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陀螺网
导航

首页 > 十一维空间 > 详细内容

道教十一维空间的生命透视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www.tl6.net

 

道教十一维空间的生命透视



一、人世生命观的透视

大千国际,每个生命都免不了完结的一天。“生从何来,死往何去”,成了人类历史上的永久论题。人们别离从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科学等不同范畴,提出了奇光异彩的答案。这儿,将其干流概括为神本、人本、物本、我本四种生命观。

神本的生命观,以为有一个无一直、无表里的国际发明者及操纵生命的天主,以西方基督教最为明显。他们以为天主是生命存在的根源,并发明人类的鼻祖亚当和夏娃,进而繁殖出人类,一起以为人的终身是赎罪的进程。奥古斯丁曾说:“(天主)担负了我们的逝世,用他充沛的生命消毁了逝世,用雷霆般的声响呼叫我们回到他身边,到他奥秘的圣殿中。”通知我们,现在所做的全部,仅为请天主体谅,然后回到他的怀有。这在整个西方中世纪,成为一般人的生命观。

人本的生命观,关于人从何而生、人的特征是什么,根据人类一般的知道,以为生则禀之爸爸妈妈,死则归之六合,除此以外的无须推究。孔子曾在答复生命问题时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不知道生,焉知死。”着重了对生的实质知道,是理解生命的要害。关于生命价值的含义,孔子则以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法家的荀子也说:“人之所欲,生甚矣;人之所恶,死甚矣;可是人有从生成死者,非不欲生而欲死矣,不能够生而能够死矣。”着重了生对人的重要效果,先知生,才干理解死的道理。能够说,这些观念是我国传统文明中人本生命知道的干流观念。西方在文艺复兴今后,也逐渐从神本的生命观中独立出来,着重“天赋人权”,建议人生而对等。但丁就曾说:“人的尊贵,就其许许多多的效果而言,超过了天使的尊贵,虽然天使的尊贵,就其一致性而言,是更崇高的。”这是从建议人的发明性、主动性方面,对生命的有限诠道。但他们大多供认天命,对生命何来何去则谈得很少,能够说是对神本生命观不完全的对立。

物本的生命观,从物质的构成层面来解读生命现象,包含物质、物种、物类三个层面的内容。西方唯物论哲学和近代生物学、医学、心理学即偏重于这种生命观。亚里斯多德曾说:“整个魂灵在人身后继续存在是不行能的。”他以为生命的方法与材料是一致的,具有共在性,人的生命完毕后,只能靠同类后代作为种族的接连存在下去。奥地利闻名生物学家贝塔朗菲也以为,生命表现为许多种植物和动物的形状。生命活动的进程,是生物在其组成的物质和能量接连交流中坚持本身,它能以活动的方法对外界的影响作出反应。与此一起,他也供认生物学只能陈说其表征或某种规则。也就是说,虽然我们已把握了某类生命的基因,并可进行体外的人工繁殖,但绝不意味着我们把握了生命实质的悉数,由于生命特别是人的生命还有知道、情感、思维等丰厚的精力内在。而作为心理学家的弗洛伊德,则以为生命是“天性”决议的。现代医学对生命的知道,更偏重从呼吸、血液循环、大脑活动、心脏起博等方面来调查生命现象。这些说法,基本上是以现有生命为目标而作出的定论。他们一般都受到近代生物进化论和唯物论的影响,只供认生命是“天然演化”,其存在“只此一身”,无有前后。

我本的生命观,则注重自我的效果,即以生命毅力、自在毅力为主。庄子曾说:“乘万化而未始有极,乐不堪计;或谓:物各有一太极,人各有一六合。”不供认有发明国际的神,为我本生命观的代表。西方近现代哲学家叔本华也曾说:“生命本身就是满布暗礁和漩涡的海洋。人是最小心谨慎地、想方设法避开这些暗礁和漩涡,虽然他知道自己即令含辛茹苦,使出‘全身本领’而成功地绕曩昔了,他也正是由此一步一步挨近那终究的、整个的、不行防止的船沉海底,并且是直对着这成果驶去,对着逝世驶去。”接着,在尼采“天主死了”的呼声中,把人类带进了以生命毅力为特色的我本生命观的国际。

