官)给我留下生命。
”从王立华二审时180度大转弯的态度能看出,他不是真的那么狂,不是真的不怕死。
一审时,他种种看似无惧死亡、无法无天的猖狂言行,其实更多是他以为自己必死无疑后,在 “破罐子破摔”心态下的表演。
(王立华临刑前)至于王立华的 “杀母”言论呢?他真如他所言,冷血到了连母亲都能杀的程度吗?据王立华姐姐说,王立华其实对母亲很孝顺,他 “经常给妈妈洗脚,我都做不到。
” 而从王立华死刑前与母亲最后的会面也能看出,王立华非常舍不得母亲。
临刑前,王立华的姐姐与母亲曾去看望过他。
姐姐一出现,王立华马上就问她,妈妈在哪里,是不是也来了,而看到年迈的母亲进屋后,王立华又马上请求法官给母亲拿个椅子。
当王母哭着和王立华说,“儿子,是妈妈对不起你,妈无能,不会教育”时,一向猖狂的王立华一下绷不住了,抬手遮住了眼睛,之后他几次抿嘴,试图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不掉眼泪。
在会面结束前,王立华对母亲和姐姐说:“下辈子有机会再报答你们吧。
”
读到这里,相信大家都意识到了,当王立华落网后,他猖狂的言论中,其实有一部分是装出来的。
在我们常人看来,王立华已经很坏了,但他自己似乎对此并不满足,觉得自己应该更坏。
吹嘘是一种常见行为,一般发生在我们觉得自己不够好,没有自己渴望的那么成功/富有/聪明时,但为什么王立华的渴望,竟然是成为一名彻头彻尾的坏人?让我们来一起来探索一下王立华的内心。
丛林法则像之前提到的,王立华的母亲十分溺爱他。
关于溺爱的危害,经常看没药花园的读者一定都很熟悉,在极端溺爱中长大的小孩,大多缺乏同情心,唯我独尊,缺少对规则的尊重与认同。
在王立华的情况中,虽然王父会严厉管教王立华,但我怀疑,他的管教并未起到过任何正面效果。
一方面,我们都知道打骂不是最佳的教育手段,不能让孩子明白自己错在哪里,为什么要尊重规则,另一方面,王立华家的“权力结构”混乱,导致王的父亲虽然有管教的力量,但却没有与之匹配的、足以让王立华信服的权威(王的父亲听母亲的,母亲却听王立华的)。
可以想象,生活在这种环境中,每当王父管教王立华时,他很可能会被王母阻止或被王母训斥,而即使王父打了王立华,王母或许也会心疼王立华,站在他那边。
在这种情况中,王立华恐怕很难认识到是自己错了,更别说理解自己哪里做错了,王立华更有可能认为父亲是在迫害他。
在王立华的幼年生活中,父亲可能是他身边唯一有权威感的人物。
虽然他的毒打不足以让王立华听话,却足够让王立华将权威性与攻击性联系在一起,并对权威人物怀有敌意(因为他们的攻击性让王感觉到了受威胁)。
王立华自己曾提到过,从小的时候开始,他就不喜欢和比他大的孩子一起玩,不喜欢被别人指挥。
(纪录片《法治进行时》截图)王立华一旦对权威形成敌意,他上学的过程必然不会顺利,毕竟老师是典型的权威人物,在学校里,学生们都需要听从老师的组织安排。
王立华自己也承认,他上学的时候格外不听话,老师因此不让其他同学和王立华玩。
在我看来,王立华偷钱拉拢同学的行为,除了是收获同龄人认可的方式,其实也是一种挑衅老师的手段。
因为拒绝给混混钱,又打不过他们,王立华一直在挨他们的揍。
在这种情况中,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会倍感屈辱、愤怒,与心里不平衡,更别说厌恶服从,性格倔强的王立华了。
在缺乏疏导的情况下,可以想象,王立华的心底一定积压了很多怒火与不公感。
但和建立了是非观的儿童不同,王立华没法坚定地告诉自己,这些人的行为是错的,以及为什么他们的行为是错的。
在这种压抑的状态下,某一天,王立华突然 “想明白了”。
王立华想明白什么了?我猜,他是彻底抛弃了文明与秩序,投靠了丛林法则,认为人活着就是弱肉强食,认为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人:欺负人的与被欺负的,有本事的与没本事的,猎人与猎物。
也许,在王立华心里,不想被欺负,就只有做一个欺负别人的人。
正如他对姐姐说的,如果他不想别人抢他的钱,他就得去抢别人的钱。
在丛林法则中,站在食物链顶端的只有一类人:坏得彻底、没有一丝人味儿的人形禽兽,这也正是王立华渴望成为的对象。
在王立华的世界中,一个猎物,一个失败者,显然是没有丝毫价值的。
从他落网的那一刻起,王立华自己心里清楚,他已经从食物链的顶端,一个能从他人身上“谋利” 的“猎人”,变成了一个犯了罪,等着被审判的失败者,一只落水狗。
在我看来,王立华的吹嘘,正是他面对恐惧的手段,让已经变成了 “猎物” 的自己,看起来似乎还是个 “猎人” 。
(笑着听自己判决结果的王立华) 除此之外,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能看出,王立华是一个倔犟,偏激,不愿示弱,同时对权威特别有敌意的人。
警方与法庭作为最具权威性的两个机构,无疑是最能激起王立华敌意的机构,而这种受人控制,不得不低头的滋味,对于王立华而言,也许是最难以下咽的。
在我看来,王立华 “无所谓”的态度,正是落网后的他所能做的最后的挣扎:在精神上拒绝承认法庭的权威性。
为了消解被逮捕后的挫败感与成为 “猎物”的羞耻感,落网后,王立华还曾反复对媒体强调过自己的坏。
《法治进行时》就提到,王立华在接受采访时不停地说自己很坏,而且从小就很坏。
(纪录片《法治进行时》截图)在我看来,王立华这么做,是为了说服听众和他自己,他天生就是一个混球,有一天注定被抓,通过强化这种“命定感”,王立华回避了这样一个事实:他并没有自以为的那么“厉害”。
王立华的杀母言论,在我看来,也是他用来构筑自己“坏得无可救药,早晚会出事”形象的手段之一。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人其实都能在王立华的倔犟、拒绝权威与不服输的性格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发挥得当,在逆境中,这些本可以是非常正面的性格特征。
但这些性格特质最终只让王立华越走越偏,为此,一名受害者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三名罪犯被判处了死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