从道教缘起论的视点来看,上述观念自有他们的利益,但也有其限制。在道教而言,人仅仅六道中的一类,并不代表悉数的生命现象。生命是由五蕴构成,其间没有不变的物质存在,又不同于物本的知道。一起,生命是因与缘和合效果的现象,没有不变的真我存在,所以非神本。而“我”也是精力与物质构成的暂时生命现象,也无不变的“我”。对此,太虚大师也曾从人生观视点剖析说,这样的知道“皆有所是,亦皆有所非”,“为人世的安泰计,则人本的、神本的人生观为较可;为理性的实在计,则物本的、我本的人生观较可”。这四种观念,关于生命的知道皆有必定启示效果,但须有选择地进行鉴别。由于生命现象十分复杂,一般人仅能从个人有限的常识和理性出发去知道,所以发生了许多困惑。有些人在过错生命观的影响下,不吝损伤别人生命,做出对社会、对人类晦气的工作;也有人因而寻求物质至上,信仰吃苦主义、拜金主义;还有人构成了本位主义、虚无主义的生命观,由此走向狂妄自大或消沉自弃的人生歧途。道教以为,关于生命的正确知道,从社会的视点而言,关系到人类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的重大问题;从个人方面说,也触及个别生命能否发挥本身活跃效果,取得才智,得到从苦楚中摆脱的美好。以下,我想从道教对生命的启示,来谈谈生命的含义。
#p#分页标题#e#

二、道教生命观的实质

多维空间的生命透视

 


道教生命观提醒,现存生命以五蕴(色、受、想、行、识)和合为特征,精力(受、想、行、识)与物质(色)的互动,是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当五蕴离散时,并没有一个常存不变的真我存在,而以业识的方法流通,这是它与有神宗教的差异地点。如佛陀所说:“诸比丘!色有故,色事起,色系著,色见我,令众生无明所盖,爱系其首,长道奔走,存亡轮回,存亡流通;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当我们固执物质的身体或精力是我,就构成存亡流通的动因。道教以为,在生命自生至死的继续进程中,由寿(生命存在所依的物质部分)、暖(体温)与识(精力)和合,为其存在方法。寿保持暖与识;暖与识亦保持着寿,三者相互依存以接连生命,此刻的生命被称为“本有”。当一期生命临终时,寿、暖、识涣散,执持生命的识与肉体脱离,就从本有进入死有状况。而此期生命完毕,到再次投生前的存在叫做中有。下一次的投生则为生有。

在生命流通中,推进其不断投生的就是业力,这是有情曾经善恶行为所积存下来的力气。在无常无我的身心活动中,生命是不常不断的。我们所做的全部虽已曩昔,但并不等于没有,它转化为动能而不失。比及现有生命变坏时,存在的动能──业力,就引发并构成新的身心活动。此依业而有的流通,并无主体的我,也不是现存生命体上所显现的假我(此指人世一般人所称我的代名,道教并不否定它的暂时存在)。佛陀曾说:“有一种见,如是如是说:命则是身;复有如是见:命异身异;又作是说:色(受、想、行、识)是我,无二无异,长存不变。”这也是道教对印度其时“真我轮回说”的驳斥,然后构成道教生命观的特质。

关于生命怎么流通,道教以“缘起论”为其实质;以十二“缘生法”作为流通进程的诠道。佛陀曾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缘无明有行,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集。所谓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谓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灭。”阐明生命现象以无明(持久堆集的烦恼与业)为始,以行(做作诸业)为助缘,然后构成新的生命(识);业识投胎之后,与肉体和合而成名色(只要胎形);到胎儿长成眼等六根成人形时为六入。出生之后,由于与外在环境的触摸(触),而生起种种感触(受),并对感触发生苦乐别离而有爱欲生起(爱)。又因对爱执着不舍,而有寻求之行为(取),由此生成新的业因,招感未来果报(有)。接着,有将来五蕴和合之生命体(生)的发生,并有新的存亡(老死)。以上十二支,以起惑、造业、受生三个层次,阐明生命的接连进程,并生成缘起的、循环往复的因果链。

可是,道教的缘起生命观,并不以阐明生命的流通进程为满意。佛陀更劝诫弟子们要正见缘起,不能于此发生固执:“多闻圣弟子,于此因缘法,缘生法,正知善见,不求前际(前生),言:我曩昔世若隐若现,我曩昔世多么类,我曩昔世何如;不求后际(后世),我于当来世为有,为无?”我们有必要于“因缘法、缘生法,照实正知,善见善觉,善修善入”,不在过、未两世的理论阐明上羁绊,才干终究摆脱存亡,不为烦恼苦楚所逼,这是道教生命观的重要特征。

三、道教生命观的特色

由道教“缘起”的生命观为根底,我们能够深化发掘出道教生命观的许多特色,如珍爱人生、生命对等、趋善进化、终极摆脱等。这为当代人应怎么知道自己及全部生命现象指明晰路途;为建立新的人生观、价值观找到了关键。

道教生命观要求我们珍爱人生。在缘起的生命观中,个别生命由于所造善恶业的不同,故招感不同的果报。道教以六道来阐明生命的存在方法,即阴间、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生命就在此六道中,不停地生此死彼,了无出期。人生在六道中的特胜,印顺法师曾进行了总结。一、从所在的环境说,生在三恶道的众生,因所受磨难太深且没有间歇,所以无暇旁顾,更何况修学佛法;阿修罗道因嗔心太重,终身大多数时刻都在与天争斗,没有时刻学习善法;天道则因各种诱人愿望太多,只管吃苦去了,所以也没有时刻修行。只要人世苦乐参半,所以能知苦、厌苦,常思从苦楚中脱离出来。二、从心行上说,与其它生命比较,人类具有羞愧之心,能由此止恶行善。三、从才智上说,三恶道众生罕见才智,只要人类能运用思维去改进生存环境,并经过修行证得出生才智。四、从精力上讲,人类有刚强的毅力,能克服困难、忍耐种种窘境而实现目标。总归,人道的殊胜非其它生命所能比,所以道教非常注重人生的效果。佛陀曾将人生的宝贵比喻为:“盲龟浮木,虽复差违,或复相得;愚痴凡夫漂流五趣,暂复人身,甚难于彼。”人生之可贵,比瞎眼乌龟碰到飘浮于大海中的木头上的孔还要难。

可是,道教要求我们注重人生的意图,是让我们爱惜此身,用于修学善法、求证摆脱。佛陀再三劝诫弟子们:“于四圣谛(苦、集、灭、道),当未无间等者,当勤便利,起增上欲,学无间等。”珍爱人生的生命观,也是关于那些消沉厌世者的警示。佛陀通知我们,在没有求得摆脱、真实出离之时,绝不行妄自菲薄,乃至自残生命,草草了断此生。虽然现世可能因种种原因而处于苦楚中,但没有哪一种苦,比得不到人生而流通存亡更苦。

道教生命观通知我们,全部生命是对等的。缘起论的真理,即在于它的对等性。由于缘起法的中心,正在于破除我们对自性的执着,然后取得无自性的生命观。所以,众生是对等、没有不同的。印顺法师总结说,从缘起法而深化到底里,即灵通全部法的无自性,而表现对等一如的法性。这一味对等的法性,不是神,不是属此属彼,是缘起法的赋性。从这去了达缘起法时,不再单是相依相成的关怀,而是进一步的无二无其他对等。大乘法说:众生与佛对等,全部众生都有成佛的可能性,这都从这法性对等的现观中得来。

在对等的生命观中,我们对待自己以外的全部生命时,并没有任何优越感。现有的功利位置,乃至文明上的差异都仅仅暂时的。我们不能因而去轻视、乃至敌视其它众生,这是防止战役的终究源头。对等的生命观也通知我们,人类没有权利为满意自己的日子,恣意掠夺动物的生命。我们只要慈祥全部生命,才干真实有益于自己的生命。

缘起的生命观,让我们寻找到存亡的原因并从底子予以破除,然后得到活跃、向上的生命。佛陀曾说:“独一静处,专精禅思,作如是念,全部人世皆入存亡,自生自熟,自灭自没。”要求弟子们于缘起法上仔细调查,天然不受存亡之后有苦,偏重于断除个人的烦恼而言。但缘于法性对等之大乘四宏誓愿,则进一步表达了活跃关怀众生的生命情绪。佛陀在《法华经》中通知我们:“我本立誓愿,欲令全部众,如我等无异。”这也是大乘菩提心的底子内在。

在大乘道教中,常以十法界来阐明生命的呈现方法。其间,摆脱人世烦恼苦楚的为四圣:声闻、缘觉、菩萨、佛;流通人世的为六凡:天、人、阿修罗、饿鬼、畜生、阴间。修学佛法,就是让我们从恶道向善道上升,再由人世善道升到摆脱烦恼的出生摆脱道,并进一步修学大乘而终究成佛。从中能够看出,道教的生命观也表现了“进化”的思维。但这种进化与人世物种进化是不同的,它表达了一种在活跃利他中求证最高摆脱的思维内核。所以,在道教历史上,才呈现了许多高僧为法捐躯的豪举。法显西行求法,阅历了“唯以死人枯骨为标帜”的磨难;玄奘西行途中,亦立志“为求大法,发趣西方……纵死半途,非所悔也”;鉴真东渡日本弘法前,相同表明晰“为是法事也,何惜生命”的心迹。大德们的这种精力,正是道教生命观的活跃榜样。由此可见,长期以来人们以为道教消沉厌世的观念,的确值得商讨和从头审视。

总归,道教以缘起思维为内核的生命观,表达了珍爱人生、生命对等和活跃进化的理念,为我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奠定了根底;对当时人世“物本”生命观所导致的拜物主义、吃苦主义、本位主义思潮,是一剂很好的清洗良方;而关于当今盛行的自杀现象,也提出了清晰的劝告,充沛展现了道教生命观活跃的现实含义。

上一页 -下一页

关键词:多维空间,生命,透视,起源,佛教

相关文章